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尼克松请毛主席题字,毛主席顺手写下12个字,美国人始终不解其意

0
分享至



图|1970年国庆节,毛主席邀请斯诺夫妇登上天安门

1970年10月1日,天安门举行国庆庆典行动。

也就是在这一天,毛主席邀请斯诺夫妇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并与他们一起检阅了游行队伍,第二天在《人民日报》最显著的位置上,发表了一张巨幅照片。

照片上只有毛主席与斯诺夫妇等四个人。

事后毛主席才解释:

“我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先放一个试探气球,触动触动美国的感觉神经。”

尽管如此,对一向喜欢直来直去的美国人,毛主席这个谜题太难了一些,如此重要的消息,尼克松与基辛格愣是没有察觉,时隔多年后,基辛格回忆称:

“他们传过来的信息是那么拐弯抹角,以致我们这些粗心大意的西方人完全不了解其中的真意。”

连着两个月,美国一点反应也没有,于是在12月18日,毛主席在中南海再一次与斯诺进行畅谈,这一次毛主席对斯诺公开表示:

“我们欢迎尼克松上台。”

“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作旅行者也行,当作总统来谈也行。总而言之,都行。他如果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



图|基辛格与周总理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时30分,尼克松乘专机抵达北京机场,周总理亲自在机场迎接。

两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周总理寓意深刻的对尼克松说:

“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

这一次划时代的握手,也让尼克松记忆深刻,事后他在回忆文章里这样描述两人的握手:

“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尽管中美之间的这一次接触,双方都要花很长时间去了解彼此。

事实上也就是在尼克松访华之前,中美之间就已经开始了尝试性的接触,尽管双方有或多或少的分歧,但总归大家都抱定了一个信念,那就是中美之间关系的变化,必须从眼下开始。

虽然中美之间交往,最早可以从晚清时期说起,但那时候双方的交往,可能并不算得上是特别愉快,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大概也还停留在几十年前。

尼克松在访华之前,曾花了不少心思对中国了解。

比如用筷子。

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回忆父亲访华之前,曾找专人指点自己用筷子:

“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尊重,父亲和母亲一直在练习如何使用筷子。”



图|1972年2月21日,周总理在机场迎接尼克松

他们到底用得怎么样呢?

据当时中方的一位服务人员讲:他(尼克松)在不断改善。

朱莉笑着说,“这不过是说父亲筷子用得很糟糕的婉转说法罢了。”

不仅如此,尼克松后来还专门询问法国著名作家、前文化部长马尔罗:“毛泽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马尔罗告诉他:

不要为政治信仰所迷惑,因为,中国人“首先信仰的是中国……中国人的行动是他国内需要的反映……你将会晤的是一个命运奇特的人,他相信他正在演出自己一生中的最后一幕。……总统,你去中国跑一趟是值得的。”

尼克松到北京不足3小时,毛主席就在中南海接见了他。

毛主席一见面,就笑着对尼克松说:

“在你选举时,我是投了一票的。”

毛主席的语言风格一如既往的幽默,他老人家天马行空的想象,总能引起人们的好奇,他总是把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两件事联系到一起,总而言之,毛主席的风趣幽默,总是让人很着迷。

尽管语言风格不同,尼克松还是读懂了毛主席的意思。

“毛泽东是在赏识我新的对华政策。”



图|尼克松与毛主席握手

考虑到毛主席的身体健康,一开始原定计划是,双方只见15分钟,结果两人越聊越畅快,后来竟聊了一个多小时,事后尼克松坦言:

“(这次会晤)是在漫不经心的一种戏谑、玩笑中进行的,轻松的俏皮话使人觉得这是几个经常来往的熟人在聊天,一些十分严肃的原则性的主题在毛泽东诙谐随意的谈吐之中暗示出来。”

有趣的是,尼克松这次到中南海做客,毛主席拿出了自己最喜欢的茉莉花茶接待他,两人谈的高兴时,毛主席为表示对尊贵客人的尊重,特别送了4两“大红袍”的茶叶给尼克松。尼克松完全不解其意,一开始还觉得中国太小气。

周总理后来才给尼克松解释:“主席已经把半壁江山送给你了。”

“这种茶极为珍贵,每年所产不及500克,我们的主席已将他珍爱的一半家当奉送您了。”

尼克松闻言肃然起敬,并由衷地感到荣幸,后来回国以后还对此念念不忘。

出于礼尚往来,尼克松为访华时该送什么礼物伤透了脑筋。双方文化上的差异,让选择礼物变得困难重重。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时,曾带去了一块美国航天员从月球带回来的岩石作为伴手礼,尽管这份礼物在当时来看已经十分珍贵,但美国人却发现,中国人在接到这份礼物的时候,仿佛乾隆皇帝从马戛尔尼手中收下英国制毛织品,几乎视如敝屣。

不过弃之如敝履,应该没那么夸张,至少在我们现在看来,迟早有一天我们自己也能上月球取回岩石。



图|1972年尼克松访华赠送给中国的国礼——瓷塑天鹅

美国国会开动脑筋,希望能想一个比较不错的主意,有人觉得,不如送给中国汽车、飞机等现代化高科技类型的物品,可商量以后,这一方案被否决了,尼克松认为,以中国的发展速度,迟早有一天自己也能生产这些东西。

又有人提出,应该送一个卢赛特(lucite,一种透明或半透明的合成树脂)材质的纪念章,经商量后,这一方案也被否决。

后来有人提出另外一个建议,这个建议被尼克松采纳。

送美国鸟类的陶制模型以及一些送给其他官员的银碗、打火机、袖扣。

另外美国人送的鸟类陶制模型,可并不那么简单。

美国著名生物学家、鸣禽硬瓷烧制大师爱德华·马歇尔·波姆在新泽西州波姆陶瓷艺术中心烧制了两件瓷塑天鹅的作品。

1971年5月,第一件瓷塑天鹅在华盛顿展出,因工艺卓绝而受到广泛赞誉,后来在世界各地巡回展出。

遗憾的是,爱德华·马歇尔·波姆未能等到作品诞生便撒手人寰。于是这两件瓷塑天鹅成为了美国的稀世珍宝。

1972年2月,尼克松将第二件瓷塑天鹅作为国礼带到中国。

有些许的遗憾是,由于飞机旅途颠簸,这件瓷塑天鹅在来中国的途中,第五根羽毛不慎折断。



图|尼克松赠送给毛主席的签名酒杯以及名片

尼克松后来对毛主席表示了歉意,尽管如此,毛主席还是一如既往地用他幽默的话安慰尼克松:

“虽然天鹅的羽毛断裂了,但是中美的关系不是也被你给接上了吗?”

为了表示郑重,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安排了双方互赠礼物仪式,这在外交礼仪中尚属首次。

除了珍贵的瓷塑天鹅,尼克松还带来了一对儿麝香牛,两棵产自美国加州的杉树和水晶玻璃花瓶。

1972年2月25日,尼克松在人民大会堂用美国带来的专用餐具,举行告别答谢晚宴时,毛主席因为身体缘故未能出席,尼克松深表遗憾,于是将所使用的高脚玻璃杯签上自己的名字以后,送给了毛主席。

高脚玻璃酒杯质地为无色透明玻璃,杯外壁有美国国徽图案,杯底有“LENOX U•S•A”字样。

据唐闻生回忆,毛主席接过这个高脚杯后,仔细端详,爱不释手。

尽管这些礼物中,有尼克松以私人名义赠送给毛主席的,但毛主席大多都上交了国库,唯独只有尼克松赠送的名片与宴会高脚酒杯留了下来。

名片也是特殊制造的,上面还有用手写体雕刻的“纪念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九七二年二月”,很明显,这也是一件特制的礼品,毛主席将这张名片放在手心把玩了很久。

当然,本着礼尚往来,中国人自然也不会吝啬。

出席晚宴时,周总理注意到,尼克松的夫人帕特盯着宴会桌上一盒熊猫牌香烟出神。

实际上尼克松夫人对大熊猫始终情有独钟,甚至来华后第二天就到动物园参观,毫不掩饰的熊猫的喜爱,周总理一开始没有明确的表态,一直到临行前的答谢晚宴上,周总理才“松了口”。



图|赠送给美国的大熊猫——玲玲与兴兴

周总理指着桌上的熊猫牌香烟对尼克松夫人说:“我们要送你们两件礼物。”

尼克松夫人还以为周总理是要送她香烟,于是连连推辞:“香烟?我不会抽……”

周总理笑了笑:

“不是烟,我是说大熊猫,我们要送你们两只真正的大熊猫。”

尼克松夫人似乎是不可置信,拿起桌上的烟盒,指着上面的熊猫图案又问了一遍,得到明确答复后高兴地对丈夫说:

“喂,理查德,周恩来总理说送给我们两只大熊猫!真的大熊猫!”

1972年也成为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熊猫年”。

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儿是,在告别晚宴上,每个人的面前都有三只杯子。

一个杯子用来盛水,一个杯子用来盛果汁,最后一个杯子用来装酒。

在人民大会堂的国宴上,茅台作为中国特殊的饮品,自然也登上了餐桌。



图|周总理与尼克松

美国人对中国的茅台酒,从来也都不陌生,也知道这种酒,后劲儿极大,很容易喝醉,美国记者称茅台为“白色闪电”,而丹·拉瑟(Dan Rather)称呼茅台是“液态剃刀”。

酒桌上周总理举着茅台对尼克松说:

“酒精浓度超过50%的茅台,自1915年旧金山世界博览会之后,在世界上已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不仅如此,周总理还现场展示了茅台酒的独到之处,在杯子上点燃了火。

“尼克松先生,你看,酒真的可以点着火。”

尼克松也笑了笑,他告诉周恩来:“我知道红军战士路过贵州茅台镇时,曾喝光了镇上的茅台酒。”

周总理很拘谨地回答道:“长征时期,红军战士用茅台酒来清理伤口。”

尼克松这时端起酒杯对周总理说:“那我就用这万灵丹,敬大家一杯酒。”

在场的美国人一见总统端起酒杯,一个个都紧张起来,他们担心总统一不小心喝醉以后,在宴会上大出洋相。



图|尼克松

事实上就在尼克松访华之前,基辛格的高级顾问黑格1月份来北京磋商总统行程时,就领教过茅台的威力,或许是担心尼克松不胜酒力,黑格后来发电报回国提醒:

“无论任何情况,都不该让总统在晚宴敬酒时,真的把酒杯里的酒一饮而尽。”

尼克松访华前,白宫就曾告诉他:

“在晚宴上,酒和茅台是敬酒时用的。除非向你的中国朋友敬酒,否则不要拿起酒杯。”

大约尼克松也是兴之所致,一下就忘了,当时在座的其他美国客人,可从不敢忘记这个提醒,滴酒不沾的霍德曼就几次对热情的中国人解释自己不喝酒。

有意思的是,据说尼克松回到美国后,效仿周总理点茅台酒,差点引发大火。

尽管如此,在这样一个欢庆的场合下,宾主双方其乐融融,共同谱写了中美外交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事实上就在尼克松见毛主席的当天,就提出过请求,尼克松希望毛主席能给他题字。

尼克松之所以提出这个要求,是源于幕僚出主意,似乎在美国人看来,索求题字是符合中国人传统习惯。

不过,有些出乎预料的是,毛主席没有给尼克松写耳熟能详的词句,而是一连写了三个成语。

老头坐凳

嫦娥奔月

走马观花

尼克松后来带回国后,许多自诩“中国通”的美国人,愣是不明白毛主席写的这些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只是囫囵吞枣地认为,反正毛主席题字价值连城,能要到就已经很不错了。



图|毛主席赠送给尼克松的题字

也因为不太理解毛主席的真实意思,尼克松后来在公开场合绝口不提此事。

有趣的是,这些字后来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并引申出了许多的含义。

事实上,还是毛主席后来自己给了一个说法。

一次到武汉视察时,毛主席谈起此事,笑着对身边的人说:

“尼克松没有看明白我的意思。”

实际上毛主席题的字,可能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老头坐凳”,比喻美国总统像个老头,坐在凳子上想事情;

“嫦娥奔月”,这是用中国的古代神话提及的美国宇宙飞船登上月球;

“走马观花”,当然是指美国总统这次来中国,一周时间只能走马观花!

美国人满以为,毛主席给他们的题字,必然背后有深层次的含义,尽管以他们的美式思维,很难去理解中国人的意思。可实际上毛主席可能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以最简单的方式去表达,何必让美国朋友去费尽心思的猜测呢?



图|尼克松访华期间登上长城参观

毛主席这种独特风格,也是他个人魅力的所在,那种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风格,常人是很难把握的。

正如常言说的,最简单的也就是最复杂的,把复杂的事情搞简单,那是大智慧,真智慧。而真智慧,是要真功夫的,绝不是靠忽悠可以蒙混过关的。

总而言之,1972年尼克松访华,也是中美之间时隔将近30年以后的第一次对话,尽管彼此文化上有很大的差异,可双方相处得却非常融洽。

尼克松对毛主席充满了尊重,尤其是在第一天的交流中,事后尼克松十分钦佩的说:

“这样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竟能以坚强的毅力,与我进行了长达100分钟的思维清晰而又睿智的谈话。”

1976年2月21日,尼克松夫妇再次访华,尽管这时他已经不是美国总统,但中国依旧用总统的规格,接待了这位美国来客。

尽管这时毛主席年龄已经很大,但与尼克松交流时,脸上仍然散发着兴奋的红晕,他十分享受这种与人风趣幽默的交谈,尤其是对面坐的的人,曾经是一位美国总统。

两人这次见面,聊了一小时四十分钟。

临别时,毛主席笑吟吟的端起桌上的茶杯,示意尼克松也举起茶杯。



图|1972年尼克松冒雪参观故宫

尼克松一开始还不理解毛主席是什么意思,呆了半晌才意识到,毛主席是要与他“碰杯”。

“我们是几十年的隔海老冤家啦!不是冤家不聚头,不打不成交嘛!我们应该为冤家干一杯!我不会喝酒……”

毛主席耸了耸肩,似是有些无可奈何:

“不过不要紧,中国有句老话‘君子之交淡如水’,没有酒有水,以水代酒——干杯!”

毛主席以他特有的睿智,为中美关系的转变,书写了一段传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谈史说未来
谈史说未来
爱美是人的天性
968文章数 5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