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浩回国后默默无闻,妻子任副部长,儿子却是万人敬仰的大人物

分享至

1953年,中央编译局新来了一个叫陈昌浩的副局长,那一年他47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此后十四年,陈昌浩一直在这个位置上未曾变动。

然而,了解陈昌浩历史的人都会为他建国后默默无闻的境况感到唏嘘不已,毕竟他当年可是红四方面军的三驾马车之一,很多威名赫赫的战将都曾是他的下属。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前妻张琴秋当时身居高位是纺织部的副部长,就连他与首任妻子所生的两个儿子也一个是核工业专家一个是汽车工业的奠基人,为世人所景仰。



一、青年将领身患重病,遭逢战火滞留异国

1952年6月,刘少奇的身影出现在了火车站。人们忍不住好奇,究竟是什么人能让国家副主席亲自来迎接。

随着一列火车稳稳地停在了站台旁,一位饱经风霜的中年男子缓缓走出了车厢,那就是他们要等的人。

“刘副主席”、“昌浩同志,欢迎回来”,一别十四载,虽然都增添了一道又一道岁月的痕迹,他们的手还是跨越时间紧紧握在一起。

陈昌浩,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

时光回溯到二十一年前,红四方面军在1931年11月7日七里坪正式宣告成立,时年25岁的陈昌浩作为政委成为了这支部队的领导者。



四方面军作为红军的三大主力之一,先后活动在豫皖苏、川陕一带,不仅在一场又一场的胜仗中打出了威名还创立了一块仅次于中央苏区的根据地。

参加过地下斗争、留学苏联、回国后手握军权还是中央候补委员,陈昌浩在长征之前可谓是意气风发的青年领导。

但是,随着张国焘为了一己之私企图分裂中央,陈昌浩作为多年的老搭档曾经站在他那边,这是他从军生涯的第一次转折。

所幸,陈昌浩没有错误到底,在草地分兵之时没有服从张国焘的命令而是下令不追、不准开枪,放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和一方面军离开。



随着南下政策在现实中遭遇重大挫折部队损失惨重,陈昌浩意识到应当及时回到中央制定的路线上,于是开始坚决抵制张国焘的分裂行为、力主北上。

在岷州的会议上,张国焘抗拒北上想要以策应一方面军为借口西渡黄河。要求执行中央策略的陈昌浩与他爆发了冲突,两人的激烈争论一直持续到深夜。

1936年10月,在包括陈昌浩在内的广大指战员的斗争下,红四终于北上与另外两支主力顺利会合,开启了红军的发展新阶段。

1937年,陈昌浩因指挥失误导致红军队伍出现重大损失而被免职处理。1938年,他到新的岗位—中宣部任职。

此时,陈昌浩的身体已经在多年戎马生涯的劳累中受到了严重摧残,饱受胃病等疾病的困扰。然而,当时的延安条件极其恶劣,缺医少药无法缓解他的病痛。

1939年经中央批准,陈昌浩带着二儿子一起登上飞机飞向苏联,那里有更好的医疗条件。

只是,当时大概怎么也没有想到再回来已经是十四年之后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