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打印度时众将意见不一,刘伯承出面,他的一句话影响至今

分享至

刘伯承元帅,中原野战军的著名将领,自解放战争胜利后,主动从一线指挥的岗位上退下,以示淡泊名利。整个50年代,除了1955年被授予元帅之衔外,刘伯承元帅鲜少出现在国内的新闻中,宛如从解放军系统中消失了一般。



刘伯承元帅新中国成立后本有机会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但他婉拒了这项提议,选择在南京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致力于培养高级指挥人才,并为党军革命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50年代,刘伯承元帅是十大元帅中最默默无闻的一个,他的消息很难在各种渠道上听到。然而,直到1962年一场边境争端爆发,刘伯承元帅不得不从学院抽身,来到解放军前线指挥部指挥。



曾经的"儒将",如今的"出山",刘伯承元帅为何再度回到一线指挥位置?作为我国开国十大元帅中年纪最大的一位,刘伯承元帅在新中国成立时年仅57岁,到授衔时已63岁高龄。

在党内,他以脾气好而著名,甚至被誉为"儒将"。他的知识渊博,毕业于重庆将校学堂,精通中国古代兵法,并对现代军事理论了如指掌。

他的生死至交、多年搭档邓小平曾这样评价他:"伯承是我党内的大知识分子,也是大军事家。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和理论造诣都非常之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很难找到与之匹敌的人才。"



刘伯承元帅以其深厚的军事理论知识在战场上创造了无数胜利,并在课堂上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我军指战员。在土地革命时期,他曾担任红军大学校长,并在新中国成立后亲自创办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

1600多位开国将军中,许多都是刘帅的学生。刘帅开办军事学院的经历也十分有趣。1950年,我国大西南地区全部解放,只有一些国民党军队逃到了东南亚地区。

西南地区局势稳定后,刘伯承向中央军委请辞了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职务,回到了北京。此时,他已经58岁,多年的艰苦革命环境给他留下了伤病。



毛爷爷不忍心再让刘伯承担任繁忙的西南军政工作,提议让他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留在北京。总参谋长这个职位既是权力的象征,也是荣誉的象征。

一般由资历深厚、威望崇高、能力突出的人担任。刘伯承无疑是最佳人选。但刘伯承罕见地表示反对,他认为虽然国内问题已经解决,但外部威胁仍然存在。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年轻解放军指战员们,他们的指挥能力不错,但军事理论基础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



为了使战场上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但理论知识相对欠缺的指战员们得到专业的军事理论教育和培养,我们有必要采取措施。

客观来看,尽管中国人民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赶走了侵略者,取得了胜利,但在二战中,亚洲战场的激烈程度远不如欧洲战场。

在欧洲战场上,苏德军队充分利用外在条件,兵种间配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解放战争后期,四野的战士们才开始拥有自己的坦克分队,才能简单地执行步坦配合的战术。

而在更早的欧洲战场上,苏德军队已经是上百万装甲军队在库尔斯克硬碰硬了。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指战员们的军事理论培养,以便他们更好地应对复杂的战争环境。



刘伯承深知苏联红军的实力与战术特性,因此1927年底,他被组织送至苏联学习。他在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又转到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

他对苏军的军队组织与战术特性有深入的了解。同时,他也明白苏联红军中的几乎所有军官都毕业于军事学院,并经过二战的洗礼,其素质被认为是世界第一。

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美军。因此,虽然解放军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但和平并不会轻易到来。在这个落后就会挨打的世界,解放军需要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战经验的一线指战员,以确保国防无虞。

在刘伯承元帅的详细陈述后,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同意了刘伯承的建议。



根据中央军委的要求,毛主席指示刘伯承建立一座现代化的军事学院,旨在为未来的战争培养具备多兵种综合能力的高素质解放军人才。

1951年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在南京正式成立,刘伯承元帅担任院长兼政治委员。为了把这所学院办成培养解放军高级指挥人员和高级参谋的学院,刘伯承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健康,精心挑选并培训各个系的导师,亲自主笔编写并翻译学院的通用教材。

在学院初创阶段,同事们经常能看到刘帅在办公室里日夜忙碌,即使秘书再三劝说他休息,他也坚决不肯,只怕错过一分一秒。

在导师和教材准备完毕后,刘伯承亲自出面,协同林彪、陈赓、粟裕等人从全国范围内选调了一批解放军将领进入学院学习。



在粟裕将军来南京之前,这些解放军将领们大多担任军长、师长、军政委和兵团参谋等职务,负责指挥千军万马。然而,当他们来到学院后,便从指挥者转变为普通学员。

好在,院长刘伯承以其深邃的智慧和威望,成功地“镇住”了这些身经百战的将领们。随着一批批学员的入院,刘伯承元帅先后创立了海军、空军、炮兵、防化、情报等系,为我军丰富兵种指挥体系建立了突出的贡献。

自此之后,刘伯承元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之中。他不仅要关注学院每一个系的教学情况,还要深入研究世界上其他国家军队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从中总结出可供建设我军的经验。

在整个50年代中,由于潜心治学,刘伯承元帅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他的身影和消息也非常罕见。



1962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刘伯承将军从学院回到一线指挥岗位。回顾1959年,印度支持西藏农奴主叛乱,企图破坏西藏解放成果。

我人民解放军快速反应,西藏叛乱很快被平息。西藏叛乱失败后,印度政府不死心,要求中国政府将中印边境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印度,以英国殖民时期划定的分界线为由。

面对这一无理要求,我国政府坚决拒绝。印度因此开始实施“蚕食政策”,企图一步步侵占我国领土,达到既定状态。



印度的意图并非单纯的领土扩张,而是背后受到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鼓动。1958年,我国与美苏交恶,国际形势陡然恶化。

在这种情况下,印度趁火打劫,试图侵占我国领土。毛主席并未立即使用武力,而是希望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然而,印度方以为中国惧怕他们,不仅未重返谈判桌,反而加剧了边境地区的冲突。

1962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公开宣布,要用军事力量对付中国,并命令将中国军队驱逐出境。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