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服制度严谨,为何还有官员僭越篡改补子?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在我国古代的礼制之中,冠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历朝历代的冠服之中,大家对补服是比较熟悉了解的,也是最能一目了然看出等级的服饰制度。

补服是一种缀有补子形式的服饰,补子的纹样等级严明,有禽兽,也有花卉。补服作为一种制服,起源于明朝的洪武年间。在清代,补服制服仅仅局限于一些特定身份的人:亲王以下宗室和品官。至于皇帝、皇子、后妃、公主等人,虽然同样缀着补子,但名称并不相同。

康熙皇帝言:“本朝冠服,上下有章,等威有,自国初制,迄今遵守。”清代的补服不仅命名很严格,而且使用场合同样也有着明确的规定。非常重大的场合,例如祭祀大典,群臣百官的服饰都是由礼部奏请,皇帝题准的。

清王朝入关之前是一个文化和经济都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要统治文明程度比较高的汉民族地区,对于各种制度的学习和调整是急需的。

顺治年间,顺治帝第一次为皇帝宗亲、文武百官制定了初步的服饰制度,这也是在明朝的补服基础上略微加了改动,后来康熙和乾隆帝都进行了调整和增补。



此前,历朝历代官员服装的色彩和纹饰,都是有严格的规制的,清朝补服却是一个例外。从皇帝到九品芝麻官都是一种颜色,清代皇族将蓝色和石青色视为高贵的颜色,那么补子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区分手段了。补子以“禽”和“首”区分文官和武官,不同的禽兽则代表着不同的品级。

在补服上面绣出这些纹样,传播的是统治者的治国思想,封建王权的观念,也有祈福祭祀的寓意。

清朝文官补子上是飞禽的纹样,一定是独只飞禽,双翅伸展,单足而立,另一只脚是抬起来的。比如,文官一品为仙鹤,吉祥高洁;文二品是锦鸡,代表着守信,显贵;文三品为孔雀,代表吉祥富贵等等。

武官都是猛兽的图案,彰显着英武彪悍,如一品武官是麒麟,麒麟是古代的神兽,寓意着祥瑞和仁厚;二品是貔貅,象征着兽中之王;三品为豹,代表着勇猛无畏等等。

如果不按照规定来使用补服,就意味着触动了皇家的威严,那么一定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就越级穿补服的现象,雍正曾经多次下旨,强调官员们必修要按照自己的品级来穿。到了乾隆年间,乾隆帝也曾经多次下令,如果再有僭越者要罚俸禄半年,甚至于直接罢免官职。

官员之中有大量的爱慕虚荣者,既然这补子代表着官阶,代表着身份地位,他们就想要钻个空子,互相攀比,哪怕让自己外在看起来更加招摇一些。既然不同的禽兽就代表着不同的级别,应该是非常容易分辨的,这些官员们是怎么在补子上面动手脚做花样呢?

其实,清代的补子的纹样已经趋向于符号化,鸟兽的品种虽然不同,但是姿态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就算是代表着不同的官级,不同的鸟类纹样,看起来就很像,所以就给这些官员们就钻了这个空子。

例如清朝后期一品仙鹤和六品的鸳鸯,两者都是织锦,原本两种鸟细节上的区别就很难表现出来,看起来是十分相似的,所以就有官员跃跃欲试。



而且,清代的各级官员制作补服,补子不是由统一的部门管理和发放的,而是由官员自己准备。朝廷只要求他们自己按照典章制度就行,一切靠官员自觉,所以就会出现同样的品级的官员,但是补子做工都不尽相同的现象,这也为这些官员们制作僭越的补子提供了条件。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