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粟裕访日,日本军官辗转多地追上拜访:老首长还记得我吗?

分享至



1979年,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中日友谊,中国方面派以十大将之首的粟裕将军为代表组成代表团前往日本进行一个月的友好访问。

由于访问团要走访日本东京、大阪等多个城市,所以,在当时的时间上来说还是相当紧张的。

这期间,在粟裕将军走访日本时,一名来自大阪的老者向中国访问团请求,务必要见粟裕将军一面。

访问团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位老者为了见粟裕将军一面,辗转了许多个城市,最终才追上访问团,并表示:“粟裕将军是我最好的朋友。”

善待战俘,“以德服人”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是中国从古流传至今的战争至理名言。

纵观历史,从上古时期的“武王伐纣”到后来的“清军入关”,历史名将们在斩杀敌人,攻略城池上都有着十分高的造诣,但“以德服人”“化敌为友”的将领却是少之又少。

在抗日战场上,一部分仍有正义之心的日本士兵被解放军长期以来的正义所打动,同时,他们知道了日军的法西斯暴行,于是自愿加入了解放军的阵容。

在长达8年之久的抗日战争中,“战神”粟裕被毛泽东评价为“最懂得以德服人”的将领。



本是解放军死对头的国民党,甚至是凶残的日本士兵,最后通过粟裕和解放军的努力,竟然成为了粟裕将军的“铁杆粉”,和粟裕将军结下了不解之缘。

抗战后期,由于反战同盟的不断壮大,粟裕将军的部队也得到了很大的扩编,不少投降的日本官兵加入了粟裕将军的直属部队,和解放军一起,为反法西斯战斗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13年,日军对中国正式发动侵略战争,日军对国内善良的老百姓洗脑,使其成为了“助纣为虐”屠杀中国百姓的“刽子手”。

然而有一句古话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站在日本国外的角度,中国解放军及中央政府对日本国内的这种上下阶级矛盾看的十分清楚。

所以,毛泽东指示:“不仅要打赢军事战,也要打赢政治战。”

其实,解放军对于日军内部的认知是十分清晰的,日军内部有不少士兵都是被迫参战,甚至有的士兵还未成年,就被“军国主义”洗脑上了战场。



粟裕将军认为,要抓住对方的这种心理,采取攻心战术,尽量在战斗中争取到团结合作的模式。

粟裕是新四军的主要负责人之一,由于新四军所处的东南部地带是抵抗日军的第一战线,日本的精锐部队全部都集中在那里。

如果合理运用攻心战术,不仅可以降低我方的损失,还能招揽一大批有反战意愿的日本士兵,增强我军的实力,补充我方的人员不足。

同时还能缴获许多的新式武器,增强我军的军火战力。所以,当时的新四军制定的十项注意中其中有一条就是“不杀害战俘、善待战俘”。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