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把曹家放在江南58年,曹寅除了当江宁织造,还有特殊责任在身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曹家在历史上遭受抄家的命运,被认为是康熙时代的后遗症。据史学家冯尔康先生所述,雍正年间不仅曹家遭受此命运,还有许多官员被抄家,显示出这并非仅仅是对曹家的个别打击。冯尔康先生认为,雍正采取这种手段并非出于政治异见的打压,而是为了打击贪污现象,特别是那些导致国家财政损失的官员,因此雍正被赞誉为“抄家皇帝”。

有关曹家被抄的原因存在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观点认为曹家卷入了雍正夺嫡的政治争斗,导致遭受抄家的命运。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曹家的罪行主要涉及经济问题,即贪污和经济疏失。

因此,曹家究竟是因为在政治上站错了队而陷入困境,还是因为确实存在贪污行为和经济失误而受到严惩?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对上述观点进行重新表达,并在改写的过程中注重保持原文的核心意思。



在雍正六年(1728年)初,曹家遭到了抄家的命运。然而,有史料记载显示,这次抄家并未带来财产的大量损失,相反,却发现了几千两的当票。曹雪芹的叔父曹也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的惩罚,尽管只是被免去官职,被戴上枷号示众,同时催追赔款。

枷号作为一种较轻的刑罚,实际上是通过示众的方式来施加惩罚。值得注意的是,曹家人并没有遭到流放,也没有被变卖为奴隶。相反,曹寅的大舅子李煦却经历了更为惨痛的遭遇。在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李家被抄,李煦的官职被免除,而他的亲属和家人除了老婆和孩子外,全部被变卖为奴隶。雍正五年(1727年),李煦因与八爷党有勾结之嫌被查出,因曾为允禩购买侍女而被定为奸党。七十多岁的李煦最终被流放至牲乌拉(吉林北部),两年后在饥寒交迫中离世。



对比雍正对曹家和李家的处罚程度,可以明显看出雍正对曹家的处罚并不那么严厉。雍正以其刚毅而刻薄的性格而闻名,对待政敌向来毫不手软,甚至连自己的兄弟也未能幸免于难。如果曹家真的存在政治倾向问题,雍正的处罚绝不会仅限于追缴钱款。

有史料显示,曹家被抄家的原因可能与将曹家与李家牵扯到一起有关。然而,尽管如此,从处理结果来看,雍正对曹家采取了较为温和的态度,主要集中在追缴经济方面的罪行,而非像对待李家那样采取更为严厉的政治罪处理手段。

这引发了人们对曹家在经济上究竟犯下了何种错误的猜测。雍正对曹家的处罚似乎更偏向于经济罪行,而非深层次的政治问题。



曹家自曹寅起,历经三代四人,连任江宁(今南京)织造长达五十八年。值得一提的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更是备受康熙宠信,使得曹家在江宁织造的职位上得以长期稳固。

然而,尽管江宁织造在当时是一项重要的职务,曹家却陷入了经济问题的困扰。这一点令人难以置信,因为江宁织造职位本身在清朝属于肥缺,曹家在这一职务上本应能够获得丰厚的收益。人们很难相信,曹家会在这个相对利润颇丰的职位上出现亏空的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江宁织造并非朝廷的官员,而属于清朝两套官员体系中的内务府。内务府是皇帝的私人官僚系统,负责处理各种宫廷内务,与中央的内阁六部、地方的省道州县体系不同。曹家在江宁织造的职位上,与朝廷的官员体系并不直接相关,这或许是曹家经济问题的根本原因。



织造,亦称“典衣”,实际上是内务府体系中的一支分支,专门负责为皇帝提供衣料,即御用纺织厂。在明朝万历年间,皇帝就在丝织业繁荣的江宁、苏州、杭州三城设立了内织染局,由宦官负责掌控。清朝时期延续了这一体制,由内务府派遣人员进行管理。因此,织造衙门的长官并非清政府的官员,而更像是皇家的承包商,他们听从皇帝和内务府的指挥。

因此,尽管曹寅手下管理着数千名工匠,但他们的工资并不高,每年仅为105两。这点收入显然难以满足曹家庞大家庭的生活开支。此外,曹家还需要在逢年过节时送礼,平时还需面对各种应酬,这让人不禁猜测,曹家是否因家庭支出过大而不得不挪用公款,导致了财务上的亏空。这或许是曹家经济问题的实质原因。



根据史料记载,曹寅在担任织造的同时主要通过操纵生丝价格来牟取财富。他采用低价购入的策略,将生丝以稍高的价格卖给织造衙门,通过这种差价获得了可观的利润,成为其致富的主要途径。此外,曹家还存在挪用公款从事生意的情况,如将收购的生丝高价出售给有需求的人,从而实现了低买高卖的投机倒卖。

尽管从事生意总是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一旦出现问题,曹家依然有后路可走。他们可以向户部借钱,而且甚至连利息都不需要支付。此外,康熙还特许曹家代管大运河上的钞关,即运河通行的收费站,为曹家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经济来源。

曹寅虽然工资相对较低,但他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了财富的积累。然而,为何最终还是发生了财务亏空呢?这涉及到曹寅在江南的另一项使命。除了担任织造的职务,他还负责拉拢江南的著名遗民,从事统战工作,并不时向康熙密报江南的各种情况。换言之,他在江南既充当统战特使,又是康熙的眼线,这或许解释了曹家最终出现财务亏空的原因。



在清朝初期,北方政权相对稳定,然而南方却呈现出一片不安定的局面。江南地区经济繁荣,成为国家税收的支柱,同时文化教育蓬勃发展,江南人在科举考试中的比例远超其他地区。

尽管清政府在北方的统治相对有力,但南方却成为了激烈抗清斗争的主战场,吴三桂、郑成功等人都在南方活跃。江南汉人成为清政府最不信任的对象。面对多尔衮颁布的剃发令,江南人民勇敢地反抗,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灾难之后,许多知识精英纷纷选择了隐居或者出家,拒绝与清政府合作。史学家将这些人称之为明朝的“遗民”。



大清王朝在江南面临诸多不稳定因素,成为其心头之患。若欲确保长治久安,除了需以武力平息各路反清势力外,还需争取汉族遗民的支持。康熙登基后,通过一系列的内外斗争基本实现了中国的统一。他决定进行汉化政策,尊儒崇儒,实行仁政,并大力任用汉族大臣。为了争取一些著名的遗民,康熙推出了一项特殊的考试,名为“博学鸿儒”。

这一考试的目的在于招纳愿意效忠的遗民,只要他们愿意参加,几乎都能录取。一旦录取,他们被派遣去修撰明史,象征性地表示效忠。这一举措旨在让遗民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归途,从而为清朝的长治久安贡献力量。

自康熙二年(1663年)开始,织造制度进行改革,由原来的三年一换,改为专派久任。这一改革背后蕴含深远的含义,康熙需要在江南设立一个长期存在的情报网,只有这样才能对该地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江南的不稳定因素中,康熙选定了曹寅作为他的耳目。为何是曹寅呢?原因有三:

首先,曹家与康熙有实际关系。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的妻子孙氏曾任康熙帝的奶妈,这是两家祖上的联姻关系。

其次,曹寅与康熙因为上一层关系成为奶兄弟,曹寅甚至成为了康熙的侍卫,两人建立了私交。

第三,按清代的规定,皇子由八名奶妈、八个保姆负责照顾,一般由包衣充任。在众多包衣中,能与皇帝称兄道弟的汉人究竟有几人?曹寅之所以脱颖而出,主要还是因为他本人的才德。

曹寅深谙明朝的遗民,据红学家朱淡文考证,曹寅并非嫡出,而是庶出,其生母顾氏姓顾,为江苏昆山人,昆山的世家大族顾氏与顾炎武同族。曹寅的族舅顾景星是明末著名文人,与许多汉族精英有交往。

这一系列的关系纽带使得曹寅成为了康熙在江南的重要耳目,为清朝的统一和长治久安发挥着关键的角色。



因此,曹寅在年轻时便与众多汉族名流结交,不仅因为他在诗歌和书法方面表现出色,还有着一个遗民族舅,使他在遗民圈内不显得陌生。

历史学者韦庆远先生指出,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康熙朝密折中,共存有3119份文件。而曹寅父子与李煦所提交的折子就占据了619份,相当于总数的五分之一。由此可见,曹李两家作为康熙的密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其中最显著的贡献莫过于他们成功捉拿了明朝流亡民间的朱三太子朱慈焕。崇祯皇帝在自缢之前将他的三个儿子送到了百姓中,而朱三太子一直逍遥未被擒。原来,他隐藏身份化名为“王世元”,隐居在浙江,迎娶了四位妻子,育有六个儿子和三个女儿。

直到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朱三太子的真实身份终于曝光。然而,官府虽然未能亲自擒获他,却成功逮捕了他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孙子,而妻女六人则选择了自尽。



曹寅得知朱三太子逃至山东,是通过他在遗民圈的打听获得的信息。迅速将朱三太子的化名和住处报告给官府,最终导致朱三太子在75岁时被清兵凌迟处死,未能逃脱追缴。

这一情况使得曹寅面临更多的经济压力。除了负责织布和经商之外,他还需要积极参与社交应酬、文化统战,并持续关注各类信息。作为皇家奴才,不仅要为康熙服务,其他皇子也常向他伸手索要钱,因此曹家一直处于财政困境之中。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