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军备竞赛史回顾:苏联为什么会输掉这场比赛?问题出在哪里?

分享至

美苏冷战是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主旋律,而两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又是这出大戏中最重要的情节之一。今天,我们来回顾一下当年的美苏军备竞赛,应该能够体会到很多有益的东西,下面就和大家一起来共同探讨一下。



(一)

美苏之间长达四十年的军备竞赛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中期赫鲁晓夫下台为止。在这个阶段里,苏联在竞赛中处于明显的劣势,以至于不得不靠着吹牛撒谎来维持表面上的战略均势。

二战结束后,苏联由于战争的重创,所以经济一落千丈,尽管它的计划经济体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要在整体上维持与美国军事平衡,那还是完全无法做到的。因此,苏联方面只能是集中力量解决最关键的几个问题。

最关键的当然就是核武器。苏联人靠着克格勃间谍的努力,窃取了西方的技术机密,最终于1949年爆炸了原子弹,于1952年爆炸了氢弹。



但是,虽然有了两弹,运载工具还是更大的问题。美国人有钱,可以飞机、潜艇与导弹一起上。苏联既没有钱,又缺少技术,所以当时只能是把力量集中在运载火箭上。著名的科学家科罗廖夫主持了苏联的火箭工程。

1957年10月4日,苏联把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了太空。这件事给了美国重重的一击,艾森豪威尔总统登时变成了千夫所指的无能废物,半个美国的人都在呼吁他赶紧下台,选个能干的人来接班。

其实艾森豪威尔也是替下属背黑锅而已。当时美国空军大包大揽地认为靠着轰炸机就能解决扔核弹的问题,所以大笔的研发经费都被用来研制更先进的轰炸机,冯·布劳恩领导的火箭工程则面临着经费不足的困境。

1957年之后,冯·布劳恩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去大干一场了,但是苏联很快又在1961年4月12日,把航天员加加林送上了太空。这件事的军事意义更加重大。因为加加林是要从太空返回地球的,这意味着苏联已经掌握了洲际导弹重返大气层的技术,可以精确且神速地打击美国了。



正是由于这两件事的刺激,所以刚刚上台不久的美国总统肯尼迪这才咬牙下了狠心,批准了“阿波罗计划”,要实现率先登陆月球,一定要在太空领域超过苏联。

在五十年代后期的那几年里,“苏联人已经占据太空优势”的说法在美国不胫而走,几乎所有的人都忧心忡忡,担心某一天苏联的核导弹落在自己的头顶。

(二)

然而,历史证明,美国人多虑了。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前半期,苏联根本就不具备摧毁美国的能力,相反,美国倒是随时可以把苏联从地球上抹掉。这一点,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在1962年,美国已经具备陆海空三位一体的全方位核打击能力。

空中,美国的B-52轰炸机已经服役了七年,它的航速和飞行高度让当时的苏联战斗机很难拦截。



海里,美国的华盛顿级战略核潜艇已经在1961年服役,艇上载有16枚“北极星-1”式导弹,射程达两千公里。

陆地上,美国的“阿特拉斯”洲际导弹已经在1959年服役,射程超过12000公里。

在1962年,美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向苏联发射一千多枚核武器,基本上可以保证摧毁这个国家。

此时的苏联可就相形见绌了。苏联此时的核潜艇没有实际战斗力,也没有管用的远程轰炸机,只有SS-6“警棍”洲际导弹可以打到美国本土。但是“警棍”是一种液体燃料导弹,到发射时才能装填燃料,而且没有发射井,只能放在地面上的发射架上。所以,“警棍”的快速反应能力非常差,同时也很容易在美国先发制人的打击中被摧毁。而这样的导弹,苏联当时也不过装备了十几枚而已。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赫鲁晓夫才不得不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妥协退让,忍痛从古巴撤走了导弹。

(三)

在赫鲁晓夫时代,由于苏联家底薄、技术差,所以在和美国的军备竞赛中明显处于落后地位。因此,苏联人不得不采取欺骗手段,靠着吹牛撒谎来糊弄美国人。

比如,苏联的“米亚-4”战略轰炸机无论是航程还是载弹量都无法与西方的重型轰炸机相比,实际上它就是个冒牌货,不是真正的战略轰炸机。但是,苏联人对外却把这架飞机的参数夸大其词地公布,而且还在外国武官面前绕着圈子飞行,装成数量很多的样子,把美国人唬得够呛。



赫鲁晓夫自己也经常在外面吹牛。一次,他到英国访问,在晚宴上,他故意装作喝醉了,装疯卖傻地声称苏联已经为美国准备了多少多少枚核导弹,为英国也准备多少枚,还有法国也给准备了。

西方国家当时也搞不清楚,虽然他们确信自己在战略力量方面肯定强于苏联,但是具体如何,他们是不知道的。

到了赫鲁晓夫下台的六十年代中期,苏联终于赶上了好时候。原来此时的欧洲经济已经复兴,对石油天然气的需求量大增,欧洲国家开始从苏联大批量地进口石油天然气,这样一来,白花花的银子就如同潮水一般涌入了苏联人的腰包。

有了这样一大笔收入,接替赫鲁晓夫执政的勃烈日涅夫腰杆子就硬了起来,他开始大手笔地发展军事工业,苏联真正与美国并驾齐驱的时代终于到来了。



从理论上讲,欧洲国家大量进口苏联石油可谓是愚不可及,他们自己掏腰包赞助苏联人生产核导弹,然后再让核导弹对准自己,这不是傻得冒烟了吗?石油这东西也不是苏联一家垄断,你不会到中东去进口啊?

然而,这种愚蠢的举动在欧洲人特别是法国人看来,却是非常正确的,是完全必要的。

在法国总统戴高乐看来,世界还是多极化的为好,如果让美国把苏联压垮,一家独大,那么法国将沦为美国的附庸,但是如果让苏联强大起来,法国在其中纵横捭阖,反而能保持住大国的地位,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因此,法国宁可冒着被苏联导弹顶脑门的风险也要采取各种手段暗中扶持苏联。



在法国的带动下,意大利和联邦德国也沆瀣一气,采用进口石油这种方法扶持苏联。实际上,他们甚至还向苏联出口了很多高科技,没有这些高科技,苏联的军工产品也不可能达到那样一种高水平。

(四)

傻人有傻福的勃列日涅夫在欧洲资金的加持下,变得日益财大气粗,于是开始大干快上,力争赶超美国。美苏军备竞赛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进入了第二阶段。

苏联的核潜艇很快就有了,并且越造越多,尽快普遍都是毛病百出、噪音感人,但是总比以前没有的好。

超音速核轰炸机也有了,当然,实际水平照美国的比还是差了一大截。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