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战役我军俘虏74师,陈毅下死命令:所有俘虏均提高一级待遇

分享至

“中国人民解放军优待俘虏”几乎已经是在全世界默认的一个共识,然而许多人不禁反问到,“为什么要对战场上杀害我们同胞的敌人优待呢?”

实际上,在这一看似十分矛盾的优待政策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战争心理学道理。

优待俘虏在战争时代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线索和好处,因此这在解放军部队中成为一项铁打的政策。



1946-1947年,解放战争开始之后,华东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先后多次迎战来犯的国民党军队,战果累累,仅仅是俘虏的敌方士兵人数总计达261395人。

其中孟良崮战役无疑是最出名的,这次战争中虽然俘虏敌军的数量仅仅只能排在中游,但当时华东野战军对这一批俘虏尤其重视。

原本俘虏是可以选择自由释放,但74师俘虏不仅一个都没放走,甚至还在之后全部提高一级待遇,这又是基于什么考虑的呢?



一、解放战争中的孟良崮战役:意义非凡的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初期,在国民党军发起进攻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华东野战军一直在积极地寻找战机。

然而国民党吸取了以往作战中被全军歼灭的教训,集中兵力,改变了作战方法,因此华东野战军始终没有寻到机会攻破。

孟良崮战役是华东野战军主动发起的进攻,是解放军审时度势,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的的重要转折点,这场战役对于当时中国的整体战局也有很大的影响。



1946年6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集团单方面撕毁国共两党同意签订的“停战协议”。

由此,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内战全面爆发,共产党解放全中国的战争最先在华东地区打响。

1947年,在华东地区,时任山东野战军的司令员陈毅和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的粟裕将两军合并改编为华东野战军。



从当年3月份开始,国民党军队集中了24个整编师,大约有45万人的兵力,向山东解放地区发起了重点进攻。

此前,号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抢先进犯坦埠地区,在山东的整个态势上国民党军稍显突出。

5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陈毅和粟裕的领导指挥之下发起了孟良崮战役,果断抓住了战机,集中兵力牵制国民党军。



由于孟良崮山势十分凶险,华东野战军出动了27万余人的兵力,将整编74师和整编第83师的一个团在孟良崮地区包围起来。

当时蒋介石见整编第74师被包围之后,一边命令师长张灵甫固守当地等待援助,一边命令周围的10个整编师团迅速向孟良崮地区集中,形成了包围与反包围的局面。

实际上,整个战场的态势几乎都是国民党军占据优势和主动地位,他们一直在不停地追踪和寻找华东野战军,但就是找不到华东野战军的主力。



74军师长张灵甫十分有自信,这也源于他们无论是在装备还是在军事实力、作战经验上都远超于华东野战军。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此强悍的74师最终被华东野战军一战全歼,也在于张灵甫太过于自信和轻敌了。

在关键时刻,华东野战军指挥员决定“必须要攻上孟良崮,活捉张灵甫”。

双方恶战了一天一夜之后,一直到第二天下午,华东野战军将国民党整编第74师团全军歼灭,共计3.2万余人。



这场战争无论是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还是对国民党军队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战争结束之后,当时新华社发表了《祝蒙阴大捷》的文章。

其中提到蒋介石在华东地区解放区战场上倾注的努力:“蒋介石以近一百个旅团使用于华东战场,欲以此来决定两军胜负。”

显然在华东战场上,解放军的伟大胜利具有极大的意义,这一胜利震动全国,毛泽东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歼灭七十四师,虽然付出了较大的代价,但意义极其重大”。

此次战役一举扭转了华东战场的局势,此后蒋介石的主观幻想业已接近最终的幻灭。



二、“大有来头”的被俘的74师俘虏师团?

一般来说,早从抗日战争或者更早的红军土地革命作战时期开始,中国共产党军队作战期间对于俘虏十分人道。

解放军部队奉行“不杀害、不侮辱”的政策,甚至会给俘虏治疗伤病,最终让其自由选择是否留下还是回乡。

然而在对待被俘虏的国民党军整编74师上,华东野战军的态度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孟良崮战役结束之后,国民党军队整编74师几乎全军覆没,我军俘获敌军将领5名少将,敌军官兵将近两万余人。

孟良崮战役中的整编74师最后被俘的官兵少将们,被当时华东野战军各大纵队“一抢而空”,为何这些“俘虏”会这么抢手呢?

因为国民党军的整编74师,在国共两党军队中都是公认的精锐部队,将这些官兵补充到自己的纵队中,可以极大的提高战斗力。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