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何坐南朝北?

分享至

前言

1952年8月1日,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始施工兴建。

纪念碑设计工作由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负责主持。

毛泽东主席曾亲自出席奠基典礼,他老人家还铲土为纪念碑奠基。

至1958年5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落成,工期总共用了近六年时间。

现如今,只要去北京旅游过的同学(或者从电视上),都能看到矗立在东西长安街正前方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它是如此的巍峨雄壮。

这座纪念碑也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格最大的一座纪念碑。

然而,从1958年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至今的60余年里,不少民众一直不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朝向不符合中国人坐北朝南的传统,为何是坐南朝北呢?

其实,人民英雄纪念碑之所以改变原有设计朝向,与毛主席的八个字有密切联系。

当然,周恩来总理在审定设计方案时提出的一个“不合常规”的建议,最终也成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改变朝向的关键诱因。

那么,毛主席与周总理二位伟人,为何要把纪念碑的朝向改为“不合常规”的坐南朝北呢?



一、人民英雄纪念碑建造始末

为了纪念从1840年以来,在中国历次革命斗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们。

开国大典前夕,即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作出决议:在首都北京兴建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虽然通过了建造英雄纪念碑的决议,但是,纪念碑建在北京什么地方?政协委员们都有不同的意见。

有的同志提议:可以建在北京的东单广场。东单广场是北京比较大的广场,属商业中心,可以让全国各地到北京游玩的游客们便于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

还有的同志提议在北京西郊八宝山建立纪念碑,理由是:革命英烈们已经是牺牲的烈士,八宝山是要建立革命烈士纪念馆的。

建在那里正好可以和其他,乃至以后为国捐躯的烈士们一起纪念。

还有的同志主张:人民英雄纪念碑就建在天安门广场,天安门是北京最大的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理所应当建在这里。

加上天安门是中国政治中心,建在这里使得纪念碑更加庄严,加重人民对人民英雄的敬佩之情,苏联的英雄纪念碑就是建立在红场上。

因此,在当时“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下,不少同志认为应该学习苏联,把英雄纪念碑建在北京首都最大的广场上。

这下可好,许多政协委员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选址争论不休,大家意见都不一致。

周恩来总理经过一番认真思索后,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天安门广场是‘五四’运动诞生发源地,这里还是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敬仰的地方,所以人民英雄纪念碑应该建在天安门广场。”

大多数政协委员都被周总理这一番话,激起了记忆深处的那段光辉岁月。

所以大家都同意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意见,即人民英雄纪念碑应该建立在天安门广场。

建碑地点问题就这样完全敲定下来。

决定好在天安门广场建立纪念碑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即决定,1949年9月30日下午六点,毛泽东主席率领全体政协委员到天安门广场为纪念碑举行奠基仪式。

既然是个仪式,就得有主题。

中共中央领导人和民主人士,围绕如何“简洁明了全面的概括建碑主题”再次踊跃发言。

这时,周总理说了一句:“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死者,鼓舞生者。”

毛主席对周总理这句话十分赞同。

全国政协委员都认为,周总理讲的话虽然只有八个字,已经把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高度概括。

既然珠玉在前,大家就不要笨拙地继续抛砖引玉。

按照周总理提出的“纪念死者,鼓舞生者”八字建碑主题,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顺利举行。

奠基仪式由周总理主持,他代表全国政协主席团致辞,再次强调了“纪念死者,鼓舞生者”。

周总理致辞后,全体政协委员脱帽为革命烈士默哀。

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高声宣读碑文,亲手拿起铁锹,挖下了第一铲土,全体政协委员跟着挥锹铲土。

至此,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奠基。

不过,当时的新中国正百废待兴,领导人要处理的事情太多太多。



再加上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统筹规划好各种细节,包括纪念碑的建造主题以及具体的建造方案。

为了建好人民英雄纪念碑,周总理提议成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

北京市市长彭真担任主任委员,郑振铎、梁思成任副主任委员;梁思成先生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负责人。

周总理特别提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细节不能搞一言堂,兴建委员会拿出初步方案之后,还要征求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意见,特别重视征求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意见。”

接下来,兴建委员会向全国广泛征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方案。

周总理不辞辛苦地把许多民主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召集到北京,与他们共同商议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相关方案。

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兴建委员会从征集到的240多种设计方案精心挑选出八种。

经过反复思考,大家一致同意第七号方案。

这套方案中的纪念碑竖立在天安门广场正中央,通体呈方形,建筑面积约为3千平方米。

纪念碑分为碑身、金刚座、台座三个部分。

从地面到碑顶高37.94米,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高出4.24米。

台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下层大金刚座为汉白玉材质,腰部高二米。

周总理对这个设计方案非常满意。

后得到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设计专家们的一致赞成,并且予以提高评价。

总体设计方案定下来,周总理将其递交给毛主席进行批示,毛主席完全没有意见。

当时毛主席还打趣地对周总理说道:“恩来,你不是专门的设计人员,却为何像是在工地干了许多年的老师傅,能提出这么好的总体方案?”

周恩来总理只是笑着摆摆手,没有多说什么。

周总理心思机敏,加上多年来投身于中华民族解放历程中,历经了不知多少艰苦卓绝的斗争,对牺牲的烈士们有着崇高的敬佩之情。

正因如此,周总理对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碑主题有着深刻理解。

他还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研究了许多设计方案和一些建筑学的基本知识。

再结合与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提出了这样非常好的总体方案。

1952年8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工程正式开工,兴建委员会立即着手组织创作纪念碑浮雕。

周总理在上报的待选人员中,确定请刘开渠主持纪念碑浮雕设计工作。

1953年初,周总理以中央政府名义连发三封急电,借调时任上海市美协主席、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院长,兼杭州市副市长刘开渠同志到北京工作。



刘开渠接到电报后立即赴北京,出任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处组长、雕塑组组长。

雕塑组开始工作后,周总理提出:“同志们,不要急于马上创作,要先学习全面了解中国革命历史。

还要多出去走走,到祖国其他一些留下浮雕的地方观摩,充分吸收养分,参考国外最新创作成果,只有准备好一切工作之后再进行创作,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在周总理的组织下,雕塑组人员阅读了许多党史与近代史书籍。

相继前往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太原晋祠彩塑、开封、徐州、济南等地,考察中国古代雕刻艺术。

最后,纪念碑雕塑组创作出了几十幅反映近百年中国革命历史的作品。

周总理从这十多幅作品中,选定了100余年人民斗争中焚烧鸦片、武昌起义、“五四”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解放全国等八个重大历史题材的浮雕。

确定好了相关方案,周总理特别向有关部门强调:“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选材和施工一定要十分严格,选用的材料必须是全国最好的,施工工艺一定要精益求精。”

在最为关键的碑心石选择上,周总理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征集。

文件发出后,各地报上来许多备选石料,都是上好的制碑材料。

兴建委员会派出工作人员到这些地方一一去考察,从中进行反复比对和挑选,于1957年,选定了采自青岛浮山大金顶的一块花岗岩大石料。

随着浮雕与碑心石都已经制作完成,最后一步就是镌刻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面和背面的碑文。

这是特别重要的工作,如果碑文刻不好,工程就算白干了。

周总理此时明确要求:“镌刻碑文之前,一定要精心选择工匠,碑文要按照纪念碑尺寸放大成试样。

只有准备工作做得充分,万无一失,才能在纪念碑正体上进行镌刻。”

此外,周总理听取各方面意见后,赞成了纪念碑用阴文雕刻。

兜兜转转,直到1958年4月,人民英雄纪念碑用了近六年时间终于竣工落成。

周总理接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全部完工的报告后,立刻转告毛主席和其他领导同志。

党中央研究决定,1958年5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仪式。

这一天也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节日,天安门广场上响起了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国际歌》。

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走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怀着沉痛的心情,脱帽向纪念碑鞠躬敬礼,怀念那些为中国革命牺牲的先烈。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