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前,四野3个朝鲜师回国参战,战后为何有1万人重回东北?

分享至

1949年4月,渡江战役打响,国内革命的胜利近在眼前。

这时,朝鲜劳动党委员金一奉命来到中国访问,他见到毛主席后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能将解放军中的朝鲜籍人员移交给朝鲜政府。

主席想到目前战争不会太困难,便点头同意了:在中国境内有三个“朝鲜师”,两个在东北,一个在长江以南作战,中国共产党随时准备着将这三个师移交给朝鲜。

那个年代,很多人的革命思想是超越了国籍的。

后来解放军的三个“朝鲜”师齐装满员回到半岛,待金日成南下时,他们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等抗美援朝结束后,陆陆续续又有一万多人从朝鲜回到东北,这是为何呢?



或许有人会奇怪,为什么在中国的领土上,会有存在整支部队都是外籍人士的情况。关于这个问题,就牵扯到另一个邻居——日本。

日本是在1937年全面侵华,但入侵朝鲜的时间要更早,甲午战争后开始向半岛伸手,1910年还强迫签了个《日韩合并条约》,进行殖民统治。

由于日本实行了高压统治,广大朝鲜爱国人士便来到中国领土上建立抗日武装,当时比较大规模的有两支——朝鲜抗日游击队、朝鲜义勇军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中朝群众在共产党的组织下,成立了多支抗日队伍。金日成这时也来在位于其中,他还担任过磐石游击队的政委。



后来朝鲜籍群众组成的游击队陆续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东满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第三团等番号。

可惜当年东北整体局势太恶劣,即便在苏联人的支持下成立了抗联,最终还是被打散了。一部分朝鲜籍战士就退到苏联,还有极少数到达延安。

另一支朝鲜义勇军则主要战斗在太行山区,八路军根据地中就有他们的身影,朝鲜延安派的渊源主要就出在此。

其实在抗战后期,我党就有过让朝鲜同志回去的想法,朱德总司令在1945年8月特别指示朝鲜籍同志去往东北发动群众、扩大队伍,以便将来归国。



此时日本败局已定,朝鲜义勇军的发展非常顺利,迅速拉出了一支3000多人的队伍,只是没想到抗战胜利后,苏联却拒绝朝鲜义勇军过鸭绿江。

最终只有武亭率领70多名干部回国,剩余的3000人留在中国,成了解放战争朝鲜师的基础。

抗战结束时,有170多万朝鲜侨民生活在中国东北,这些人基本都跟朝鲜义勇军有着一样的情感,其中青壮就是兵源,陆续有近四万人参加解放军。

1948年底,这些朝鲜部队被整编为解放军164师、166师、156师,前两个一直驻扎在东北,朝鲜方面过来提出请求不久,便移交了过去。

而156师因为在长江以南,就先做了休整,然后中央把四野139师、140师、141师中的朝鲜籍士兵抽调出来与1956师组成独立15师,于1950年返回半岛。



这些在中国战斗过的部队,实力非常强,但尴尬的是,金日成并没有对他们委以重任。

金日成曾在苏联军队中历练过,强大的钢铁洪流、先进的武器装备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花重金打造两个全副苏械的师团,还请来3000多名苏联顾问,只想搞大兵团作战。

苏联顾问也好,金日成等人也好,都不太重视解放军的战术,认为沾了太多游击习气,所以1950年6月部队南下时,原四野的朝鲜师都被安排去执行牵制任务。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