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从模仿与跟随,到乘用车市占率首次超60%,中国汽车品牌全面崛起

0
分享至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温冲 于建平 北京报道

“在行业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近几年来,中国汽车品牌全面崛起,成就卓著,关键数据表现亮眼。”中汽协常务副会长付炳锋在近日中汽协举办的“2024‘看见中国汽车’品牌向上发展专项行动”启动仪式表示。


根据中汽协数据,2024年1—4月,中国品牌乘用车累计销售466.4万辆,同比增长26.7%,市场份额达到60.7%。这是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首次超过60%,结束了近十年来在40%红线上的反复拉扯。这对于中国汽车品牌来讲,既是成绩与肯定,也是中国汽车品牌持续向上的底气。

市场份额首次超过60%意义重大

从1958年解放CA10下线摘掉中国“造不出车”的帽子,到1983年中国第一家合资汽车公司——北京吉普在人民大会堂签约,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逐渐开放合资合作,现代、奔驰、福特、丰田等国际品牌在中国投资合作建厂,再到如今中国汽车品牌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品牌百花齐放。

中国汽车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跟随模仿到自主创新,从年销不过万辆,到如今产销突破3000万辆大关,连续15年蝉联全球汽车销量第一,新能源汽车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汽车出口也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一,中国汽车产业成功崛起,并开始从汽车制造大国向汽车制造强国迈进。

在中国汽车产业崛起的过程中,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也经历了增长与回落,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根据《华夏时报》记者整理的中汽协数据,中国汽车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在2015年—2018年均超过了40%,在2019年、2020年回落至40%以下,从2021年开始稳步上升,从44.4%增至2022年、2023年的49.9%、56%。

2024年1—4月,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达到60.7%,一举结束了近年来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一直在40%红线来回拉扯的历史,甚至去年的“半壁江山”已不足以形容如今中国汽车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地位。4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更是达到了63.5%,上升了8.4个百分点。

越来越多中国品牌乘用车被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不再是世界汽车的跟随者。付炳锋认为,“中国汽车从最初的模仿与跟随,到如今的创新与引领,经历一代代汽车人的接续奋斗。当下,中国汽车产业正在以蓬勃活力,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全面实现品牌向上。特别是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方面,创新成果和科技实力已全面引领产业风潮。”

起步晚,成长快,是过去人们对中国汽车产业的评价,但是随着中国汽车企业持续创新驱动、多元布局产品以及成功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中国汽车产业已经走出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时代,并呈现领先趋势。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1—4月,厂商批发销量排行榜前十名中,中国品牌占据了七席,比亚迪、奇瑞汽车、吉利汽车、长安汽车分列第一至第四名。

中国汽车品牌的崛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国际的忌惮,例如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了反补贴调查,美方近日宣布在原有对华301关税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自华进口的电动汽车等产品的加征关税。

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指出,把正常的贸易往来泛安全化、泛意识形态化,以“去风险”为名,构筑“小院高墙”,不追求“跑得更快”,却试图“绊倒别人”,看似赢了,实则不仅输掉了自己的长远发展,也拖累了世界的进步与繁荣。“中方一贯反对违反世贸规则单方面加征关税,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自身正当权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回应表示。

新能源市场和出口市场增量明显

中国乘用车市场份额的突破,主要得益于“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场和出口市场获得的明显增量。”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

中汽协数据显示,1—4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98.5万辆和2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0.3%和32.3%,市场占有率达到32.4%。而且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汽车三大品种产销同比均呈不同程度增长。

随着中国品牌车企多线并举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市场基盘持续扩大,4月份新能源汽车月度批发销量突破万辆的厂商已经达到14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3家。除特斯拉之外,其他国际车企仍需要更多时间来培育电动化。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曾表示,自主品牌主流车企在电动化、智能化方面的转型速度明显快于合资品牌。乘联会数据显示,4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66.8%;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22.6%;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7.5%。

崔东树认为,欧美车企尤其是欧美制造业长期来处于空心化的状态,消费电子产业链的竞争力严重不足。因此,他们在电动化产业链上体系能力差,成本压力特别大,成本价格竞争力严重低于中国车企。而中国车企的电动化整个产业链优势极其明显,尤其是中国电动车设计优势使电控体系的电子控制单元数量较部分欧洲车型减少了30%。

因此,从2023年起部分国际车企就开始着手入局国内车企的产业资本,借势中国智电技术,包括大众汽车入股小鹏汽车以生产大众品牌电动化车型,Stellantis与零跑成立“零跑国际”合资公司,目标瞄向海外市场,开始了“反向输出”的合资2.0时代。

有消息称,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联合开发的电子电气架构预计将从2026年起应用于中国生产的大众汽车品牌电动车型。5月14日,零跑国际成立,Stellantis集团与零跑汽车分别持股51%:49%,该合资公司虽然是由Stellantis集团主导,但是由零跑提供技术和产品,前期是零跑C10和T03两款车型,Stellantis集团则负责在海外的渠道、服务、营销等方面。

开拓海外市场的,不只有零跑,奇瑞、上汽、比亚迪、领克、红旗、岚图、蔚来、小鹏等国产品牌此前已经陆续出口至欧洲等海外市场。在车企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去年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并在2024年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1—4月,我国汽车出口187.8万辆,同比增长26%,4月,我国汽车出口55.6万辆,同比增长31%。

“中国新能源车崛起,中国汽车全球化,是我们汽车人应该有的志向,加速新能源发展,加速走向世界,是自主崛起必由之路。”崔东树表示。

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华夏时报
华夏时报
财经媒体
68151文章数 28206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