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入京之后,袁绍为何敢叫板董卓?他凭何敢持剑与之针锋相对?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公元189年,董卓已抵京,权倾一时,携袁绍商议立新君之事。他表示:“执掌天下的君王,应当是具备睿智之人。”



曾经与汉少帝刘辩交谈过,尽管他已经14岁,但对朝政事务一窍不通。相反,9岁的陈留王刘协言谈有序,处理事务得心应手。

袁公,为何不让聪慧过人的陈留王刘协登基,他比少帝刘辩聪明得多。

朝会上的百官听了这废长立幼的言论后,纷纷保持沉默。然而,朝廷氛围却瞬间变得更加紧张。



此刻,袁绍突然打破了寂静,开口说道:“目前的皇帝年幼,尚未犯下严重的过失应该被废黜。若擅自废长立幼,恐怕会引起天下人的不安。”

董卓明显不是那种能够容忍良药苦口的人,一见袁绍与他对峙,他便怒气冲天,拍案而起,手按佩剑,怒斥袁绍:“你竟敢如此对我言语!”

所有重大事件,都由我来决定!



袁绍看到董卓与他闹翻,毫不容忍地说道:“天下大事应由皇帝和忠臣们共同决定!怎么可能让一个篡位的叛逆决定呢!”

如果你真的有意决定国家的大事,那就和太傅一同外出并进行讨论吧!

这种以柔克刚的策略巧妙地设下陷阱,促使董卓揭露真实意图。董卓的脾气一发不可收拾,愤怒地说道:“刘氏后代又何足挂齿!难道袁绍想亲眼见证我的刀锋?”



袁绍怒火难抑,看透了董卓的企图:“难道天下只能容纳你这样强悍之人吗!”他一挥手中的佩剑,怒吼道:“我的剑同样锋利无比!”

袁绍虽然势力不弱,但与董卓形成了明显的对立态势。二人之间隐约产生了争霸天下的激烈竞争。

袁绍说完便一躬到底,径直离开了房间。此时,朝堂上只剩下了董卓,他的脸色因愤怒而变得苍白,怒不可遏。



大臣们看到这种情况,都感叹袁绍这个年轻人真是胆大包天,同时也有些感到惋惜。竟然敢挑战董卓,唉,简直是在玩火啊。

在三国演义中,对这件事情进行了夸大渲染。然而,这确实是袁绍人生中的巅峰时刻,朝廷的臣子们也不得不担心袁绍的处境。

董卓势力强大,超出了普通朝臣能够挑战的范畴,所以才导致这个结果。



十常侍之乱仍在蔓延之时,董卓率领军队向京城进军。身为大将军的何进已经不复存在,导致京城内的军事力量陷入无主状态。这使得洛阳混乱不堪,人人都感到非常不安。

董卓利用机会整编了何进的旧部,控制了洛阳的大部分地区,与前来救援的刺史丁原发生对抗。

丁原麾下有一位勇猛的武将,名叫吕布,对于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相信大家都很清楚。董卓谋划了一计,成功地将吕布拉拢过来,让他暗杀了刺史丁原。董卓也立即抓住机会夺取了丁原手下的军队。



董卓实际上控制了朝政,而他手中还拥有汉少帝刘辩这张底牌。对于不服从他的大臣,他的回应也相当简单:流放或处死,随你选。

董卓铁腕镇压之下,很快洛阳城内每个人都对他恭恭敬敬了。

袁绍除外。



袁绍敢与掌握朝政和军事大权的董卓对抗,有何依据?

原因十分明显,俗语有云,凭实力所至,皆为实力派。袁绍敢挑战董卓,乃因其实力雄厚。再加上董卓一方面困难重重,方才上演了“我的剑未尝不利”这一戏码。

他四世三公的身份,是袁绍底气的最重要来源。



袁绍,出生于汝南,是袁氏家族的后裔,他的祖辈在东汉中后期连续数代担任了三公职务。

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皆属于三公之职。

官职虽然看似平凡,但这三个职位的作用各自十分重要。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辅助皇帝统领军队,而御史大夫则负责监督百官的表现。



中国古代最显赫的职位非皇帝莫属,除此之外,几乎无人能与三公相提并论。

袁绍的父亲是袁逢,曾任御史大夫。袁绍的祖父袁安曾担任丞相。

袁绍的祖上显然非常富有,这一点不言而喻。之前提到,袁绍当年呛了董卓,让他去请太傅决定国家大事。而这位太傅正是袁绍的叔父袁隗。



袁绍家族无疑是东汉末年最著名的士族之一。他们的家世可以称得上是顶天立地的支撑,让袁绍在任何地方都能毫无顾忌地行走。

在东汉时期,士人势力呈现出更为狂野的增长。在东汉党锢之祸中,被皇帝下放到地方的党人竟受到当地士人热烈欢迎。无惧皇帝威权的东汉士人竟敢与之对抗。

东汉时期的士族除了势力雄厚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团结。尽管彼此并非铁板一块,但在与宦官和外戚的对抗中,士族势力会紧密团结在一起。



有时候,过度的团结可能导致排斥现象。在东汉时期,士族之间彼此只容许士族的存在,而宦官子弟或武将子弟在他们眼中微不足道。

因此,袁绍对出生于宦官的曹操持轻蔑态度。

袁绍一族作为东汉士人势力中的领袖,对于董卓这样一个出生于武将阶层的乱臣贼子,根本看不起他。

董卓受到袁氏家族的蔑视,意味着大多数士人都对他不屑一顾。



请大家仔细思考一下,袁氏家族这个四世三公的家族。他们在朝中的影响力不仅十分复杂,而且非常根深蒂固。人际关系方面可以说是无需多言了。

袁氏家族并未仅仅依靠拉拢下层士人来扩展势力,因此吏门生遍布各地。许多地方的豪强和地方士族也都对袁氏家族抱有崇敬之情。在袁绍发动起义后,他们更为其提供了粮草补给。

袁绍手中的人脉和物质资源非常丰富,难以估量。他的身份就足以成为他与董卓对抗的最大支持。



袁绍这里,富不过三代的说法似乎并不适用。

袁绍并非一个只懒散度日的人,实际上,他本人具备相当不俗的才能。

东汉朝廷于公元188年组建了西园新军,并设立西园八校尉来统领这支新军。袁绍是其中之一,担任着真正的军职。他掌握着兵权,因此身板坚硬。



董卓明白,不可将袁绍推向与自己对立的位置,因为他比丁原更为难缠。

袁绍在历史上的真实形象与《三国演义》中截然不同。若以小说中的形象来描述袁绍,从一个冀州牧变成掌控冀、青、幽及其他州的强大军阀,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