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戴着手铐走完长征,开国大典前夕,毛主席见到他问:你是哪一个

分享至

他戴着手铐走完长征,开国大典前夕,毛主席见到他问:你是哪一个

1949年,一片庆祝开国大典的氛围笼罩着整个中国。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朱光卸下了长春市市长的重担,即将踏上前往广州的新征程。然而,在南调途中,他特意安排了一次重要的停留,目的地是北京。

朱光的心情异常激动,因为他计划在北京拜访一些战争年代的领导和战友。而他的首要任务,是前往太行山,探访他曾担任秘书的朱总司令。



朱光踏进了朱总司令的家门,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那个充满革命激情的年代。然而,他最大的惊喜却不是见到朱总司令,而是在客厅里看到了毛主席的身影。

毛主席,这位伟大的革命领袖,居然在这里!朱光内心涌起一股激动之情,他的心跳加速,几乎忍不住要跪拜在毛主席面前。然而,毛主席却早已注意到了他的到来,率先开口,问道:“你是哪一个?”

1935年,严寒的风吹过陕北的雪山,一支疲惫不堪的红军部队在漫漫的长征路上厮杀前行。在这支部队中,有一个坚韧不拔的男人,他叫朱光。

朱光,来自广西博白县的松旺乡,曾是广州国民大学和上海艺术大学的学子。青年时,他义无反顾地加入了革命,亲身参与了广州起义的壮丽一幕。

然而,命运的捉弄使他于1929年身陷囹圄,被叛徒出卖,铁链缚足,尖刀严刑,但朱光的坚骨铮铮,口不肯言,忍受酷刑如坐针毡。

1932年,红四方面军经过数月的浴血奋战,打破了蒋介石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三次“围剿”。然而,同年10月,敌我形势逆转,张国焘的指挥错误导致第四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西撤。

12月10日,小河口村,红四方面军师以上干部齐聚一堂。在这个会议上,众人对张国焘的失误和个人威权作风提出了严厉批评,其中,朱光也发表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锋利的批评。



不久后,张国焘却急转直下,打压批评过他的同志,包括朱光在内。张国焘冷酷地消灭了数百名优秀红军干部,但朱光因为他的字写得工整,懂得制图,幸免于难。

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展开了艰难的西进川西北长征。朱光被戴上沉重的手铐,跟随队伍勇往直前。

在这段时间里,朱光以坚强的意志力,顶着铁链,穿越雪山冰川,跋涉草地河流,躲避敌机轰炸,硬闯封锁区,一路坚持不懈。他拖着虚弱的身体,毫不退缩,跟随队伍走过了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最终踏上了陕北的土地。

这是一个坚忍不拔的革命者的传奇,一个朱光的传奇,他以无比的坚韧和信念,书写着自己的长征故事,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深深镌刻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1938年春季,延安地区充满了革命激情和创作活力。此时,朱光已经完成了艰苦的长征,他在延安荣幸地担任了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的秘书长职务,成为当地备受尊敬的知识分子之一。

一天,中宣部副部长凯丰派遣朱光接待一位从上海前来的青年作家。这位青年作家怀揣文学梦想,来到延安,希望能够为革命事业献出自己的才华。

朱光热情地接待了这位青年,不久后,他将这位青年引见给了毛主席。在毛主席面前,这位青年感到兴奋而又紧张,然而,毛主席的和蔼与随和很快让他平静下来。



为了表达对毛主席的敬意,这位青年作家将自己一路上找到的四册莎士比亚名著《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仲夏夜之梦》,以及两本字帖,赠送给了毛主席。

毛主席端坐在书桌前,房间里弥漫着淡淡的书香。他的目光停留在那堆古老的书籍上,一本本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摞在一起,如同一座金字塔般壮观。陪同的朱光注视着毛主席,心中涌上一股深深的自豪感。

这些书,对于毛主席而言,不仅仅是礼物,更是一份珍贵的宝藏,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他一直梦寐以求地想要拥有这些莎士比亚的经典之作,因为他知道,在这些词语背后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艺术。

毛主席微笑着看向朱光,声音温和而坚定:“见者分一半。”

朱光紧紧地抱着那一摞书,他的眼中闪烁着坚决的光芒,仿佛在宣示着某种不可动摇的信仰:“字帖且不说,这剧本该给我!”

毛主席坚定地表达:“无论如何,莎士比亚是一位杰出的戏剧大师,马克思本人也欣赏他的作品。我是马克思主义者,对于莎士比亚作品的归属问题,我不会做出任何妥协!”

房间里的氛围紧张而又充满戏剧性,仿佛是一场激烈的角力,两位伟大的人物在智慧和信仰的交锋中展开了一场不可调和的较量。这一刻,书桌前的空气凝固了,时间仿佛停滞了,而莎士比亚的作品则成了这场角力的中心,象征着智慧和文化的传承。



这个场面,仿佛是一场书香与坚持的较量,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因为一本书,一场争执,却在争辩中展现出了他们各自的坚定信仰。这个时刻,见证了两位杰出领袖的智慧和幽默,也让那本莎士比亚的名著,成为了他们共同的珍贵回忆。

朱光坚持不懈地争夺莎士比亚剧本的归属,他不愿示弱,自信满满地回应毛主席的质疑:“我是南国社的元老,自然有权利决定莎士比亚剧本的归属!”

青年作家站在一旁,默默注视着这场争辩,他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场历史和智慧的交锋之中。

毛主席,一直以来都是坚持原则的人,但也对朱光的坚持有些无奈。他微微一笑,耐心地询问:“你虽然是南国社元老,但你是否还能够演好莎士比亚的戏呢?”

这个问题让朱光感到自己终于占了一点上风,他当即振臂高呼,开始展示起一段莎士比亚的独白,声情并茂,只是口音带着浓重的客家口音。

毛主席静静地聆听,然后点了点头,但随即指出:“你的国语发音不够标准。”

朱光并不气馁,他坚信自己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自信满满地反驳:“尽管国语不够标准,但我的表演应该算得上精彩吧!”

毛主席微笑着点头,以一贯的幽默回应:“那好,等你演出《奥赛罗》那天,我一定要亲自到场领教一下你的演技!”



这一幕成为了延安的一段佳话,展现了毛主席的幽默和宽容,以及朱光的执着和艺术追求。在这场交锋中,他们之间不仅是权力的争夺,更是智慧和友情的碰撞,让人们见证了伟人的人性光辉。这个才华横溢的朱光,将在后来的岁月里继续为中国的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了一位不可磨灭的明星。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