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有人说,清朝的三藩之乱是被逼反的,还有人说,吴三桂等人在清朝的功劳簿上可不小,大清这不是过河拆桥吗?事实可不是这样,大清对得起三藩,恰恰是三藩逼着康熙不得不削藩。



三藩由来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此三人都是明末降清将领。他们在降清后,不但给清军带来众多人马,而且还送来了先进的火器,这样,清军在火器上就占有了优势。

再加上三人攻打老东家十分卖力,屡立战功。当时皇太极十分高兴,于是,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就加封了他们为王。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

关于吴三桂的故事,我们都比较熟悉,主要功绩就是为清军打开了山海关的大门,引清兵入关,从此定鼎中原。

清兵入关之初,他就被封为了平西王。入京后,顺治又晋封他为亲王,不过,最终吴三桂没有接受。

此后,这四位降将继续为大清的事业奔波,参与了剿灭李自成的农民军,也立了战功,于是,在顺治六年(1649)五月,清政府又改封孔有德为定南王,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



随后他们还在镇压各地反清势力的过程中,各显神通。吴三桂远镇汉中,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则协同追击南明势力。

在此过程中,耿仲明部因藏匿逃人,耿仲明也因此受到牵连,于顺治六年十一月自缢身死。顺治八年,其子耿继茂才袭了他的爵位

孔有德征战两广时,驻守在桂林,因受到李定国的围攻,无力阻挡,城破之时自缢而亡。至此,清初四位汉姓王只剩下吴三桂、尚可喜了。

相比之下,吴三桂要幸运得多。清朝入关时,他的功劳就远在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之上。之后他参与的一系列战争,如镇压大同总兵姜瓖的反叛,击败了明宗室朱森,以及打败农民军于同官,收取了四川大部分地区,如成都、嘉定、叙州、重庆等地。

因为功劳大,所以顺治给吴三桂加俸两千,还将自己的一个姐姐嫁给了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于是,吴三桂又成为皇亲国戚,拉近了与清王朝的关系。



顺治十四年(1657年),吴三桂又出征贵州、云南,一举荡平了云贵,实现了清朝的一统江山。到顺治十六年,除了东南沿海的郑成功外,全国各地基本平定。

那么问题来了,大规模战争基本结束,清政府如何安置战功卓著的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仲明之子耿继茂呢?

顺治帝经过一番思量之后决定:命吴三桂驻镇云南,尚可喜驻镇广东,耿继茂镇守四川。于是,三藩的驻地就这样确定了下来。

为什么要削藩?

三位汉姓王各自有了归属地,好好干活充当一名好员工不好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理,不想当老板的员工,也未必是名好员工。更何况这三人远不止员工那点权力。



吴三桂 画像

在三藩之中,吴三桂兵力最强,威望高,地位最为显贵。当时他四十五岁,正是干一番事业的好年华。在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他与清廷的关系也较其他两位藩王亲近,所以,清廷对他的态度,就是放手使用。

在顺治的一声令下,吴三桂包揽了云南的军政大权。凡文武官员的任命、升迁和兵马钱粮等一切事宜皆归吴三桂统管,而且还告诫吏部、兵部不得掣肘。

这样一来,吴三桂就成了云南的“土皇帝”。在受命之初,他也不负清廷厚望,先后平定了几次土司叛乱。顺治十七年(1660年),他上疏请求进兵缅甸去抓南明永历皇帝。康熙元年四月二十一日(1662年6月7日),这一天成了永历皇帝的忌日。吴三桂将永历帝缢死于昆明城外的篦子坡,南明政权最终亡于“自己人”手中,实在可悲。

经此折腾,他又晋爵亲王,从而成为清兵入关之后获此殊荣的第一个汉人。但吴三桂的辉煌还不止如此,康熙元年十二月,吴三桂在全权掌握云南后,清廷将贵州也交给他全权管理。



相比之下,尚可喜驻守广东,耿继茂驻守福建,虽也有一些嘉奖,但远不如吴三桂那么风光。不过,尚可喜在广东,耿继茂在福建也都掌握了当地的人事权、军权和财政权,以及地方上的各种权力。他们只对皇帝负责,地方官员不得干预其行事。正是这些权力,为他们保持和发展个人势力创造了条件,同时也逐渐成为清廷的负担与威胁。

首先,来自三藩的军队和财政威胁。吴三桂手下精兵强将众多,本部五十三佐领一万馀甲,绿旗兵营一万二千人,还有前、后左右抚剿四镇,总兵力约十万。平南王尚可喜与靖南王耿继茂各有八旗汉军十五佐领、红旗兵六七千人。单是供奉三藩的军队所需的粮饷开支,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比如,顺治十七年时,户部奏称,天下正赋,止八百七十五万馀两,而云南一省就需要九百馀万。在《清世祖实录》中载,“竭天下之正赋,不足供一省之用。”

为此,朝廷曾多次计划裁减三藩军队,但因三藩各种借口予以抵制,终未办成。这样,三藩在拥兵自重的情况下,还要朝廷出钱养活着,谁当这个皇帝也不愿意被他们牵着鼻子走。更何况,他们遇上了康熙。



其次,他们操纵地方官员,培植自己的势力,其中吴三桂最为嚣张。康熙二年(1663年),他上疏请求在云贵两省的总督、巡抚敕书中撰入“听王节制”四字,以此使自己的王权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不知道他把皇权居于何位?

再有,他还从湖南、四川、北京等地选拔胡允等十人,然后安插到云南从省到地方的各级部门,此举曾引发四川道御史杨素蕴的异议。这分明是在全国搜刮人才为他所用,但朝廷不敢开罪吴三桂,反倒把杨素蕴给处罚了。杨一气之下弃官回家,直到吴三桂叛乱之后,他才被再次起用。

经此较量之后,吴三桂更加嚣张了。他除了从外省搜刮人才至云南,还把自己的亲信派往他省任职,直接插手吏、兵二部事务。一旦吏、兵二部给他派的官员不合他意,他就马上提出要撤换,久而久之,把铨选官员的部分权力也抢夺了。

后来,吏、兵二部干脆把云南的用人权都交给了吴三桂,由他随意调遣,由此产生了“西选”之官。

可见,三藩的手伸得有多长。



其三,三藩各霸一方,任意圈地,搜刮民财,百姓深受其害。吴三桂入昆明后,就把明国公沐天波的七百顷庄田据为己有,称为“藩庄”。康熙六年(1667),他又趁着鳌拜圈地之机,将云南府所辖州、县的卫所公田尽行圈占。

他还控制与西藏的茶马贸易,垄断盐井、金铜矿山,私制钱币,居然也能打着“西钱”的招牌流通各省。

再如,尚可喜在广州设“总店”,征收苛捐杂税,还垄断对外贸易,并指使下属大搞走私贩私,牟取暴利。

再有他们还侵夺民田,设立王庄、官庄。最初尚、耿二人同驻一城,耿继茂将广州北郊五百馀里的花山划为自己的庄田。移藩福建后,又占民田千百顷。就算在他们的牧马场三四里外,也不准百姓耕种。

可见,他们的贪婪成性,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其四,三藩凭借政治上的特权,搜刮了惊人的财富,在生活上自然难以约束自己,从而陷入糜烂崇奢纵欲的地步,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

最初尚、耿二人在广州时,为修建藩府,采巨石要高要县的七星岩。后来耿继茂移藩福建后,除了带着新统官兵及家眷外,还带去了十馀个戏班、娼妓数千人、打花鼓的千余人,什么轿夫、工匠、和尚、尼姑,一应俱全。

吴三桂为了给自己的爱妾陈圆圆修建别墅,耗时三年不说,还从闽、粤购来奇花异木,仅园中的花草树木就有上千种,又加以古玩、书画装点,极尽奢华。

此外,吴三桂为了满足自己的享乐需求,从江南搜罗美女,以弃后宫,几达千人。

以上种种表明,三藩已堕落为一个腐朽没落的集团。



问题是,他们的权力与财富已如此之大之强了,他们还想要的更多,不但要保持现状,还在不断地向朝廷加码索取特权,以便这种特权能够世袭,惠及子孙后代。

对于这种无理要求,试问康熙能忍受得了吗?对于三藩这种半割据状态,或迟或早都是清廷的巨大威胁。康熙亲政后,随着三藩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日益激化,康熙开始动手削藩了。

三藩之战

康熙削藩是有章法的,对于三藩的动向,他早已了如指掌。在他的心中,三大藩王撤亦反,不撤亦反,但是朝中的声音却呈两极化。

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和邢部尚书等绝大多数人力主撤藩,但以大学士图海、索额图为首的一些大臣则持反对态度。到底撤还是不撤?如果要撤,以是怎么个撤法?一系列问题都挺头疼。

就在康熙踌躇之际,三个藩王先后送上了答案。康熙十二年(1673年)二月,尚可喜率先提出撤藩,要求归老辽东。这对康熙来说不啻于天赐良机。

于是,康熙顺水推舟,立即批准。不过尚可喜在上疏中有个要求,即让他的儿子尚之信继承他的爵位,留守广州。但这个请求被吏、兵二部拒绝了,不予批准。

吴三桂和耿精忠(耿仲明之孙,耿继茂之子),在获知尚可喜的神操作之后,心里大为不安,为了表示他们也无二心,本着试探的心理,也分别给康熙上疏,自请撤藩。



尚可喜 画像

康熙七月收到他们的撤藩奏疏,正是求之不得。于是,当即批复。当吴三桂得知此消息后,五内俱焚。他原本以为仗着自己功劳之大,实力之强,康熙必不敢批准,上疏行为也只是为打消康熙的疑虑,不想最后“弄拙成巧”。

吴三桂不会如此轻易退场,康熙也有所准备。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康熙还在三藩煞费苦心地安排迁徙的事宜,吴三桂已经在昆明率先举起了反旗,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建国号“周”。

同时,穿起了汉服,蓄起头发,摇身一变,成了反清复明的斗士。此刻不知道身在黄泉的永历帝作何感想,前脚把老子杀了,后脚还要让老子复活,吕布都得给他让路。

一场持续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乱爆发了,这一年,康熙二十岁,吴三桂六十一岁,一场历史对决就此拉开了帷幕。

战争伊始,吴三桂一路势如破竹,由云、贵开进湖南,几乎占据湖南全省。之后又占据四川,由于吴三桂打着民族主义的旗号,引发多地汉人响应。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湖北、河南,甚至台湾等地的汉官、汉兵、汉民都迅速响应。当然,尚之信(尚可喜长子)、耿精忠是参与其中的主力军。



当他打到长江时,有了一个梦想,那就是与康熙划江而治,平分天下。康熙认为,这是痴人说梦。康熙没有给他机会,反而抓住了这个机会,

吴三桂在湖南沿江布置防御工事,没有再向北发展。康熙趁此良机,开始了反击,重新调整战略、安排兵力,重用汉将,恢复朝廷军队的势气。

至1678年,在耿精忠、尚之信归顺清廷之后,就只剩下吴三桂穷兵黩武了。为了延续吴氏地位,他还称帝,建元昭武,大封诸将,并立其孙吴世璠为太孙。此后不久便病逝了,终年六十七岁。

在他死后,由其孙吴世璠嗣位。但吴氏大势已去,康熙二十年冬(1681年),清军进抵云南,吴世璠自杀。至此,三藩之乱被平叛。

那么,在此一战中,康熙到底赢在了哪些方面呢?



第一,对于这场战争,康熙一直本着抚剿并用的策略,这项策略贯穿了整个三藩之战,效果也很明显。

比如在招抚王辅臣一事上,就充分展现出了他的策略得当,以及他镇定自若,沉着应对战局的魄力。

王辅臣是吴三桂的旧部,系山西大同人,顺治六年(1649年),英亲王阿济格围攻大同,王辅臣遂降清,隶正白旗汉军。之后,他跟随洪承畴征战河南、广西,深得洪承畴赏识,之后被提拔为湖广总兵。云南平定后,洪承畴归京,王辅臣则留镇云南,遂隶属吴三桂。

吴三桂久闻王辅臣之名声,调任他为平西王藩下援剿右镇总兵,待他几如子侄。什么美食美衣美物,必赐王辅臣。而王辅臣待他亦如对洪承畴一样,尽心尽力,竭诚竭忠。

康熙三年(1664年),王辅臣加衔左都督;康熙九年,陕西提督空缺,清廷以王辅臣智勇双全,出镇平凉。

吴三桂叛乱后,自然也就想到了在西北的王辅臣。但是他没料到,他的起兵提意被拒绝了,而且王辅臣还将此事上报给了康熙,之后还被授予三等精奇尼哈番世职。



康熙非常清楚他与吴三桂的关系,在嘉奖的同时,不得不提防。于是,即派刑部尚书莫洛前往陕西。并给甘肃提督张勇发了一道诏旨,要他密切注意陕西方面的情况。

但由于莫洛与王辅臣嫌隙渐生,最终王辅臣还是举起了叛旗。康熙为稳定西北局势,特意将其在京城的质子王继贞送还,并让其子带话,赦他无罪,还写了一封情真意切掏心窝子的劝降书。

这一招果然有效,王辅臣接到书信,想到康熙对他恩重如山,表示愿意与吴三桂决裂。但是吴三桂直接给了王辅臣二十万两白银,再加上王辅臣担心被追诛杀莫洛之死的罪责,最终还是决定倒向吴三桂。

就这样,西北也在吴三桂的煽动下乱了起来。此刻的康熙心忧如焚,但他的策略并没改变,对于王辅臣仍不放弃招抚。

王辅臣是陕甘事变的关键人物,必须尽快解决。第一次招抚失败后,康熙动用了武力,并提出先取秦州,切断陕西与叛军的联系。



秦州拿下后,西北形势好转。康熙十四年(1675年)七月,康熙又给王辅臣发去一道招降敕谕,若他输诚而来,仍就可赦免他的罪行。

康熙如此的招抚,到底有没有用呢?王辅臣叛乱之,几乎一直呆在平凉,既没有南下与吴三桂会合,也没有与四川叛将王屏藩联手。此举已有自保的嫌疑。

康熙两度招降王辅臣,王虽屡有悔意,但终不敢受降,主要还是担心秋后被算账。此后,康熙下令围攻平凉。

但说是围攻,清军只远远驻扎,却不敢上前。康熙当机立断,又派出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授以全权,剿灭王辅臣。

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图海走马上任,最后在平凉集结了十万人马,但图海仍旧不攻城。王辅臣也是一名骁将,真要打起来,他家也不是吃素的。所以,他仍旧贯彻康熙的战略,抚招怀,后攻伐。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