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人尽皆知,长平之战后,廉颇和蔺相如是何下场却鲜有人知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长平之战可以称得上是一次世纪大战,长平之战秦赵双方投入的兵力,几乎超过了百万,纵观同时期的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的战争,双方投入的兵力几乎没有超过十万的。

即便是后来的2000多年里,如此大规模的战役,也是少之又少。

在战国时期,这场战役是至关重要的,甚至说直接影响了历史的走向,经此一战,赵国几乎被打残,而秦国一统天下,几乎没有了悬念。



或许你会问,既然如此为何秦国一直等到四十年后才统一中原,这不是打脸么?

其实还真不是,至于为何馅饼会落在秦始皇的头上,这是因为两件小事:

一是范雎吃醋,让白起乘势灭赵成为了一场空,而经过灭国之危的赵国,积极拉拢其余五国,秦国虽然势大,但要与六国抗衡,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是李牧崛起,作为山东六国最后一颗耀眼的新星,李牧是最后的支柱,再加上白起已死,王翦未成气候。

两件事造就了一个共同的结果,秦国走下坡路,而山东诸侯出现了短暂的回光返照,只是可惜李牧被自己人给要了命。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即便是李牧在,他也只能延缓六国灭亡的时间,而没法从根本上挽救六国。



当然,这并不说赵国没有机会嬴,而赵国的机会便在长平之战,如果赵国没有临阵换将,没有让赵括统兵,一切还都有机会。

对于赵括的不自信,除了他的母亲之外,历史上很有名气的蔺相如也曾劝阻过,只是可惜赵王不听。

至于蔺相如的故事,我们还得从负荆请罪说起,这个典故人尽皆知,但是在长平之战后,廉颇和蔺相如的下场想必鲜有人知。

我们一起来看。

负荆请罪

公元前282年,白起的光芒已经笼罩在诸侯国中,成为了他们挥之不去的噩梦,这一年,在白起的进攻下,赵国先后丢失了数个城池。

经过两三年试探性的战争,秦国觉得赵国这个柿子不好捏,便打算去捏捏楚国,既然要转变战略目标,自然得先和赵国讲和,于是乎,秦国向赵国发出了邀约,地点定在了渑池。



赵惠文王本来并不打算赴宴,不过在廉颇和蔺相如的劝说下,赵惠文王还是去了。

在秦赵会盟期间,蔺相如以强势的姿态,让赵王备有面子,因此等到赵王回到赵国之后,便封蔺相如做了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觉得这事赵王办得很让他难堪,毕竟他认为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而他可是实实在在的战将。

但是廉颇又不好意思找赵王理论,便处处为难蔺相如,对此,蔺相如也不窝火,反而有意避开廉颇。

廉颇以为蔺相如怕他更加不可一世,蔺相如的门客很恼火,便打算离开他另谋高就,蔺相如却说: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意思就是说,我不怕廉颇,只是为了国家而不跟他一般见识罢了。

廉颇听后,自行惭愧,便背着荆条去找蔺相如请罪,两人握手言和,成就了将相和的美谈。

阻用赵括

在这件事情之后,由于秦国的打击重心放在了楚国身上,赵国几乎无战事,蔺相如自然没有什么高光的事情被记录下来。

时间一晃,过去了20多年,蔺相如已经垂垂老矣,这时候秦国又将矛头对准了赵国,为争夺上党重地,秦赵双方再次摩擦不断。



长平之战就在这种情况之下爆发了,当廉颇在长平固守时,上位没多久的赵孝成王觉得廉颇这老小子不行了,便打算让年轻气盛的赵括去换下廉颇。

蔺相如听说之后,拖着年迈的身躯,向赵王劝说:

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何变也。

意思是说,千万不能用赵括,因为这小子只会读他父亲赵奢的兵书,而不知道变通,如果他去带兵打仗根本打不赢,赵国便会陷入到危机之中。



可是赵孝成王以为蔺相如老了,又觉得蔺相如这般说,是因为他和廉颇的关系好,所以便不听他的建议,而结果正如蔺相如所言,赵括惨败,赵军几十万人被坑杀,几乎灭国。

而在这之后,史料中再也没有记载蔺相如任何事迹,而史学界也认定蔺相如大概就在这时候去世了。

廉颇老矣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