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中,耿精忠最先投降后又参与平叛,为何仍被康熙凌迟处死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世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杀掉云南巡抚朱国治,并发布“讨伐满清檄文”,正式起兵反清,“三藩之乱”就此爆发。四个月之后的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也发动了叛乱,率先响应吴三桂。

然而,仅仅过了两年多的时间,耿精忠便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选择向康熙皇帝投降,成为了“三藩之乱”中第一位投降的藩王。

而耿精忠之所以会“快速”失败投降,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其自身内部的问题。



耿精忠,靠着祖、父两代人建立的功勋,得以袭承了靖南王爵位。

说到耿精忠,就不得不提起他的祖父耿仲明,以及父亲耿继茂。

耿仲明曾是明朝皮岛总兵毛文龙的部将,深得毛文龙的信任和器重。然而,伴随着后金天聪二年(1628年),袁崇焕“计斩毛文龙”,皮岛守军群龙无首,内部争斗不止,耿仲明只得与孔有德一起,投奔了时任登莱巡抚的孙元化,并在其帐下任中军参将。

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耿仲明与孔有德等人一起,发动了“吴桥兵变”,横扫整个山东半岛,后遭到朝廷镇压,便选择走海路逃往辽东,并于后金天聪七年(1633年)正式归顺了后金政权,他们所统领的军队也被赐名“天佑兵”。

到了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元称帝,耿仲明也被封为了“怀顺王”,他与“恭顺王”孔有德、“智顺王”尚可喜,并称为“三顺王”。到了顺治皇帝时期,耿仲明被改封为“靖南王”,而他也没有“辜负”自己的这个称号和爵位,在随清军入关、一统天下的过程中是屡立战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顺治六年(1649年),刑部官员弹劾耿仲明的部下、梅勒章京陈绍宗等放纵自己的部下私自藏匿逃人,这件事情给耿仲明带来了极大恐慌。

要知道,自努尔哈赤时期开始,就对“逃人”问题有着非常严苛的限制以及极为严厉的处罚政策,多尔衮专政时期有专门颁布了“逃人法”以进行进一步的管制与约束。而如今,耿仲明所部共有三百余名部众私自藏匿逃人,可以说是严重违反了“逃人法”,因此朝堂上对于耿仲明本人的批判之声也已然是不绝于耳。

只不过,当时掌握实权的多尔衮还是念及耿仲明的功勋,准备放其一马,可谁料,在多尔衮的指令到来之前,耿仲明便已经畏罪自尽了。



耿仲明去世后,他的儿子耿继茂袭承了靖南王的爵位。

同父亲耿仲明一样,耿继茂也在清朝一统天下的过程中不断建立战功,并就此获得了开藩设府的资格。耿家先是镇守四川,之后又奉旨镇守福建。至此,清朝初年“三藩”的格局正式形成。



康熙十年(1671年),耿继茂去世,其长子耿精忠正式袭承了靖南王爵位。

不同于军旅出身的祖父耿仲明以及父亲耿继茂,耿精忠在此之前一直呆在京城之中,并且迎娶了迎娶肃亲王豪格的女儿,被封为和硕额驸,可谓是享尽了荣华富贵。

正是因为如此,也造就了他略显狂妄,做事有欠考虑的性格,同时他在军中的威望以及统兵打仗的能力也是远不及自己的祖父和父亲,而这也为耿仲明最终的失败埋下了深深伏笔。



耿精忠的快速投降,其实也是一种必然。

康熙十二年(1683年)年底,吴三桂起兵反清,紧跟着耿精忠便在康熙十三年(1684年)三月便率先影响了吴三桂,跟着发动了叛乱。

耿精忠此举可以说是将他盲从跟风、钻营投机的性格暴露无遗。

其实自从尚可喜“自请撤藩”开始,耿精忠就开始保持与吴三桂步调的高度一致,目的便是希望从吴三桂与朝廷的博弈中获取利益,只不过谁也没有想到,康熙皇帝会真的裁撤“三藩”,这才有了吴三桂的起兵造反。

在“三藩之乱”的初期,吴三桂可以说占尽了优势,迅速将战线推到了长江边上,进展极为迅速,而康熙皇帝这面显然是有些措手不及,而这无疑也让耿精忠看到了机会,因而他不顾康熙皇帝给予其的警告与劝阻,甚至放弃了康熙对他的赏赐,执意起兵响应吴三桂。

然而,耿精忠不会想到,在清军面前,他竟是如此的不堪一击,两年之后便只得选择投降。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归根结底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耿精忠的起兵造反,是非常不得人心的事情。

同吴三桂杀掉云南巡抚朱国治一样,耿精忠在起兵之时,也将时任福建总督范承谟及其府上五十余口人全部杀掉。范承谟是“清朝第一汉臣”范文程的儿子,主政福建、浙江期间大力发展生产、改善民生,深得百姓的爱戴。毫无疑问,耿精忠此举无疑招致了各方人士的强烈不满。

耿精忠在福建官场实施“白色恐怖”政策,朝廷在福建任职的官员,只要不肯屈服归顺,便会遭到处决,包括李光地在内的众多官员,都曾遭到过耿精忠的拘押和胁迫。

不仅如此,由于耿精忠缺乏带兵经验,治军不严,再加上军需、粮饷常常接济不上,致使耿精忠的军队经常性地劫掠百姓,弄得是民怨沸腾。

而这也就使得不管是底层民众,还是士大夫地主精英阶层,皆不愿意支持耿精忠。



其次,“盟友”间矛盾不断,严重削弱了耿精忠的实力。

在耿精忠起兵造反之时,他就邀请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与他一同“举事”,水陆并进向清军发动进攻。然而,耿精忠与郑经之间的矛盾很快便爆发了。

耿精忠先是没有答应郑经在金夏地区以及漳州、泉州等地建立据点的要求,随后更是直接拒绝了郑经索要粮饷的请求。于是,郑经先是截断了耿精忠的海上贸易通道,随后更是直接发兵征讨耿精忠,并在其后方占据了大片地区。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