李贺经典的一首诗,开篇便是千古名句却被王安石批评极不合理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大唐盛世,歌舞升平。

这是一个百花齐放的繁荣时代,更是文人墨客留名史册的黄金时代,只要脑袋中有些许墨水,便能凭借手中的笔挥洒出令人叫绝的诗句。

唐诗也在这些文人的手中,成为了中华文化中永远不会磨灭的璀璨明珠,随着国学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唐诗的分量也越来越重,甚至有些家长在娃娃两三岁的时候,便开始教导他们背诵了。



这种现象自然是极好的,因为古诗并不单单能增加一个人的知识储量,更重要的是它能在骨子里提高一个人的文学素养和内在涵养。

无论什么时候,出口成章的人,总会被人们高看一等。

我们现在能学习古诗,自然要感谢数不清的诗人们的创作,他们将自身的经历和感悟融进诗词之中,透过古诗,便能窥探他们的一生,对于热爱历史的我来说,每次这样想想还会有些兴奋呢!

唐朝涌现出了无数绝佳的大诗人,后人根据他们在古诗上的成就,还特意为他们起了响亮的外号。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王(魔)白居易、诗狂贺知章、诗骨陈子昂、诗奴贾岛、诗隐孟浩然、诗佛王维、诗豪刘禹锡……

当然还有诗鬼李贺。

鬼,并不是一个褒义词,但用在李贺身上却是对他的赞誉,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位无可争议的“鬼才”。

李贺的一生很短暂,好似一颗流星划过唐朝的天空,明亮过后便沉入黑暗,但他却凭借文采留下了太多的千古名篇。



我们本次要说的就是李贺名篇中最经典的一首诗,开篇便是千古名句,可是王安石却批评极不合理。

这是怎么回事?

李贺生不逢时

李贺是唐朝宗室大郑王李亮的后人,典型的宗室王孙,可是他却生不逢时,此时唐朝已经开始走向了下坡路,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从未停息。

大郑王李亮去世后,李家的情况急剧恶化,等到李贺的姐姐出嫁之后,他们甚至连饭都吃不起了。



李贺只好与兄弟一起外出谋生,小小年纪便受到了饥饿的威胁,其惨状可见一斑。

可即便如此,李贺也没有放弃读书,或许正是儿时艰苦的岁月,让他整个人都显得有些发育不良,史书中称其形体消瘦,通眉长爪,还别说,这种模样还真有些像“鬼”。

李贺天资聪颖,七岁能诗,是典型的神童,年少的他还曾受到韩愈的赏识,觉得此人将来一定会有一番成就。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贺对时事政治有了自己的想法,但面对动乱,李贺自然不能忍,于是写出了很多借古讽刺的诗句。



李贺的这种性格确实很不讨人喜欢,但韩愈对此人却十分赏识,甚至多次提拔他,而李贺就在拜谒韩愈的时候,写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诗曰: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想必大家对这首诗都陌生,毕竟是出现在语文课本中的必备古诗,它的意思是云彩黑压压地冲过来,好似要摧毁城墙,但是战士们的铠甲却闪闪发光,进攻的号角响彻天空,边塞将士身上的血迹却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已到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士兵们手持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雁门太守行的美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