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斩杀一旷世奇才,提拔一文盲大将,此人16年后挽回蜀汉江山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前言:

诸葛亮才智过人,世称“卧龙”,为蜀汉延续了国运。他在人事选拔上的明智与误判,也常为后人津津乐道。马谡与王平,正是我们讨论诸葛亮识人用人的典型代表。

马谡被诸葛亮提拔重用,却在北伐中战败;王平最初不为人知,后来成为镇守西境的铁血大将。两人命运和表现的差异,折射出诸葛亮在选才用将上的长处与不足。我们不妨来讨论其中的启示。



诸葛亮智谋过人,为刘备所倚重,可称蜀汉辅国的中流砥柱。但他在识人用人上,也存在一定失误。马谡便是其中的典型。此人才华过人,深得诸葛亮器重,但擅自调动军队导致街亭大败,显示实战能力有限。最后被诸葛亮所杀,可谓误国之才。

与马谡不同,王平实际才能出众,为蜀汉守土立功。他起初不为诸葛亮所重视,但后来在街亭保军有方,让诸葛亮刮目相看。此后,王平屡建奇功,守护蜀汉西境十余年。可见诸葛亮也具有识才眼光,尚能发掘出王平这样的人才。

通过这两人的比较,我们可以深刻理解诸葛亮在人事任用上的长处与教训。现在,让我们来具体分析其中启示。



一、马谡初露锋芒时,诸葛亮已信任

225年,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北伐曹魏,出兵攻打雍闿。这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对是否能突破魏国防线夺取战略要地据点雍闿颇有疑虑。因此在出征前,他特意请教了自己心腹参军马谡的意见。

马谡这个人,自小就聪明过人,兄长马良是蜀汉侍中,他也得到诸葛亮的赏识,被任命为参军,经常与诸葛亮讨论军国大事。



每每谈到军机要计,马谡总是滔滔不绝,妙语连珠,让诸葛亮频频点头称赞。马谡分析形势的眼光敏锐,提供的对策也合理可行,这使得诸葛亮对他的能力越来越信任和依赖。

此次北伐之前,马谡便建议诸葛亮采取怀柔政策,主要通过收买人心的方式来减少战损。他判断蜀汉目前国力尚浅,单纯依靠武力占领敌地是不现实的。



不如放过俘虏,优待降将,通过宽恕来争取南中各族的支持。诸葛亮听后非常赞同这样的谋略,觉得马谡不简单,看问题通透,遂按照他的建议放了南中首领孟获。结果南中各族纷纷归顺蜀汉,对后续作战大有裨益。

此举一时间让诸葛亮对马谡刮目相看,觉得自己发现了一块璞玉。马谡在北伐之初就给出妙计,使蜀汉减少不必要的军事损伤,又收到人心归附的效果。诸葛亮由此确信马谡必是一位出色的谋士,对他更加信任,甚至开始依赖他的意见行事。



二、马谡擅权乱动导致街亭大败,诸葛亮痛心斩杀

228年,诸葛亮再次发动北伐,进攻魏国腹地。此次出征,他毅然决定提拔马谡任先锋主帅,直接率领主力部队,以考验马谡的才干。然而许多蜀汉大臣如黄忠、孟获等都强烈反对,认为马谡还很年轻,资历尚浅,不应授予如此重任。

但诸葛亮偏听马谡的谋划,早已对他极为倚重。便坚持己见,认为马谡谋虑缜密,既有汲取民心的心思又懂军事布阵,必能勇往直前,出色完成先锋任务。于是置众人反对于不顾,执意任命马谡为先锋主帅。



岂料,马谡一旦得到兵权,就立即显露出狂妄自大的本性。他不听王平的劝告,擅自调动军队,导致各路兵马陆陆续续开往前线,主力部队分散。等到魏军来攻,蜀军已毫无还手之力,只能在街亭陷入魏军环形包围之中。最后马谡不战而退,返回成都,结果全军覆没,死伤惨重。

诸葛亮得知大败的噩耗后,勃然大怒。他立即下令将马谡和几个北伐的罪责将领关进大牢,准备斩首处死。诸葛亮亲自动手斩杀马谡时,不禁痛心疾首。



马谡确有才干,但过分虚荣任性,不知变通,若非自己盲目重用,也不至沦落此地步。当初刘备去世时还特意提醒过注意观察马谡,现在想来果真先见之明。

诸葛亮也深刻反省自己判断错误,轻信了马谡的花言巧语和虚妄军谋。才导致他擅自调动军队,毁掉了北伐大好局面。马谡终究是舌战而非武战的人,空谈误国,自己提拔错误,亦对不起刘备托孤之重托。



三、王平军中淳朴,屡建战功成汉中守护神

如果说马谡是败军之将,那么王平就是蜀汉忠心耿耿的守护神。王平并不善言词,但勤勉务实,深得蜀汉官兵拥戴。他在街亭大败后,仍以苦战果敢著称。诸葛亮也从中发现了王平的真功,继而提拔重用,使他成为镇守西境的铁血大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