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首富的破产,很大程度上在于过度介入了政治

分享至



在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出了一千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个人。其中,有六位华人入选,他们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珅、宋子文和伍秉鉴。这六个人当中,只有最后一位伍秉鉴,是以纯粹的商人身份入榜的。实际上还应该有一个人商人入选,此人就是胡雪岩,他是晚清期间中国最大的官商,他之所以没有入列,就是因为破产,而破产的原因是因为两个大佬撕X,导致了他的破产。


大清光绪八年二月,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文华殿大学士,一等肃毅伯李鸿章给慈禧太后上了一道奏报。大意是,自光绪六年(天津至上海的电报线架通以来,无论军情传递还是通商邮传,都极大方便,而且天津电报局获利丰厚,目前民间争相认购电报局的股票。为了进一步提高信息传送速度和加强朝廷和地方的联系,建议朝廷马上开始架设从上海到汉口的电报线,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繁荣程度,一定能获利更多。说白了,就是在清朝经济中心开设电报业务。




慈禧对于高科技显然比较陌生,在这种情形下,慈禧下谕旨给各省督抚就此发表意见,意思是:“如期可行,即斟酌办理”。其他督抚的意见慈禧可以不予理会,但新任两江总督,一等恪靖伯的左宗棠看法必须重视,而左宗棠对这条电报线的建设表示了强烈反对,反对的原因与架设电报线无关,左宗棠对于西方高科技一项推崇备至,而这次反对因为是这个意见是李鸿章提出来的,具体归纳在一起有三条:
一、左宗棠和李鸿章在打太平天国时就已经结下了梁子,这二十年来,明争暗斗,势同水火。二人是朝堂上最大的政敌。关于这一点,慈禧和满朝文武也是心知肚明。




二,既然是在上海到汉口之间架设电报,就必须由两江掌控,这么大一块肥肉不能交给李鸿章。


三,如果沪汉电报线架起来,由李鸿章控制,那两江地面上的一举一动,李鸿章都能第一时间知道,那左宗棠还活不活了。


所以这条电报线左宗棠是绝不能让李鸿章的钱袋子盛宣怀来建,就算要建,也得让我自己的钱袋子胡雪岩来来建!




要知道,当初左宗棠顶住巨大的压力尤其的李鸿章强烈反对,开始抬棺西征,当时,朝廷没银子,是由胡雪岩筹措收复新疆的军费,为此向洋行借了1870万两银子的债。这些银子年利率都高达12.5%-15%,而当时一般洋人的商业银行贷款年利率也就5%左右,高一些的也不会超过8%。


虽然朝廷里早就有人质疑老胡是在吃利差,但没办法,这种用于打仗的贷款洋人根本不肯借,因为朝廷的信用太差,也就胡雪岩有办法借到,所以朝廷也只好睁只眼闭只眼。 就这样,三四年间,老胡躺着吃利息差就赚了上百万两银子。




既然洋人都信任胡雪岩,那朝廷员更是信任胡雪岩,很多朝廷大佬,甚至宗室亲王都把自己的闲钱甚至官府的公款都存在老胡开的阜康钱庄里吃利息,老胡再把这些钱拿去放贷,里外里的利息差又吃到上百万两。再加上胡雪岩经营官方生意,以及药材、生丝、茶叶等生意也都红红火火,此时的胡雪岩已经是“大清首富”了。


因此按照当时胡雪岩的经济实力,投资五十万多两银子建设这条电报线路并不是啥难事,再说还是一稳赚不赔的买卖。一旦能把津沪汉报线架起来,绝对可以获得了大量的盈利。到时候,他就可以与盛怀宣分庭抗礼,一决高下,看看到底谁是大清首富。




虽然胡雪岩不差钱,真要来建这条电报线,问题也不少,最关键一点,胡雪岩本人以及他的
朋友圈也找不到专业人士来帮忙
。这在当时绝对的高科技,当然,胡雪岩也完全可以把这个项目承包给外国的电报公司来干,可是朝廷的旨意又说得很清楚,事关国家主权乃至核心机密,只准自办,不得交予洋人办理。所以事情就卡在这里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