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晚年坦言:张作霖在天津向我磕头,他是给过我最大幻想的人

分享至

1924年,手握重兵、占地为王的东北王张作霖;曾经面南背北、九五之尊的昔日帝王溥仪,两个人有过一次喜剧般的会面。

在那次会面时,粗豪的军阀大帅张作霖,一见到曾经的帝王主子,就心情激荡的不能自抑,在溥仪还没有反应过来前,张作霖就抢先上前三四步,屈膝跪在溥仪面前,一个响头重重的磕在了地上,嗓音哽咽的说了一声,皇上万福。



在满清末代皇帝溥仪的晚年,他回忆起波澜起伏、几经转折的一生时,溥仪说自己一直知道复国几率渺茫,只是不甘心放弃而苦苦挣扎,但有一时刻,溥仪是真的以为自己复国有望。

这让溥仪心情最为激荡、感觉与复国大业最近的时刻,就是当年在天津庭院中,张作霖对溥仪大礼跪拜,并叩下那个响头的时候。



张作霖的大礼跪拜给了溥仪超乎预期的幻想

那次喜剧般会面的主角之一,满清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其人生经历之曲折,仿佛是小说情节。

清末民初,末代皇帝溥仪被迫退位后困守宫城,而后又无奈的四处流亡,在黯淡无光中,誓志复国,几经波折与妥协后,溥仪借外兵重新登基。

在外国侵略者的扶持下,做着傀儡皇帝的溥仪苦心经营十余年之后,再次退位逃亡异国他乡,最后溥仪归国为囚,经过悉心教育改造,回归平凡、融于百姓之中,安享余年、得以善终。



在溥仪为之奋斗的复国前半生时,虽然个人努力很励志,但是逆民心民意、是逆时代发展的不正之举,毕竟如无根浮萍般难以持久,没有多少人还留恋着腐朽不堪的、落后的满清政权。

在颠沛流离中,溥仪也早早认识到,大部分人对他这位皇帝的态度,都是奇货可居、利用而已,没有几个是真心想要复辟满清朝廷的真心之臣。



溥仪知道:自己如果想要重新坐回金銮殿,就必须有掌握兵权的人全力支持他,所以,溥仪四处联络实力派人士——昔日的掌兵将军、独霸一方的督军大帅,甚至还有充满恶意野心的外族人。

在溥仪被驱赶出故宫后,经过几番折腾,到了天津日本租界中的张园、静园等处居住,明里是安心隐居,暗地里与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勾勾搭搭,妄图借助其力量重新复国。



在这个时期,溥仪还没有完全把赌注押在日本人身上,他还积极联系国内各路有实力的军阀势力,希望能够从中选择一个联合,好打造溥仪心目中理想的复国军队。

东北王张作霖作为曾经从土匪拼杀到督军的狠人,在溥仪心中是十分有分量的。

而当时,张作霖对日本人的侵略野心深有提防,他不愿意去日本租界看望溥仪,溥仪就只好自己从日本租界出来,到外面来见张作霖,可以说从心理上,是把自己位置放低的。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两人刚一见面,张作霖这个统帅千军万马,拥有着北方广阔地盘的实力派军阀头子,就给了溥仪一个大大的惊喜。

张作霖的大礼参拜,表明了他对满清朝廷、皇帝溥仪,还是有些感情的,这让退位后倍感失落的溥仪,又感受到了臣子的支持,感受到了复国有望的激情。

可以说,张作霖的这一拜,是那么的与众不同,让溥仪和追随溥仪的遗老遗少们精神大振,差一点就要抛弃掉正在联系的其他势力,把所有的赌注都押在张作霖身上。



北洋政府在袁世凯去世后,很快就四分五裂,各路军阀在各自地盘上招兵买马、发展势力,同时,也开始互相攻打吞并,都想成为下个统一全国的人,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年代。

当时,国内各路军阀头子,基本上都曾经听过三国的故事,也都把“挟天子以令诸侯”当作了一个好主意,都想办法要进行点实际操作。

有不少势力强大的军阀派人联系过溥仪,但为什么溥仪独独为张作霖的示好,而心动不已呢?



其实,溥仪对张作霖的示好,信以为真、激动不已的理由有三:

第一,张作霖也曾经是溥仪心目中的股肱之臣;

第二,溥仪心中所期的是奉系军阀的强大实力;

第三,溥仪想在满清的龙兴之地举起复国大旗。

在溥仪心中,张作霖的势力,是完美的复国力量,而张作霖给予溥仪的大礼参拜,更让溥仪调高了心目中对复国活动的把握和期望。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