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观察丨让每寸地、每滴水产更多粮——小麦产业发展破局

0
分享至


“未来十年,小麦单产每年应提升4公斤,即穗粒重由1.0克提高到1.1克,使小麦单产达到420-430公斤/亩。”

“病虫害防控在粮食安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存在过度依赖农药的问题。

“针对单产提升目标,培育超高产节水、优质专用、抗逆广适品种。”“‘四新’融合推动小麦单产提升。

“我国小麦粮自给率达100%,但优质专用小麦长期依赖进口。”

“发挥种子企业“引领”作用,联结下游加工企业的“带动”作用,合力共推小麦全产业链升级。”……

做强小麦种业,端稳中国饭碗。2024中国种子大会马兰小麦分会5月19日在河北辛集召开。小麦种业创新发展报告会同期举办。会上,多位院士专家就小麦产业发展提出多个意见建议。


小麦种业创新发展报告会现场

01

现实:小麦产业发展面临多个难题

小麦,我国两大口粮作物之一,超40%中国人的主食,年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的1/5。可以说,小麦生产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2023年全国小麦播种面积3.54亿亩,单产385.4公斤/亩。

“我国粮食和小麦总产和单产不断快速提高,科技进步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介绍,我国小麦育种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历经抗病稳产育种、矮化高产育种、高产优质育种并进阶段,目前已步入以超高产优质高效安全为育种目标的新阶段。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

在生产端,随着气候变化和栽培方式改变,近年来全球农作物病虫害呈多发、频发、重发的态势。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在60亿-70亿亩次,潜在经济损失达5000多亿元。

“病虫害防控在粮食安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存在过度依赖农药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介绍。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药平均利用率仅35%左右,全国每年农药使用量不断上升,占全球一半左右。

康振生进一步解释,这将导致病虫抗药性上升、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生态平衡破坏和环境污染、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等问题,还会造成社会负面影响、出口受限。


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

目前,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外部影响因素众多,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水资源紧缺与粮食生产间也存在矛盾,我国人均水资源贫乏,北方地区的水资源严重匮乏。

与会专家认为,节水、抗旱是小麦育种长期主攻方向之一。此外,随着小麦赤霉病加速由南向北、由东向西扩展,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社会关注,加之一些新病害开始出现,品种的持久抗病性、耐病性也是育种重点。


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邓光联主持报告会

02

路径:加快培育优质高产多抗广适小麦品种

新问题、新形势下,小麦产业如何可持续发展?

刘旭指出,小麦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稳定总产、提高单产、面积微调。“未来十年,小麦单产每年应提升4公斤,即穗粒重由1.0克提高到1.1克,使小麦单产达到420-430公斤/亩。”刘旭认为,从小麦结构看,稳定株高、保持亩穗数、主攻穗粒重,是提高单产的基本思路。

刘旭表示,地方品种对逆境条件的适应性好,抗旱、耐瘠、耐寒、耐热等抗逆性强,但是综合农艺性状较差,合理利用其优异基因资源提升育种水平,培育节水抗旱小麦品种。

“针对单产提升目标,培育超高产节水、优质专用、抗逆广适品种。”全国人大代表、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郭进考介绍,中间材料创新是基础。引进外缘,创新中间材料再利用,是解决品种同质化、创新自主品牌的基础,也是出大品种的基础。

作为全国五大小麦主产省之一,河北小麦常年播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10%。2023年河北小麦亩产达440.6公斤,位居全国第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15%。然而,河北又是水资源短缺省份,如何让每一滴水生产更多的粮食,让每一寸土地生产更多的小麦?

“全面推进节水高产农业发展,‘四新’融合推动小麦单产提升。”郭进考指出,新品种是小麦增产的“芯片” ,新技术有助于提高品种产量、弥补品种不足,新装备是农业现代化必由之路,新农人则是小麦增产的保障,要推动“四新”融合基地建设,带动周边农民科技落地,最终推动小麦单产提升。


全国人大代表、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郭进考

“构建作物重大病虫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保障生物安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康振生指出,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目的,优先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技术措施控制农作物病虫为害的行为,促进传统化学防治向现代绿色防控转变。

康振生同时强调,要转变“重治轻防”理念,加大前期投入,还要加速提升植保社会化服务。在抗病基因合理布局,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结合农业措施防治病害,育种、植保协同攻关等方面持续发力。

03

未来:全产业链加速融合发展

当前,我国小麦粮食基本自给自足,但优质专用小麦长期依赖进口。2023年我国进口1210万吨,占总产9%,是自1995年以来进口量首次超过千万吨。

中农发种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章瑞表示,我国小麦产业仍面临着“好品种产不出好粮、卖不出好价、对接不好需求”的问题,缺乏形成全产业链上下游的组织者,加工需求难以精准对接。最终导致优质专用小麦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发挥企业在解决小麦产业化难点上的独特优势,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陈章瑞认为,种子企业熟悉品种的特征特性,在生产、种植、加工端具备优势,有助于发挥“引领”作用,与下游加工企业的“带动”作用联结,形成“两头带中间”的合力,共推小麦全产业链升级。


中农发种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章瑞

目前,新一轮高产创建正在全国兴起。部分主产省正在开展“吨半粮田”创建,多地创造小麦亩产超800公斤的高产记录。

高产是种出来的,高效也是种出来的。好种子加上种植好,创建“绿色智慧型小麦”,适应低投入、多变化环境,实现高产出、多元化目标。”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王志敏表示。

在他看来,“7311”是小麦绿色高产高效的“密码”,即七分种、三分管、十一要点。十一个要点包括良种、沃土、足墒、精耕、保密、匀播、镇压、调肥、补水、统防、应变。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王志敏

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改良的重要方面。我国盐碱地多,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趋势加剧,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意义重大。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沧州调研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等情况。

目前,旱碱麦产业还面临种植规模小效益低、品种单一、产量低而不稳、深加工产品缺乏、品牌和产业亟待加强等问题。

“旱碱麦品质好、风味物质多,在盐碱地种植的单产提升潜力大。要加快打造品种选育、规划布局、标准化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刘小京表示。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刘小京

风吹麦浪,遍地金黄

全国冬小麦由南向北陆续收获

河北辛集的小麦也将在一个月内成熟

5月18-20日

2024中国种子大会马兰小麦分会

在河北辛集召开

举办小麦全产业链现代农业展

品种地展与“四新”模式展

种业创新发展报告会等精彩活动

做强小麦种业!

端牢中国饭碗!

识别下方二维码回顾大会直播↓↓

大会直播与精彩瞬间

视频直播

图片直播

大会现场↓↓















作者丨张植宏 陈迎

摄影丨谭家富 谢进扬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可能你还想了解

KNOW MOR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种业宝典
种业宝典
种业政策 行业报道 万事百态
3771文章数 449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