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因山而静 乐山而寿

0
分享至

陆凯 梁海红

毫无疑问,安顺的县区中,“紫云”的名字最富诗意,是谓紫气东来、云蒸霞蔚,放到全国,也不遑多让。

名字,对一个地方而言就如同眼睛,眼睛有了光,地方就有灵气的可能。灵气是需要寻找与创造的。紫云的钟灵毓秀,是一代又一代紫云人必须担负的责任。这个春天,得《仁者寿——紫云文物古迹拓片集》一书,很是惊喜!这是几代紫云文化人的艺术结晶,也即是今天紫云文化人“钟灵”所作的努力。

仁者寿

“仁者寿”三字是本集的书名,是本集的封面,也是本集第一张拓印,源自紫云印山绝壁的摩崖石刻。看刻字款识,刻于乾隆辛酉年(1741年),为贵州提督杨天纵的手笔,每字两米见方。在贵州,尺寸两米见方的刻字,也是极其罕见的。

“仁者寿”三字柳体楷书,略带魏碑笔意。自唐以降,大字书多以颜书面貌呈现,结字密实,点画粗硕。其次是黄庭坚一派的大书,中紧外放,长枪大戟,四围舒张。“仁者寿”并未追求颜体的密实与肥硕,也不像黄体过分外展其笔画,而是大胆地以柳为书。“仁者寿”瘦硬遒劲,但与柳书结字严紧不同,其结体舒旷,宽可走马。如“仁”字点画间距宽展,不求严密,呈透风势头;“寿”为达到疏朗效果,中间点画作了的减省。三字虽疏,但不散,不松懈,以达形散神聚之妙。“仁者寿”笔法方圆兼用,如横画中有圆笔起,呈圆润饱满之势,也有方笔起,得魏碑斩钉截铁之妙。点画不求精雅,但求朴质,因此得天趣。寥寥三字,但有千军万马奔脱,气吞山河的磅礴气象,这得益于点画的质朴与结字的宽博,即是工巧出于拙,强力见于拙,妙趣脱于拙,故而不俗。

书法本质是书写文字,兼具传达词义的功能,文字内容对书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仁者寿”三字艺与意的融合达到极佳境界。“仁者寿”语出《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综合朱熹、钱穆、杨伯峻诸贤注解可知,孔子认为仁厚之人安于义理,宽仁待人,不役于物,不伤于物,能很好地抑制情绪,好静如山,故而长寿。寿,于人言为长寿,于万物而言则为长存。“仁者”与紫云气质相契。一谓“乐山”:紫云多山,奇险峭拔的紫云硐,幽峻奇雄的格凸河穿洞,平视云海的银山妖岩……紫云的山、岩、洞、石,皆为绝唱,无不彰显紫云的绝美风致。二谓“静”:紫云故名“归化”,其义“归顺教化”,少干戈而多玉帛,少狼烟而多笙歌,宽仁沉静如斯;紫云的静,还在群巅云色、山间梯田和林中村落,置身其间,目光所及,则身心宁静,夫复何求?

此外,窃以为,作为二品军人的杨提督,对于“仁者寿”的看法自然会多于常人。兵家之仁境在不动如山,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所谓“从古知兵非好战”,所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所谓“以不变应万变”……故而天下长治久安,苍生安居乐业。此为兵家之大仁!

于是,观山、看字、细品、体悟,“仁者寿”,三个字,别是一番滋味!屈平子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紫云硐

“紫云硐”是紫云硐摩崖石刻大字,行楷书,据碑款识载,字刻于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

“紫云硐”深得颜柳精髓,既有俊朗瘦劲之姿,又不失丰动高雅之态。其字结体严谨,方整内收,融入行书的流畅与动感,故而笔画显得精神,紧凑,有力度,一派潇洒骄傲之气。“紫”字的上半部分,点画一气呵成,灵活而不失法度,力足而不失飘逸;“云”字则中规中矩,结字紧实,中部稍加连带,以求些许变化;“硐”字俊俏大方,用笔瘦劲,若铁画银钩,坚毅果决,点画之间的粗细对比,使得“硐”字在视觉上极具冲击力,穿透纸背,直达人心,气韵无穷。

“紫云硐”行笔疾涩达到极佳状态,“紫”字趋疾,“云”字趋涩,“硐”字复趋疾,“紫”与“硐”单字之中则先疾而后涩。古人在“疾涩”方面作了诸多论述,要求疾涩有度,二者互补。李世民在《指意》中谈到“疾涩”时说:“太缓者滞而无筋,太急者病而无骨。”姚华在《与姚鍪书》则说:“作书必迟速互救,且使刚柔相调方可。”“紫云硐”深得此妙。品味“紫云硐”之疾涩,如驾马驱车过山野,时而凝滞,谨小慎微,逡巡而不敢进;时而疾速,遥遥以轻飏,飘飘而吹衣。疾涩之变,牵动情感之变,随之而来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亦是常态。张长史观公孙剑舞,而后开悟笔法,想必是逆此而得之。

“紫云硐”三字的字形之美、笔法之精、气韵之灵,值得后之览者称赞。

紫云硐摩崖石刻位于紫云城西北向。《安顺府志》载:“紫云硐在城西北,硐极幽邃,常有紫气腾于其上,中建佛寺,颇有烟云缥缈之概。”民国三年,“紫云”二字定为县名,自然是因紫云硐更名。紫云硐中石刻多载战事政绩文词诗章,见证紫云山城的云卷云舒与紫云人民的苦难与荣耀,白衣苍狗,年华似水,而今紫云硐已然是紫云县的文化圣地,是紫云人的精神依托。

最难能可贵的是,民国时期,中国共产党安顺、紫云、长顺边区地下党组织,将紫云硐定为秘密革命基地,曾多次在此硐举行秘密会议。紫云硐成了紫云革命历史的见证地,是紫云人的瑞金和延安。紫云革命先烈们英勇事迹、不畏强敌的精神、坚定的信念,已深深镌刻于紫云硐,已幻化为漫山的紫气云霞,护佑这方百姓,是紫云永远的骄傲。

紫云硐怎么仅仅是三个字呢?重看“紫云硐”三字,诸多感慨,汇为一诗:“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龙章宠锡

“龙章宠锡”是紫云县五峰街道办新场村墓葬石碑拓印,该墓还有一碑,刻“诰封安人显妣邹母程安人墓”字样,并有款显示墓葬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

“龙章宠锡”刻字为牌匾形式,“龙章宠锡”四字自上而下,四周为四爪翔龙卷云浮雕,龙纹雕刻栩栩如生。

“龙章宠锡”取法于颜真卿的《多宝塔碑》,结构平稳端正,严谨庄重,线条粗硕刚劲,点画挺拔,力度老到,方折圆折切换自如,让人感受到博大的庙堂气魄。“龙章宠锡”在力量中透露出秀气,因而力量并不粗暴和猛烈,而是内在的含蓄之力,如同潜龙在渊,虽不张扬,但露一二鳞角,足以震人心魄。

“龙章宠锡”,就是皇帝圣旨恩赐,其中“龙章”即是皇帝圣旨;“锡”即是“赐”,恩赐之意。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写道:“龙章凤篆,宠锡儒门。”陆游《谢尚书赞》诗曰:“凤阁承恩早,龙章宠锡殊。”由此可知,“龙章宠锡”赏赐是很高的荣誉。

关于“龙章宠锡”两个问题需要探讨。

很多人误以为 “龙章宠锡”是皇帝对有功大臣的奖赏,只有高级别官员才能受赏。其实不然,皇帝确实会对一二品大臣赐“龙章宠锡”,但是有时候也会对低级别官员进行奖赏,也会因为个人心情而对普通人赏赐。笔者就见过光绪皇帝赐予六品安人的“龙章宠锡”,见过嘉庆皇帝赐予州同(从六品)官员的“龙章宠锡”,也见过乾隆皇帝赐予无品级布衣乡绅的“龙章宠锡”。比如,程安人墓“龙章宠锡”,赐予的对象则是六品安人邹母程安人。

此外,很多人见到“龙章宠锡”“皇恩宠锡”就认为是皇帝御笔亲书,但是笔者经过对比发现并非完全如此。笔者看过几块乾隆皇帝赐的“龙章宠锡”匾额,拥有者都号称是乾隆皇帝御笔亲题,但彼此书写风格却有很大不同,显然不是一人书写。“龙章宠锡”必是皇帝御笔亲题之说,不攻自破。紫云程安人墓这幅“龙章宠锡”书写风格就与道光皇帝的大字书法有很大区别。道光皇帝的大字圆润秀朗、用笔凝厚沉稳,气韵浑然,但刚劲不足、稍显柔软,不如这幅“龙章宠锡”力度刚强。因此个人断定,程安人墓的“龙章宠锡”并非道光皇帝御笔亲题。虽不是皇帝御笔书法,但是其书法价值与美感并未减少半分。

其他大字书法

这本拓印集还有几幅大字拓印。其中有两幅是紫云县五峰街道办枫香村的石碑拓印,一幅“毓秀钟灵”,行楷书阳刻,刻于咸丰二年(1852年);另一幅“裕后繁昌”,楷书阳刻,刻于光绪年间。“毓秀钟灵”颜体的基础上添了几分飘逸,故而端庄又洒脱。“裕后繁昌”则用笔饱满,结字紧实,端正规矩,却无呆滞之气。

集子里刊有紫云县猴场镇曙光村杨氏宗祠的两幅匾额大字拓印,一幅“杨氏宗祠”,另一幅“祖德流芳”,都是阴刻,刻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作者杨正南先生。两幅作品皆为颜书一路,深得《竹山堂连句》的精髓。点画饱满,庄严沉稳,气势磅礴,富有厚重感,不过分雕饰细节,因此流露出古朴脱俗的美感。

“庆丰坝”是一幅石碑拓印作品,源于紫云县猫营镇牛角井村牛角井桥下,笔画劲道,力度刚强,起承转合之间,将厚重、磅礴、刚硬融为一体。但是“坝”字写错了。“坝”字第一批简体字,在繁体写法中有“垻”与“壩”两种写法,其中“垻”意为“平地(多用于地名)”(《新华字典》),可组词“场垻”;而“壩”意为“截河拦水的堤堰”(《新华字典》),可组词“堤壩”。根据石碑的位置与款识“紫云县猫营河灌溉工程”可知,庆丰坝是水利堤坝,因此,“庆丰坝”的“坝”当为“壩”,而非“垻”。这是一个小失误。

这本集子最后一幅大字书法拓印是“水宗桥”,阴刻,源自于紫云县格凸河镇桥头村桥头组水宗桥石碑。“水宗桥”取法王羲之,书写自然流畅,用笔率意自然,锋颖牵丝,气韵清雅。“水”与“宗”二字取斜势,流动灵活;而“桥”字端正,坚实平稳。“水宗桥”正欹相宜的调度,使得作品既富有动感又不失稳重,在视觉上既和谐统一,又富有变化。

因山而静 乐山而寿

紫云,出于山。紫气东来、云蒸霞蔚,因山如此。

山有山的模样,山有山的特质,宽博好静,亘久无殊。

在紫云写字,自然一目山光,盈袖山风流岚,满纸连山气息,自然笔下有力而不狂傲,沉静而不沉寂。特别是大字书,因山而静,而重,而大气端庄。不必怀疑,这种气息可以再走,继续再走,坚定地爱紫云,爱山……乐山而寿,如是而已……

在《仁者寿——紫云文物古迹拓片集》的前言中写道:“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拓片,是文物保护工作不可或缺的举措。”其中点明了保护文物的重要性。

诚然,保护文物是千秋万代的福祉,但,窃以为,文物文化的保护仅仅是文化工作第一步,发掘传承、承前启后才是根本。紫云需在现有文化中深入挖掘,进而传承,进而创新发展,为其注入新活力、新内涵。只有这样,紫云文化的繁荣才能真正实现。

好在,紫云的文化工作者们并未止步于文物的保护。他们积极投身于文物的发掘与传承工作,致力于将紫云历史文化呈现给世人。于是,紫云苗族“三月三”活动盛大举办了,紫云印山书画院成立了,紫云故事正在书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金台资讯
金台资讯
人民网官方网易号
1103631文章数 19839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