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出山时,水镜先生只说了八个字,便揭示了他的最终结局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若论起历史上最为出名的谋士,那必然非诸葛亮莫属,他神机妙算,有鬼神莫测之能,连鲁迅都称他是多智近乎妖,后世的人更是把他的才智进行了极度的渲染,使他成为了历史上聪明人的典范。

不过可惜的是,诸葛亮虽然拥有着鬼神莫测之能,他却并没有完成匡扶正统的理想,他辅佐了刘备、刘禅两代君主,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最后天命还是归于曹魏,他只能在无尽的遗憾和不甘中离开人世。

其实诸葛亮最后的下场早就有人预料到了,这个人就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水镜先生,也正是他将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他的神机妙算不下于诸葛亮,在诸葛亮出山之前,他就用八个字揭示了诸葛亮最后的结局。



八字预言

刘备曾经用一个词语形容自己和诸葛亮的相遇:如鱼得水,当时有不少人,包括他的结义兄弟关羽和张飞都觉得他用词过于肉麻了,诸葛亮不过是个谋士,对他哪里有这么重要的意义呢?

事实是诸葛亮对于刘备来说的确是能力非凡,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手底下的谋士状况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别说是和曹操,孙权那样家大业大的诸侯相比了,就算是刘表刘璋之流身边拿的出手的谋士也比他多的多。

争霸天下没有谋士怎么成?张飞、关羽等武将打仗的确有一手,但论其出谋划策,运筹帷幄,那就涉及到他们知识盲区了。刘备为此愁得头发都花白了,到处打听名士的下落,好不容易才搞来了一个颇有盛名的徐庶。



但是隔壁的曹操实在不讲武德,刘备还没高兴几天呢,他就看上了徐庶的才华,抓了人家的老娘逼他跳槽,徐庶是个孝子,老娘的命都被曹操握在手里,他哪敢在刘备手下继续待?

好在徐庶还算讲义气,他在临走之前给刘备推荐了个“才华胜吾十倍倍”的卧龙诸葛亮,刘备之前没怎么听说过这人的名声,也不怎么相信,观望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遇到了天下有名的识人之才水镜先生司马徽,他这才真正动心。

司马徽是当时的金牌推荐员,凡是经他手推荐的,那都是当世奇才,他还对诸葛亮大加赞扬,说他是管仲乐毅一样的人物,管仲乐毅是谁?那可都是辅佐明君成就霸业的一代贤臣,刘备听了之后能不动心吗?



正当刘备摩拳擦掌准备去请人出山的时候,司马徽却给他泼了盆冷水,这小老头仰天大笑出门去,只给他留下一句:“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刘备还没把诸葛亮请来呢,司马徽就给了他个“虽得其主,不得其时”的八字语言,这话谁听着不晦气?可他之前明明对诸葛亮相当欣赏,还向刘备大力推荐,明显是对这君臣俩都抱以厚望的,那他究竟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虽得其主

司马徽所说的“得其主”是再正确不过的评价了,在当时的各路诸侯中,只有刘备才是最适合诸葛亮的主公。



说到这里,可能有很多人会奇怪,那时的刘备落魄不堪屡战屡败,连个自己的基业都没有,怎么看都是他更需要诸葛亮啊,为什么说他才是诸葛亮最好的主公呢?

一方面,诸葛亮他实在太年轻了,只有低谷期的刘备才会全心全意地信任他。诸葛亮出山的时候还不到三十岁,在那个论资排辈的年代,他这是妥妥的“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就算他的名声再大,能力再出众,势力强盛些的主公也不会越过一群胡子花白的谋士重用他。刘备就不一样了,他那个时候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诸葛亮对他来说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军营的后勤没人,诸葛亮上了;战场上缺谋士,诸葛亮坐着小推车去出谋划策;外交成员不给力,诸葛亮直接远赴东吴舌战群儒……除了刘备之外,再也没有哪个主公会如此重用诸葛亮了。



另一方面,诸葛亮只有投奔刘备才能够获得顶级谋士的地位。要知道古代的官位,那可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人但凡站住了,说不定就要干到进棺材。

诸葛亮出生和出名都太晚了,除了刘备这个穷光蛋之外,其他有争夺霸主之资的诸侯手底下的重要官职早就被人占满了。

其他人不说,光说曹操和孙权吧。当时曹操麾下的谋士有荀彧、荀攸、程昱、贾诩……这些人哪个是好惹的?诸葛亮就算再聪明,也没法越过他们所有人得到曹操的重用啊!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