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为何喜欢娶13、14岁少女?并非他们好色,因有此三大原因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古代时期,男子娶13、14岁的少女似乎很常见。这就让人好奇,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刚刚发育,为何古代男子对这个年龄段女子情有独钟?并非古人有特殊癖好。只因有三大无奈原因不得已而为之。

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严格等级分明、生死无常的封建时代,探索这些少女们被埋没的命运。



人口与国力关联,法律强制

每位开国君主登基之初,都会努力推行一项重要政策——休养生息,这项政策看似平常,实则掀开了古代社会的众多面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深远的影响。

古人为何如此重视人口增长,究竟是出于何种原因呢?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战火不断,无论是全面的民族大战争,还是局部的内战外患,都给国家人口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原因。



比如,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全国人口从秦朝时的2000余万骤减至1300万,近700万民众遭受了苦难。

又如东晋永嘉之乱、南北朝时期的战乱,导致汉族人口大量减少,有史料记载当时汉族人口仅存800万至1000万;更不用说五代十国时期局部地区的战乱更是无休无止。

可以想象,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经常的战争导致人口减少对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人口数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实力强弱。因此,每当新王朝建立之初,各路开国诸侯为了尽快恢复国家的实力,都非常重视"休养生息"这一政策。



汉高祖曾多次发布诏书,号召“男女不分,一律允许相亲嫁娶,以弘扬恩泽”,以此鼓励人口增长;而北宋太祖赵匡胤为了恢复人口,更颁布了“积德育子”、“多子多福”等政策,对生多子的家庭免除徭役,对只有一个儿子的家庭则加重征税。

在当时的社会,权力者极力推动着人们尽早完成传宗接代的重要使命。再加上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导致人们普遍寿命较短,婴儿夭折率极高。因此,大家普遍希望尽早成家生子,于是男女双方的结婚年龄都相当年轻,特别是女方。



早育观念已形成

青草初发的清香扑鼻而来,百鸟齐鸣,春意盎然。在这个光明的年代里,春光明媚,然而在重男轻女的时代,这些少女们往往在这个美好的年纪就被迫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据历史记录显示,通常规定婚龄的界限在13岁至15岁之间。可以从一些历史名人的婚龄中得出这一点。

皇室妃嫔的婚龄都非常年幼,比如汉惠帝的皇后张嫣,当时只有11岁便成为了皇后;而唐中宗的长孙皇后,在13岁时就嫁给了李世民;清世祖的爱妃孝庄也是在13岁出嫁;另外,珠围翠绕的昭阳公主独孤伽罗,14岁就和杨坚成婚。



这些名门贵妇的婚龄流传甚广实非偶然,那个时代,即便是平民百姓,女儿的婚龄大多也在十三四岁。因为当时社会观念认为,十三四岁的女子已经初具成熟之态,不但身体发育比较成熟,而且正值最适宜生育的年纪。

早婚风气盛行,若女子到了十五六岁仍未婚,便可能遭受"过房"、"馨残"等羞耻称号。《大清律例》在清朝时期明确规定:"女子年满十五岁而未嫁,至三十岁者,将受到五倍赋税的惩罚。"



经济压力

另外都可以归结到经济方面因素。

首先,当时医疗水平十分落后,人们对生理卫生常识了解甚少。许多现在看来十分常见的疾病,在那个时候都可能导致致命后果;特别是产妇分娩这种重大事件,对当时的人们而言几乎是生死攸关的。

因为缺乏专业的妇产医生照料,女性只能依赖身边的女性亲属来照顾生产过程,这导致了难产的风险非常高,许多年轻而健康的产妇也因难产而去世。因此,人们认为十三到十四岁是女性身体最为强壮有力、最适合生育的年龄段。



其次,那个时代普通百姓生活贫困,口粮温饱都难以保障。家庭若是有多个女儿,确实会成为沉重的经济担忧。因此,一旦女儿到了适嫁之年,家人便急于为她找对象,既能减轻家庭负担,又能增加一份嫁妆收入,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一些极端贫困的家庭来说,甚至会提前将女儿视为一种交换物品,用来获取彩礼以维持家庭的温饱。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