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赵尔陆被授予上将,授衔拒绝穿军装,毛主席感慨:情深意重

分享至

1955年9月27日,党中央在中南海举行了一次庄严肃穆的授衔仪式,主要是为了表彰在战争年代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雄战士。

其实在这次仪式之前,国家就已经根据军衔的等级,制作了对应的军服。

授衔仪式当天,所有将帅都穿上了新军装心中十分自豪,也都挺直了腰杆迎接着授衔。

可唯独有一个人,面露难色,看起来心情十分的沉重。



这位将军便是排名第55位的赵尔陆上将,而就在授衔仪式刚结束,他就匆忙回到家,并将这身军装给脱了下来。

前来祝贺父亲的女儿赵珈珈见状,拿过军装疑惑的问道:“爸爸,你为何把这军装脱了,多好看的衣服呀,别人想穿还穿不上嘞!”

赵尔陆没立即回答女儿,只是将头撇到一边,候了片刻喃喃了一句:“太重了,衣服太重了。”



赵珈珈默默地颠了颠手中的军装,心想这衣服似乎也没有那般沉重,不过在印象里父亲似乎就没怎么穿过军装。

这可奇了怪了,前去参加授衔仪式的将军们都把这军装当成宝贝,引以为傲,为何赵尔陆这般“嫌弃”军装?难道真的是他说的太重了吗?赵尔陆到底与这身军装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国防军队前进历程

其实有关于赵尔陆上将的资料并不是很多,但如果再仔细了解后就会发现,这是一位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开国将军。

在授衔仪式表彰的开国上将中,赵尔陆上将的经历就十分特殊。



(右)赵尔陆

首先从职位上来说,他在军中并没有任何职位,而从战功上来说,相比和他一起登台授衔的其他上将,赵尔陆显得更平平无奇了。

但他却得到了高层领导们的极力推荐授衔,而在场的将军中也没有一人提出异议。

那么作为五十五位开国上将中位居最后一位的赵尔陆,有着怎样的赫赫战绩呢?

从小家境良好的他自然得到了优质的教育,纨绔子弟的恶习赵尔陆也是一样不沾,虽然家中后来不景气,但他也一直在坚持学习。



阎锡山

而阎锡山恰巧在太原开办了金山中学,他为了笼络人才,承诺了只要被录取的学子学费全免,成千上万的学生赶来报名,而赵尔陆也毅然报考,最后还在全省学生中名列前茅顺利被录取。

而也正是这次录取,赵尔陆踏进了这历史的洪流中。

在校期间,赵尔陆受到大批红色革命军的思想熏陶,毕业后就开始从事了革命活动,并在1928年加入到了著名的湘南起义中。



赵尔陆(右一)

后来他又跟随部队上了井冈山,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成立,赵尔陆出任了第二十八团的联党代表。

之所以说赵尔陆将军经历特殊,那是因为至此之后,赫赫将军竟与后勤保障工作结下了个“缘”

而他最传奇的一点就是,虽然他一生大多都在后方默默奉献着,但在真枪实战的前线上,竟也是一员虎将。



(后排左一)赵尔陆

一九四五年,时任冀晋军区司令员的赵尔陆,率先带领部队发起了雁北战役,并顺利攻破了日军的三道封锁线,为进一步开辟平绥铁路以北和隋东地区建立的前进阵地,八月,赵尔陆率军区部队参加对日寇的大反攻,解放多座县城,并一度攻入石家庄。大大拓展了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他又参与指挥了解放华北的多次重要战役,与此同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老本行,在清风店、太原等多场重要的战役中,他完美地保障了前线战士的后勤工作。



后来在建国初期,赵尔陆离开了前线部队,抗美援朝的战争却越来越激烈,志愿军的武器也越发显得“幼稚”了,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问题,毛主席等人严肃决定后亲自任命赵尔陆担任国防工业的第一部长的职位。

当时国家的军事工业几乎是“一地鸡毛”,军工厂设备简陋,研究人员也没有系统的培训,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工厂也早就被他们破坏的一片不留,为此他特地前往苏联学习相关技术。



可在苏联赵尔陆参观他们的军工厂后,惊讶的发现当初苏联提出的无私救援中国其实并不是不留余地的,援助中国的武器大多数都是为苏联本国已经淘汰不生产的。

于是赵尔陆又提出要参观航空工厂,却被苏联军长一口拒绝了,赵尔陆的心中顿时百感交集,看着异国先进的军工厂,又想到自己国家那些落后的武器,暗自在心中做了个决定。



回国后的赵尔陆第一件事就是将各大学校与军工厂一起联合,开始实行自主研发工作,扭转了中国之前只会仿制的局面,他呼吁大家尝试一边设计一边制造,减少对仿制的依赖性,与此同时他还重点说明了武器在质量上的严格要求,反复强调制造恶劣军工品的后果就是在战场上帮敌人打自己。

而在之后的短短几年时间,我国的国防工业领域真的垮了一大步,上了一个新台阶。



以至于在1959年的阅兵仪式上,赵尔陆亲自指导生产的军工品接受检阅。部队中所有展示的武器装备全部是由中国自己国产,100高射炮、152加农炮、122榴弹炮以及战车防御炮,还有机枪、迫击炮、防御炮等让所有人眼前一亮,同时还有点不可思议。

很多将军们在看见这些武器时眼角都不禁湿润,感慨着:“如果当年打小日本有这些武器,就不会牺牲那么多兄弟了。”



赵尔陆与毛主席

随着10周年的阅兵仪式结束,让人们群众对国防工业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吸引了大批的科研学子加入这条强国之路。

1961年,赵尔陆重新上任常务副主任,协助当时的国防主任罗瑞卿管理,在罗瑞卿得知后,立即说道:“国防工办的日常工作主要由赵尔陆同志搞,他才有经验。”

也是在国防工办成立不久后,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计划拟定中就有一条:“就算是勒紧了裤腰带也得把原子弹给造出来!”



而在这个计划拟定之后,赵尔陆又开始了东奔西走的工作,一直奔波在北京、甘肃、等地。工作时赵尔陆通常需要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集中,常年神经紧绷,劳累不说又加上高原缺氧,他经常头晕胸闷,还多次引起心脏病复发,但他从未怨言始终站在第一生产线。

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的下午3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消息一出国人立刻沸腾了,这在中国发展历史道路中有着重大意义。



此时的赵尔陆,那常年紧皱的眉头也舒缓了几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