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夏朝存在400年,为何却挖不到?考古显示:大禹建的不是夏朝

0
分享至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夏朝,作为中国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个王朝,据说存在了400年。然而,考古学家们多年的挖掘和探索,却始终未能找到明确的夏朝遗址。

这不仅让人们质疑夏朝的真实性,更引发了无数关于古代文明的讨论。最近的考古发现更是颠覆了传统认知——大禹,这位治水英雄,可能并未建立我们所认知的夏朝。

那么,大禹究竟建立了什么?夏朝的踪迹为何难觅?背后隐藏的真相又是什么?让我们穿越历史迷雾,揭开这段千古未解之谜的神秘面纱。



一、大禹治水与夏后氏部落联盟

距今约4000多年前的中原大地,黄河流域一带星罗棋布着诸多游牧民族部落。这片土地虽然富饶,却也常年遭受洪水的肆虐。当时,以渔猎为生的游牧民族们,生存环境十分艰难。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英雄人物——大禹出现了。大禹生于东夷之地,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智慧和领袖气质。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率领族人迁徙至黄河流域,开垦荒地,教导耕种之法。

然而,不久后族人又遭遇了洪水的袭击。大禹毅然决然地带领众人治理洪患,经过艰辛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这一举动赢得了周边部落的敬重和信服,陆续有许多部落加入了大禹的麾下,共同抵御洪水。



这标志着大禹的部落联盟初具规模,成为当时中原地区实力最雄厚的邦联。大禹统帅众部落,颇有一国之威。这个部落联盟,后来被称为"夏后氏"。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夏后氏一词最早见于《竹书纪年》,其中记载:"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己......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由此可见,大禹本为"夏后氏"一族的族人。



此外,在儒家经典《论语》中,也有关于"夏后氏"的记载:"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这段话暗示,夏朝时期用松树作为警示,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树,目的都是让人民常怀戒惧之心。

可以看出,当时"夏后氏"已经被视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大禹时期的"夏后氏"政权,实际上还处于一种原始联盟形态,远未形成一个成熟的国家。各部落虽已聚合在大禹麾下,但仍保留着高度的自治权,彼此之间的联系也十分松散。大禹只是一种"盟主"地位,未能完全集权统治。



二、夏后氏向夏朝王朝的演变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各部落逐渐演变成定居的城邦形态。相邻城邦之间为获取更多资源和领土而时有战事爆发。在这种背景下,"家天下"的理念开始在"夏后氏"这个松散的联盟中传播。

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摆脱无休止的内战,就必须统一天下,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于是,大禹的后人开始着手加强中央权力,逐步将"夏后氏"联盟转化为一个较为集权的王朝国家。



这个演变的过程正是夏朝从部落联盟向中央集权王朝转变的关键时期。从大禹到启,一个新的王朝正式登场。根据史书记载,夏朝共有十七代帝王,前后延续约400年之久。在这漫长的王朝历史中,夏朝不断吸收和融合当时中原地区各种文化,逐步形成了一个多元的强大国家。

夏人通过兼并和联盟两种方式,把中原地区大部分游牧部落纳入版图,同时不断向四周地区扩张。到了夏朝中晚期,中央集权逐渐加强,帝王即位后,各地诸侯需要朝贺并效忠。这一制度虽然不够彻底,但已初步奠定了中央集权统治的基调。

从考古发现来看,夏朝中晚期的都城很可能位于今河南开封一带,统治范围延伸至黄河流域的上中下游地区。甚至到了夏桀时期,疆域一度扩展到了淮河和汉水流域。



三、二里头遗址——夏朝文明的见证

随着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发现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直接的物质证据,让我们对这个神秘王朝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位于河南省偃师市的二里头遗址。这个遗址被誉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对夏朝文化的认知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二里头遗址分上下两城,距今约4000年左右。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夏人居住及生产生活的实物遗迹,包括房屋、道路、墓葬以及精美的陶器、青铜器等。这些都充分展现了当时夏朝文明的高度发展。

特别是那些竖纹陶杯、滚雷纹盘等出土文物,彰显了夏文化独特的审美风格。不仅如此,还有大量的生产生活工具,如石锛、砍斧等,足以证明当时已进入了早期国家社会阶段。

与此同时,二里头遗址的布局和规模,也令人惊叹。它呈现出一个带有城墙城门、规划有序的都城格局,充分证明了夏朝的强大国力。



遗憾的是,这个遗址只保留了夏朝晚期的遗存,早中期的遗迹却付诸阙如。不过这反而从侧面印证了《史记》中关于夏朝"迁于陬邛"的记载。

通过对二里头遗址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夏朝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国家形态,城市规划、礼仪制度、生产技术等各方面都显示出了高度的文明程度。可以说,这就是夏朝文明的缩影,为我们揭示了这个神秘王朝的面貌。



四、夏朝的灭亡与商周兴起

尽管二里头遗址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关于夏朝的珍贵线索,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的争议。那就是夏朝文明到底是如何演变和传承的?

从目前发现的物质文化来看,夏商两代文明确实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和承袭性。比如夏代盛行的"簋"式陶器,在商代仍然保留制作;夏代的滚雷纹、兽面纹装饰风格,也沿袭至商代青铜器等。



不过,更多学者认为,夏商两代虽有文化上的承袭关系,但终究是两个独立的政治王朝,存在较大的断裂性。《史记》中就明确记载:"殷人出於夏后,再辟新国。"这说明商人本出自夏族之后,但最终另起炉灶创立了自己的新国家。

一般认为,夏朝在大禹年代建立,一直持续到夏桀时期,长达400余年。而到了夏桀在位时期,整个夏王朝已渐趋腐朽,朝政日非。这时,有一位名叫契的贤臣看到了夏王朝的衰微迹象,遂率领部众另立门户,建立了后来的商朝王国。



根据不同的史料记载,关于夏朝的灭亡,也存在两种说法:一说是夏朝受到商纣王的攻击而灭亡,另一说则是商汤领军征伐并最终灭掉了夏朝。

更多人倾向于相信后一种说法,因为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商汤伐夏"的记载。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实物上,也多次提及"伐夏后氏"的字样。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商朝的兴起无疑替代了夏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但值得一提的是,夏朝文明在思想文化层面对商周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比如著名的"仁爱"思想,就是源于夏代。《尚书》中描述大禹即位时"克明作纪,纪惟扃熙,克清元恪",这里的"克明作纪,扃熙克清元恪"即体现了仁爱之道。

这种仁政思想被商武丁所继承,并由后世儒家发扬光大,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思想渊源。可以说,夏朝为中华文明奠定了诸多基础,是"天然之元"的存在。



五、考古新发现与研究争议

近年来,随着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发现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有力支撑。除了二里头遗址外,其他一些重要遗址也为我们揭示了夏朝文明的面貌。

比如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的贾湖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玉器等文物,给我们留下了距今5300年的中原文明发展痕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一件刻有"兽面纹"的陶罐,充分展现了当时中原地区居民娴熟的制陶技艺。



再如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石峪遗址,勾勒出了夏朝中晚期在关中地区的分布痕迹。这个遗址建于距今约4000年前,是一处较为集中的聚落遗址,曾经存在15座土型建筑遗迹。

不过,尽管考古发现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依据,但同时也引发了新的争议。比如,二里头遗址的年代虽然要早于商朝,但其存续时间却远远不足《史记》所记载的夏朝400年。究竟是二里头遗址只代表了夏朝的晚期,还是根本无法证明夏朝的完整历史,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



有学者认为,夏朝的早中期可能并非是一个集权的王朝,而更像是由多个部落聚集在一起的联合体。只有到了后期,才真正形成了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治实体。

另外,关于夏朝灭亡的具体过程,学界也存在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是商纣王所导致,也有人认为是商汤的征伐使其灭亡。这也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

总的来说,尽管新的考古发现为探究夏朝历史提供了更多线索,但关于夏朝的诸多问题,学界依旧存在较大分歧。我们仍需要更多的实证材料,才能逐步还原这个神秘王朝的真实面貌。



结语

夏朝,究竟是历史事实还是神话传说?这个问题,不仅仅关乎着中华文明的起源,也牵动着无数学者和考古工作者的好奇心。

通过对上述种种线索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夏朝的存在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证实。从文献记载到考古发现,都为这个神秘王朝留下了宝贵的痕迹。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关于夏朝的诸多细节问题,依然存在许多争议和未解之谜。这就需要我们继续保持谦逊和好奇的态度,耐心地去梳理和分析现有的所有证据,努力还原这一段被遗忘的历史真相。

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探寻这个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之源!也许终有一天,我们就能解开这个令人着迷的历史之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中共河南省委原副书记王维群

中共河南省委原副书记王维群

坠入二次元的海洋
2024-06-16 17:17:55
笑不活了,新加坡门将桑尼来上海了,我却笑死在网友评论区里

笑不活了,新加坡门将桑尼来上海了,我却笑死在网友评论区里

小豆豆赛事
2024-06-16 23:31:49
国安主力重伤,华裔门将有望报名补位,韩佳奇把握机会,外援不换

国安主力重伤,华裔门将有望报名补位,韩佳奇把握机会,外援不换

替补席看球
2024-06-17 16:55:29
谣言不攻自破,姜萍能否被浙大录取?专家泼了一盆冷水

谣言不攻自破,姜萍能否被浙大录取?专家泼了一盆冷水

平老师666
2024-06-15 12:51:39
26岁女子婚后太任性,不愿和丈夫在一起,离婚那天却成了全村笑话

26岁女子婚后太任性,不愿和丈夫在一起,离婚那天却成了全村笑话

纸鸢奇谭
2024-06-10 21:30:53
汪小菲已在台北给马筱梅买房,大S一改从前,换了一种方式反击!

汪小菲已在台北给马筱梅买房,大S一改从前,换了一种方式反击!

娱小小新
2024-06-15 11:13:37
气死大S!汪小菲高调晒北京四合院,给马筱梅买别墅大钻戒名牌包

气死大S!汪小菲高调晒北京四合院,给马筱梅买别墅大钻戒名牌包

八卦王者
2024-06-16 21:51:10
凯特王妃回来了,他们却消失了!

凯特王妃回来了,他们却消失了!

刘娜
2024-06-17 12:33:26
沙俄仅用50多年,让我国领土损失300多万平方公里,失地比印度面积还大

沙俄仅用50多年,让我国领土损失300多万平方公里,失地比印度面积还大

黎庶文史
2024-04-15 23:30:10
目标美洲杯!梅西社媒晒训练中休息照片,坐在球上目视前方

目标美洲杯!梅西社媒晒训练中休息照片,坐在球上目视前方

直播吧
2024-06-17 10:37:27
无视台当局禁令,朱立伦宣布,将派国民党要员,率团出席海峡论坛

无视台当局禁令,朱立伦宣布,将派国民党要员,率团出席海峡论坛

大佬日志
2024-06-17 08:00:13
新党主席吴成典:我们都是中国人,只有大陆好台湾才会好

新党主席吴成典:我们都是中国人,只有大陆好台湾才会好

海峡导报社
2024-06-16 17:06:06
撞上了!菲野蛮冲撞中国海警,我方人员险些落海,现在开始上强度

撞上了!菲野蛮冲撞中国海警,我方人员险些落海,现在开始上强度

笔墨V
2024-06-16 12:36:50
《玫瑰的故事》:一场饭局两任男友,方协文与庄国栋差距太明显!

《玫瑰的故事》:一场饭局两任男友,方协文与庄国栋差距太明显!

烟花五月下苏州
2024-06-16 23:53:35
血泪史呀!江苏恐怖的中高考,网友们狠狠的共情了!评论区炸锅了

血泪史呀!江苏恐怖的中高考,网友们狠狠的共情了!评论区炸锅了

有趣的羊驼
2024-06-17 11:53:11
300万,死亡率高得吓人!最新研究可能与新冠疫苗有关!澳专家承认疫苗存严重副作用,你还敢冒险吗?

300万,死亡率高得吓人!最新研究可能与新冠疫苗有关!澳专家承认疫苗存严重副作用,你还敢冒险吗?

消化石医生
2024-06-17 07:00:02
最新!泽连斯基提谈判条件:若俄从“乌合法领土上撤军”,明天就能开始谈,此前称普京的停火提议“不可信”

最新!泽连斯基提谈判条件:若俄从“乌合法领土上撤军”,明天就能开始谈,此前称普京的停火提议“不可信”

东方网
2024-06-17 11:41:15
都醒醒吧!中国需要真实声音,而非盲目的歌颂一切!

都醒醒吧!中国需要真实声音,而非盲目的歌颂一切!

辉哥说动漫
2024-06-17 14:14:01
6月17日,农行存款利息更新:30万元存一年,到期平均利息是多少

6月17日,农行存款利息更新:30万元存一年,到期平均利息是多少

王五说说看
2024-06-17 06:52:54
如果有选择,姜萍会读中专吗?真实家境曝光,父亲已提交低保申请

如果有选择,姜萍会读中专吗?真实家境曝光,父亲已提交低保申请

育学笔谈
2024-06-17 14:54:07
2024-06-17 18:04:49
钟裹杂谈历史
钟裹杂谈历史
资深历史学者
1049文章数 27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烟草局回应"凌晨上门伪造证据":两工作人员移交纪委

头条要闻

烟草局回应"凌晨上门伪造证据":两工作人员移交纪委

体育要闻

豪华阵容,原始战术 英格兰10亿天团就这?

娱乐要闻

上影节红毯:倪妮好松弛,娜扎吸睛

财经要闻

定了!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调3%

科技要闻

为什么你的iPhone,肯定用不上"苹果AI"?

汽车要闻

传奇新篇章 全新一代大众迈腾来了

态度原创

本地
家居
亲子
艺术
公开课

本地新闻

能动司法尽“执”履责 ——“交叉执行”高效能

家居要闻

研己实景 古典与现代的交融

亲子要闻

暑假来临,家长的崩溃时间又要来了!

艺术要闻

穿越时空的艺术:《马可·波罗》AI沉浸影片探索人类文明

公开课

近视只是视力差?小心并发症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