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还有25个儿子,为何将皇位传给孙子呢?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嫡长子、皇太子朱标病逝于南京,太祖朱元璋悲痛欲绝,下旨满朝文武百官为太子服丧一个月;但是等到去除丧服的日子,朱元璋仍旧不忍心脱去丧服;后来在朝臣们一再劝说下,朱元璋才脱掉丧服开始上朝处理朝政。

太子朱标病逝的时候,朱元璋在东阁门召集文武百官,痛哭流涕;学士刘三吾向太祖进言:“皇太子病逝,应当由嫡系皇孙来继承大统,将来继承皇位,这才是合乎礼制规定的。”



《明通鉴》:学士刘三吾进曰:“皇孙世适,承统,礼也 ”于是上意定。

刘三吾的话更加坚定了朱元璋要将皇位传给皇孙的决心,但也可以看得出在刘三吾提出这个建议之前,朱元璋已经如此打算了。

不禁有人问:即便是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尚且还有25个儿子,成年皇子中既有骁勇善战之辈,又有文武双全之辈,为何要跨过儿子将皇位传给孙子呢?

01 完美太子朱标病逝

太祖朱元璋的出身并不好,因为家境贫寒不得不去当和尚,后来前去郭子兴的红巾军投靠老乡汤和;不过朱元璋被郭子兴看中,留在了身边做亲兵,还将自己的义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朱元璋的人生开始转折:既娶了媳妇,又有了属于自己的部队。

从这以后对于朱元璋而言不再是吃饱穿暖的问题,而是想成就一番事业。

1355年朱元璋与妻子马氏的第一个儿子出生,朱标出生时朱元璋正在攻打集庆(今南京),得到长子出生的消息,朱元璋非常高兴,直接在当地山上的一块石头上刻了八个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兴奋之余,朱元璋对朱标也是寄予厚望,将其当成自己的接班人来进行培养;请大儒宋濂来当朱标的老师,让朱标从小就接受儒家正统的教育,通晓经史子集的大义。

朱标九岁时,朱元璋被封为吴王,而朱标则顺理成章地被视为吴王世子。

朱元璋不仅重视对朱标的教育,而且还有意识地去培养儿子的管理能力:

朱标年龄稍大一些,朱元璋便让儿子去祭祀先祖的陵墓,观看学习祭坛的礼仪;

在沿途的路上,朱元璋还让儿子好好观察百姓们的生活,让朱标知道百姓生活的不易;

若是有时间了,还会向朱标讲述自己是如何打的江山,创业有多不容易。

朱元璋登基称帝后,朱标便顺理成章被封为皇太子。



朱标的太子之位可以说坐得非常稳当,若不是因早早病逝的话,朱标可以非常顺利地继承皇位;朱元璋为作为太子的朱标广泛地搜集天下名士来当老师,并且挑选国子监的优秀学生我来给朱标做东宫伴读,比如明朝大儒方孝孺就是朱标亲选的东宫伴读;而满朝文武百官全都是朱标的老师。

朝堂上的事情朱元璋也是早早地让太子来接触、历练,而且还会让太子提出建议;在朱元璋这样全方位的培养下,朱标俨然成为一位合格的继承人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朱标虽然是太子,但他生性宽仁,与父亲朱元璋的狠辣手段相反,处理朝政以宽仁为本;尤其是对诸位弟弟们感情很深。若是诸位弟弟们有什么过失,朱标都会从中调解,保护弟弟们。

期初,朱元璋对侄子朱文正以及养子沐英等人严加责备之时,朱标都会将实情告知母亲马皇后,马皇后会对他们进行宽慰。

正因为太子朱标兼具实力与仁慈,朝中上下文武大臣没有不佩服的;可以这样说,若是太子朱标还在,燕王朱棣就是一百个胆子都不敢造反。

太子少师事宋濂,通经史大义。稍长,上辄令省陵墓,观郊坛,俾知衣食艰难,道涂险易。厥后百官奏事,裁决明敏,济以宽仁,故......以故宗藩、勋旧莫不归心。

但“天妒英才”,太子朱标从陕西视察回来不久便病逝了;这让已经年过花甲的朱元璋不相信,自己苦心培养二十几年的完美太子就这样没了。



但悲痛之余,朱元璋还让为大明王朝挑选一位合适的继承人,毕竟对于已经65岁的朱元璋来说现去培养一位已经来不及了,只能在现有的儿子与孙子中选择一位合适的,但:是选儿子还是选孙子呢?

历史的结果我们都知道:朱标的次子朱允炆被封为皇太孙。

02 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

朱标的嫡长子是朱雄英,朱雄英的生母是太子妃常氏,朱标的原配;

但长子朱雄英与太子妃常氏早早便病逝了,朱元璋将太子的庶妃吕氏扶正,朱允炆便顺理成章成为嫡子。

自朱允炆被封为皇太孙以后,朱元璋便让朱允炆独立处理朝政,朱允炆的性情跟父亲朱标很像,仁慈宽厚;朱标卧病在床时,朱允炆衣不解带的伺候;朱标病逝后,朱允炆因为过度悲伤而日渐消瘦,朱元璋宽慰自己的孙子:“你很孝顺,但也要顾念祖父我啊!”

“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

朱允炆在处理政务上跟父亲朱标一样,大多采取宽大的政策,朝中上下都在称赞皇太孙的仁德;不仅如此朱允炆还向朱元璋建议修改《大明律》,在参考《历经》以及历朝历代刑法的基础上,将《大明律》中73条过分严苛的条文,进行了修改,此举可以说是深得人心。

皇太孙朱允炆虽然在朝中口碑还不错,但在处理叔叔们的问题上确实操之过急了;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病逝,在病逝前给朱允炆留下了三位治理天下的人才:

兵部尚书齐泰

东宫伴读黄子澄

大儒方孝孺

这三位都是饱读诗书的大才,都是文人;对建文帝忠心耿耿,出谋划策。



并且朱元璋担心朱允炆驾驭不了那些开国的老臣,便发动蓝玉案将大部分功臣赶尽杀绝;只留下一位长兴侯耿炳文,为朱允炆守住天下。

其实朱元璋对朱允炆的要求并不高,能好好做一位守成之君即可;

但朱允炆并没有明白祖父朱元璋的苦心,在祖父朱元璋病逝以后,便迫不及待地与齐泰、黄子澄一起密谋削藩的事情,最终听取黄子澄的建议:先从燕王的羽翼开始,由弱到强削藩

不到一年的时间先后将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岷王朱楩、齐王朱榑五位藩王贬为庶民,而湘王朱柏更是不想受辱,一把火烧了自己的湘王府,葬身于火海。

但这并没有阻止建文帝削藩的步伐,朱棣也很清楚很快便会轮到自己,便先下手为强,杀掉北平布政使张昺与北平指挥使谢贵二人,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靖难。

仅仅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便率领燕军到达南京城下,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打开金川门迎接燕王朱棣;建文帝见大势已去,便一把火烧了宫殿,自己却不知所踪(朱棣称侄子建文帝已经葬身火海,但还有一种说法是建文帝已经逃走了)。

朱棣先祭拜明孝陵,后登基称帝,史称明成祖,永乐大帝。

朱允炆确实跟他的父亲朱标一样仁慈,但他的仁慈上面还多了两个词:“弱”、“无自知之明”;既然如此,朱元璋为何偏偏要选朱允炆为新帝呢?

真的仅仅是因为朱允炆性情最像太子朱标,朱元璋不想承认儿子已经病逝了吗?

其实不然,朱允炆之所以被封为皇太孙,其实是在那个时候来说,是个必然。



03 朱元璋不考虑其他嫡子

朱元璋向来认同“嫡长子继承制”,遵从“立嫡以长而不以贤,立子以贵而不以长”,按照长幼顺序来定继承人,这才是皇家选定继承人的标准,而不是贤德与否。

太子朱标病逝后,马皇后所生的嫡子还有亲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与周王朱橚虽然也被认为是马皇后所生,但对此有争议,朱元璋作为诸位藩王的父亲自然很清楚朱棣与朱橚的生母究竟是谁?

若燕王朱棣与周王朱橚的生母当真不是马皇后的话,朱元璋考虑到由嫡子继承皇位,自然不会考虑是庶子的朱棣,即便朱棣真的是文韬武略。

那么,嫡次子朱樉与嫡三子朱棡朱元璋为何不择其一呢?

秦王朱樉年幼时很聪慧,作为次子朱元璋虽然没有重视长子朱标那般重视朱樉,但毕竟是除了太子以外最为年长的藩王,朱元璋还是颇费心思的。但是朱樉成年以后却荒淫无度,做了很多荒唐事。

不仅不听朱元璋的话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让朱元璋狠狠斥责了一顿;

而且在自己的封地连年命关内的军民买卖金银,让封地内的老百姓苦不堪言;甚至对前去求情的三百多位老百姓大打出手,不仅打死了一位老人,还抓了一百多人。

不仅如此,朱樉在出征西番时,掳走了一百五十多位幼女,又将一百五十多位男童阉割。朱元璋斥责其“不通晓人事,简直就是禽兽不如”。

如此一位荒淫无度儿子,连藩王都做不好,怎能做未来的皇上呢?

再说一下晋王朱棡:朱棡跟自己的兄长朱樉是同类人,生性残暴。被朱元璋封为晋王,在前往封地太原的路上,多次鞭打自己的厨师,被朱元璋训斥一番。告诉自己的儿子:厨师是掌握膳食的人,不可以随意的处罚,很容易被毒害。朱棡被训斥一番,不敢再对厨师动手。



但是朱棡多次用奔马将人车裂而死,朱元璋得知后大怒,打算废掉朱棡的晋王之位;太子朱标向朱元璋求情庇护,朱元璋才放了朱棡一命。

㭎修目美髯,顾盼有威,多智数。然性骄,在国多不法。或告㭎有异谋。帝大怒,欲罪之,太子力救得免。

秦王朱樉与晋王朱棡虽为嫡子,但二人生性残暴,朱元璋虽已经年过花甲,但还没有老眼昏花到这样程度,将自己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葬送到这样的儿子手里。

而且这两位藩王的寿命都不长:

秦王朱樉于洪武二十八年病逝,比太子朱标多活了三年;

晋王朱棡则是死于洪武三十一年,比朱元璋早病逝三个月。

既然皇二子、皇三子都不合适,那么皇四子燕王朱棣呢?

燕王骁勇善战、战功赫赫,虽然不像太子朱标那般仁慈,但也不是残暴之人,朱元璋为何不考虑朱棣呢?

只能说朱元璋不敢将皇位传给朱棣:

朱棣究竟是不是马皇后所生,是不是嫡子我们尚且没有定论,很多人认为朱棣与朱橚是李淑妃所生,朱棣之所以说自己是马皇后所生的儿子,不过是想给自己一个嫡子的身份,名正言顺继位而已。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