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炮击金门,毛主席“一石三鸟”震慑美苏,美急调动5艘航母

分享至

每一场战役或历史事件的背后,都隐藏着错综复杂的政治棋局和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

这些看似仅仅是军事行动的表面现象,实则是一幕幕精心策划的政治博弈的具象展现。

其中,1958年的“炮击金门”便是如此。

1958年8月23日,那是一个充满紧张与期待的日子。

下午5时30分,随着命令的下达,我军福建前线的炮火如雷霆般响起,向占据了金门的国民党军队和驶往金门的运输舰船进行了警告性的炮击。

对于这一炮击行动,我军其实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当年毛主席和军事领导曾对形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权衡了各种利弊,最终做出了最优的决策。



他们深知,这一行动不仅是对国民党军队的警告,更是对国际形势的一次重大考量。

而之所以选择下午5时30分作为行动时间,也是经过精心计算的结果。

从炮兵射击技术的角度来看,这个时间点正好处于夕阳的余晖中,阳光斜照在大、小金门岛上,为我军炮兵提供了极佳的瞄准条件。

而岛上的国民党守军则是逆光面对大陆,光线条件较差,不利于他们完成射击动作。

此外,这个时间点也是国民党金门士兵们的晚餐时间。在这个时刻,士兵们的注意力往往会有所分散,戒备也相对松懈。

我军选择在这个时机进行炮击,可以达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削弱敌人的抵抗能力。



“炮击金门”势在必行

解放战争结束后,国民党退居台湾。1949年新中国虽然宣告成立,但国际形势并不乐观。

1、作为战败方的蒋介石,虽然失去了大陆的控制权,但他并不甘心。

他多次勾结美国,企图借助外部力量来反攻大陆。这种野心勃勃的行动,不仅严重威胁到了新中国的安全,也破坏了地区的和平稳定。

2、苏联当时对我国也是虎视眈眈。作为一个重要的国际大国,他也有着自己的利益诉求。它一直试图占据我国的中东铁路、旅顺港等对其有决定性意义的资源。

当时美苏处于冷战时期,为了拉拢社会主义最大的盟友国中国,苏联提出了支援我国的计划。尽管这些支援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国,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所蕴含的利益交换或企图。

3、美国为了全球霸权,在亚洲设立军事基地抗衡苏联,千方百计的拉拢台湾。

在这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国领导人展现出了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高纬度视野。

他们清楚地看到了各种势力的本质和意图,以四两拨千斤之势化解了各方面的压力,为人政权赢得了宝贵的发展空间。

1954年12月,美国与台湾当局正式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

这一事件标志着美国开始明目张胆地插手我国的内部事务,严重侵犯了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在签约当年的9月份,我军已经对着金门进行了两次炮轰以示警示,但台湾方面并没有收敛。

相反,他们误以为终于傍上了“大哥”美国,行动更是肆无忌惮。这种错误的行为不仅损害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也加剧了地区局势的紧张。

1957年,蒋介石在金门设立了严密的防卫部,任命胡琏为司令,统领6个步兵师和特种部队,总人数达到了8.5万人。

同时,他还布局了31个营和2个连的炮兵,共计拥有380门火炮,使得金门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当时我军对此密切关注,虽然其部署在当时并不能给我方造成大的直接威胁,但我军依然对其保持了高度的警惕。

到了1958年7月,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美国强行干涉中东事务,出兵占领了黎巴嫩,这一举动无疑给蒋介石提供了一次“机会”。他眼见有机可乘,开始在金门大规模地调整军事部署,叫嚣着反攻大陆。为了挑衅和试探我军的反应,他还多次派出侦察机进行骚扰。

面对蒋方的嚣张气焰,我军决定采取果断行动。

7月18日,正式下发了炮击金门的指令。福州军区迅速进入备战状态,军区司令兼第一政委、福建省委书记叶飞亲临厦门,成立前线指挥所,统一指挥作战行动。



在7月底的一次战斗中,我方空军与蒋方空军发生了激烈的对决。

我方四次出战,便取得了击落敌机4架、击伤5架的辉煌战果,从而基本夺取了台海的制空权。这场胜利不仅展示了我军的战斗力,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