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毛主席团结张国焘的危机处理艺术:尊称他为总政委,不喊“国焘”

0
分享至

1936年6月,由于南下路线遭到彻底失败,红四方面军损失惨重,迫于形势,张国焘不得不取消其擅自设立的“第二中央”。为此,张国焘忐忑不安,既担心中央清算其错误,又担心彻底失去军权,还害怕被开除党籍。

毛主席远远超出常人的所在表现之一就是,其领袖能力不仅体现在对时局的判断和力挽狂澜的能力上,还体现在他有宽广的胸怀。历史证明了北上路线的正确,但毛主席不是以高傲的姿态来接纳北上的张国焘,而是以平等合作的态度欢迎他,尽最大可能与其冰释前嫌。



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看到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在长征中损失惨重,部队仅剩万余人,以红四方面军八万兵力为筹码的张国焘顿时野心急剧膨胀,开始向党中央伸手要权、要官。

本着团结四方面军同志的初衷,周恩来让出来红军总政委一职,改由张国焘担任,但仅仅握有军权已经无法满足张国焘的野心。张国焘拒绝执行中央决定的北上方针,党中央和毛主席无奈只能带着红一、红三军团单独北上,率部南下的张国焘于1935年10月5日在四川理番县卓木碉挂出了其“临时中央”的牌子,正式分裂党和红军。

但历史事实证明,南下路线是一条不归路,红四方面军折损四万兵力,从此由盛转衰,南下政策也遭到彻底破产。



张国焘不甘心失败,还妄图与党中央分庭抗礼,造成“打个平手”的局面。他提出建议,国内各地方党组织统归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领导,张国焘的“临时中央”改称西南局,陕北方面改称西北局。

但是他的提议遭到共产国际代表林育英(张浩)的冷落——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是由中共中央派出的,怎么能反过来领导中共中央呢?徐向前等四方面军同志也来做张国焘的工作,主张取消他的“临时中央”,其他分歧问题留待以后慢慢解决。

万般无奈之下,张国焘只能被迫取消其“临时中央”,1936年7月与红二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后一道北上。

张国焘自己解释,过去为了反对错误路线,成立“临时中央”是对的;现在为了党的利益而不得不让步,撤销“临时中央”也是对的。四方面军的同志提出疑问,“成立第二中央,张总政委正确;撤销第二中央,张总政委也正确。那么,到底谁错了?”

这个问题,张国焘自己心知肚明。所以,面对北上后可能遭受的境遇,张国焘忐忑不安。



1936年10月,红四、红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实现会师。如何处理同张国焘的关系,中央政治局常委于10月14日和16日两次召开会议,定下三个原则:

一是通过张国焘整理红四方面军,不急于求成;二是派林育英(张浩)前去四方面军进行沟通,劝其维护大局;三是重申保留张国焘总政委的职务,继续与朱德总司令一道指挥红军。

毛主席的态度很明确,红四方面军拥护中央是有诚意的,对张国焘也应该是以帮助为主,这样才能让四方面军的同志更加信服,红军才能更加统一。毛主席甚至明确提出:如果张国焘以后不再犯这样严重的错误,此事将来可以按下不提。当然,如果其仍然一意孤行,那则另当别论。

为了打消张国焘的疑虑,毛主席还嘱咐张浩:“关于国焘过去错误的性质和程度,原则上是不说的。”

在获知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善意后,张国焘的情绪得到最大程度的平复,精神重新抖擞起来。张国焘还致电中央,希望能尽早与毛主席见面。

中央决定由距离四方面军较近的一方面军前敌指挥部彭德怀等人,先行代表中央去见张国焘。当时担任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的杨尚昆,曾经和张国焘在上海一起工作过,两人比较熟,就是连称呼也比较随便,杨尚昆这次也接到命令前往迎接。

毛主席知道他们二人的关系,也知道张国焘现在十分敏感,他特意交代杨尚昆:

“你见到张国焘,切记要叫他总政委,不要国焘、国焘地随便叫。”

可见,当时毛主席对处理张国焘问题的态度是十分谨慎的,四方面军的同志要认清张国焘的面目也需要一个过程。为了从大局着眼,毛主席对张国焘处处以尊重为主。



如果张国焘能够认真反省、痛改前非,他所担心的削党权、削军权都是不存在的,以党中央赋予他的前敌总指挥的领导权来看,他依然可以成为党内地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但心里有鬼的人,做出的事情常常令人难以琢磨。

对于自己所犯分裂党和红军、另立中央的错误,张国焘一直用“裂痕”来掩饰,要求提交共产国际来解决,或者在共产国际代表的调解下,谋求双赢的局面。他把调解和解决党内纠纷的希望寄托在代表共产国际的张浩身上。

但当时正值西安事变前后,全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和平谈判和国共合作上。张浩告知,现阶段首要的问题是建立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适当的时候将再解决党内问题。

张国焘倍感失望,看到毛主席、周恩来都在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奔波,他认为自己受到了冷遇,无人问津,同时也觉得落寞寡欢、百无聊赖。

令张国焘失望的还有老部下的态度,如先期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军长、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也是当初在鄂豫皖苏区时候张国焘的老部下。但张国焘与徐海东见面后,徐海东话语中满是对毛主席的敬佩之情。在交谈中,他得知毛主席在陕北有了“大救星”这样一个新称呼,因为他救下了被错误关押的刘志丹、高岗等人,赢得了陕北苏区和陕北干部的一致爱戴。

比起他动辄以“肃反”的名义陷害同志的错误,张国焘更加心虚。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共中央正式迁到延安,为了即将到来的全民族抗日局面提前统一思想,彻底解决党内错误问题就摆到了议事日程上。解决错误问题,其出发点之一也是为了弥补张国焘和中央领导同志的裂痕,更好地团结党和红军。

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各级指战员,也有这方面的强烈愿望。

党中央给了张国焘机会,只要张国焘诚恳认错,旧账就可以“勾销”。从1937年1月开始,中央内部开始对张国焘的错误进行批判,迫于压力,张国焘于2月6日向中央提交了一份《从现在看过去》的书面检讨。

这篇书面检讨洋洋洒洒,扭扭捏捏承认了5条错误,但是在根本问题上他却否认自己是“反对派”,不承认自己是“有特殊见解的人物”,称自己不愿意做所谓的“实力派”,并且他认为自己始终是“中央执行委员会的一个委员和党的路线的一个坚决执行者。”

张国焘死不认错的态度引起党内多数人的愤慨和批评,中央宣传部长凯丰以《党中央与国焘路线分歧在哪里》为题,写出了长达三万字的批驳文章,从13个方面揭露张国焘的错误。

1937年3月27日,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张国焘的错误。这次会议,史称延安会议,与会人员最多时达到56人,除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红军军以上干部都陆续参加了会议。

至此,张国焘的错误已经不被视为“某个时期个别的错误”,而是政治上、原则上、路线上的错误。



即使到了这个时候,毛主席依然抱着拯救张国焘的态度。毛主席与人为善地说:

“张国焘入党以来,还曾在若干阶段是在党的路线下工作的,但他的机会主义问题是必须要指出来的。我们应该用诚恳的态度要求张国焘转变,抛弃他的错误,今后应从头做起。”

会后,张国焘几次检讨,但是他抵赖的态度让大家都不满意。几天后,毛主席又找张国焘谈话,笑着说:

“自入党以来,我曾三次被开除出中央,受过八次严重警告。被批评为军阀、土匪并不要紧,关键是要改正错误。”

德高望重的林伯渠自己掏腰包,邀请张国焘聚餐,语重心长地劝他及时悔过,以大局为重,以团结为重。

受形势所迫,张国焘于4月6日写了第二封检讨书——《关于我的错误》。但是在私下,张国焘把对他的批判说成是成王败寇的权力法则。

毛主席对张国焘采取既批评又礼遇的态度,要求身边同志尊重张国焘,派人通知张国焘开会时,依然称呼他“张主席”,但是张国焘却情绪激动,要求其他人改称他为“国焘同志”,还经常情绪亢奋的书写毛笔字,直到大汗淋漓为止,一幅失魂落魄的样子。

抵触、推诿、动摇、懊恼,这种种极端的心理活动为他一年后的叛逃埋下了伏笔。



张国焘的回忆录

对于深受张国焘思路荼毒的其他红四方面军干部,毛主席也采取了团结至上的态度,慰问他们、鼓励他们,徐向前、王树声从西路军前线归来,他都亲自接见和打电话安慰;左支队的李先念等人从新疆脱险而归,毛主席亲自将他们请到窑洞做客,敬烟敬酒,让九死一生的指战员们感动无比。

许世友等人因内心委屈,在抗大遭到不公正待遇,密谋出逃失败后被关进监狱。毛主席到狱中与他谈话,将这位桀骜不驯的“许和尚”彻底感化。许世友的转变,代表了他那一代四方面军将领的人生历程。

经过批判运动和抗大“风波”,张国焘在党内军内,特别是对红四方面军的个人影响力降到最低程度,这也是他日后叛逃时带不走一兵一卒、连勤务员都不愿意跟他走的重要原因。

毛主席高瞻远瞩的眼界、海纳百川的胸襟、温煦祥和的风度、闻过则喜的雅量处处与张国焘形成鲜明对比,感化和教育了那些备受委屈的原四方面军战将,那些在高压下桀骜不驯的汉子们流着泪表示:一生跟着毛主席走!



毛主席与李先念



毛主席与徐向前



毛主席与许世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细语
细语
分享有用的好文章
1209文章数 6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