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世界博物馆日,高蒙河:中国考古103年不能不知之大事

0
分享至


沪上各大博物馆活动纷呈,崧泽遗址博物馆迎来开馆十周年,将举办"上海之源话崧泽"活动

【导读】明天(2024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承担着"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的重要社会责任,国际博物馆日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于1977年发起并创立,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馆都将举办各种宣传纪念活动,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从而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传播与教育的社会功能。文汇讲堂2024年169期"上海文明探源:贯古通今向未来上海6000年"系列活动聚焦于诸多上海本土历史遗迹,大量史前史研究与分析内容在博物馆中得到呈现。

为在学习中庆贺世界博物馆日的到来,讲堂获授权刊发第二期点评嘉宾、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高蒙河先生所梳理的《百年考古瞬间(1921-2021)》(也是2023年5月出版的《考古真好》一书插页);受讲堂邀请,高蒙河教授特梳理近三年考古大事,特刊发于本文文首。

【近三年考古大事(2022-2024)】


安徽淮南武王墩墓为历史增添更多细节和真实

2022年

2022年7月22日,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提出22字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即"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为做好新形势下的文物考古工作指明了方向。

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发现古城水、陆城门和成组码头遗迹,出土了大量遗物,实证了温州港是我国宋元以来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填补了国内外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类遗产的空白。

2023年

河南郑州发现国内最早具有"兆域"性质的商代中期贵族墓地,对探讨中国陵寝制度发展意义重大。

我国在南海约1500米深处发现两处明代沉船,开创了我国深海考古新篇章,实证了我国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

2024年

安徽淮南武王墩墓文物抢救性发掘,揭示出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战国晚期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为研究楚国高等级陵墓制度以及楚国东迁后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系统性的考古资料。

【中国考古百年瞬间(1921-2021)】


中国现代考古史上的重要先驱:安特生、李济、裴文中

1921:

安特生与袁复礼发掘河南仰韶村遗址,此为中国考古学诞生的标志。"仰韶文化"由张忠培命名,它代表距今6000~5000年中国史前文化发展阶段。

1926:

李济主持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主持科学考古发掘,李济后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吴金鼎在山东龙山镇发掘城子崖遗址,"龙山文化"由严文明命名,它代表距今5000~4000年中国史前文化发展阶段。

1928:

董作宾调查发掘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之后李济、梁思永等先后主持发掘,拉开商代考古序幕。后殷墟博物苑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相继建成,殷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1929:

裴文中在北京周口店遗址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后又发现山顶洞人遗址。后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周口店遗址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1931:

梁思永在河南安阳后冈遗址发现殷墟、龙山文化、仰韶文化上下叠压的"三叠层",科学推进了地层学方法,实证了中国早期历史年谱。

1934:

苏秉琦主持发掘陕西宝鸡斗鸡台遗址,拉开周代考古序幕,并通过对陶鬲的分类研究,科学推进了类型学方法。


上海第一次考古调查在1935年,留下了卫聚贤所写第一本报告

1935:

张凤、卫聚贤在上海金山戚家墩村考古调查,拉开上海考古序幕。

1936:

贾兰坡在北京周口店遗址一个月内连续发现三具北京猿人头盖骨。施昕更在浙江余杭调查发掘良渚遗址,开启良渚遗址考古之路,"良渚文化"据此命名。后良渚博物院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良渚遗址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1945:

夏鼐发掘甘肃宁定阳洼湾齐家文化墓地,通过墓葬填土中发现的彩陶片的层位关系,确认仰韶文化早于齐家文化,建立黄河流域史前年代序列。

1950:

周恩来总理任命郑振铎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梁思永、夏鼐为副所长。苏秉琦发表《如何使考古工作成为人民的事业》一文,开启中国公众考古之路。

1952:

北京大学创办考古专业,苏秉琦担任考古专业教研室主任。

1954:

石兴邦主持西安半坡遗址发掘,全面揭露仰韶文化聚落。后西安半坡博物馆建成,为中国最早的考古遗址博物馆。

1956:

开展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工作,为后来全国各地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奠定了基础。夏鼐主持北京明代定陵发掘,这是我国第一次主动发掘帝王陵。后定陵博物馆建成,明十三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1958: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我国第一部彩色考古纪录片《地下宫殿》,这是我国第一部考古题材影片。张忠培主持发掘陕西华县元君庙墓地,全面揭露仰韶文化墓地,成为史前墓地研究典范。

1959:

浙江发掘嘉兴马家浜遗址,后命名为"马家浜文化"。徐旭生调查河南西部"夏墟",开始夏代考古历程,在偃师发现早于商代的二里头遗址。后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崧泽遗址博物馆内展示的崧泽文化时期所用陶器

1960:

上海发掘青浦崧泽遗址,发现晚于马家浜文化的遗存,后命名为"崧泽文化"。这是上海市第一个被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把上海历史推进到史前时代。

1961:

国务院发布《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国家级、省市级、区县级三级保护管理体制,并公布180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5:

云南元谋县出土古人类牙齿化石,距今170万年。该古人类被命名为"元谋猿人"。

1968:

河北发掘满城汉墓,出土金缕玉衣。

1969:

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铜奔马等文物。铜奔马后成为中国旅游标志。

1971:

苏秉琦提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将全国分为六大区系,形成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总体框架理论,影响深远。

1972:

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保存完好的汉代女尸及丝织品、帛书画等珍贵文物。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发现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遗存,首次确认传统定为周代或汉代的玉琮等玉器,原来属于良渚文化。

1973:
浙江发掘余姚河姆渡史前遗址。这一发现改变了只有黄河才是中华远古文化摇篮的传统观点。后命名为"河姆渡文化"。湖北大冶铜绿山发现商周时期古铜矿遗址。陕西雍城发现春秋时期存储冰块的"凌阴"建筑遗址。

1974:

陕西临潼发现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后建成秦始皇陵兵马俑遗址博物馆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秦始皇陵兵马俑遗址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1983年,青浦福泉山遗址发现良渚文化时期大型土台,苏秉琦称其为"土筑金字塔"

1976:

河南安阳殷墟王陵区第一次发现未被盗掘过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妇好墓。

1977:

陕西凤翔雍城遗址发掘春秋时期的秦景公一号大墓。

1978: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掘,后出土陶器上有朱书"文字"。湖北发掘随州擂鼓墩战国曾候乙墓,出土大型青铜编钟。河南临汝县阎村出土鹳鱼石斧图陶缸,缸上绘画被认为是中国最早花鸟画。

1979:

中国考古学会在陕西西安成立,夏鼐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1981:

开展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工作。

1982:

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后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文物工作方针写进大法,成为全国文物工作的指导方针。在此基础上,2022年又提出了"二十二字"文物工作新方针:"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辽宁发掘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

1983:

辽宁发掘牛河梁遗址,出土陶塑"女神像"等祭祀遗存。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现距今约8000年的玉玦。后以该遗址命名"兴隆洼文化"。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发现良渚文化时期堆筑的大型土台,被认为是"土筑金字塔",开启良渚文化大型贵族墓地考古序幕。

1984:

重庆市巫山县龙骨坡出土古人类牙齿化石,距今约200万年,是迄今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该古人类后被命名为"巫山人"。

1985:

吉林农安左家山遗址出土距今约7000年的龙形石玦。


1986年,长江上游发现了大型青铜人像,下游发现了良渚"玉琮王"

1986: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发现两座商代古蜀国祭祀坑,出土金杖、金面罩、大型青铜人像、青铜尊、玉璋、象牙等文物,后命名为"三星堆文化",并建成三星堆博物馆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浙江余杭发掘反山良渚文化贵族墓地,出土刻有神人兽面纹饰的6.5千克大玉琮,被称为"琮王"。与它同出土的还有玉璧、玉钺等玉礼器,象征着墓主人具有神权、王权和军权,可能是良渚王国国王级人物。

1987:

北京故宫、周口店遗址、长城、秦兵马俑、敦煌莫高窟成为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


1988:

北京清代圆明园遗址公园建成,开启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先声。

1989:

广东开始整体打捞阳江海域"南海1号"宋代沉船,后建成博物馆。

1990:

河南发掘三门峡市上村岭西周虢国墓地,后建成虢国博物馆。甘肃发掘河西走廊西部西汉悬泉置遗址,出土写有墨书文字的西汉麻纤维纸等。

1992:

浙江发掘良渚遗址群中规模最大的莫角山大型宫殿遗址,其功能相当于后代的"紫禁城",面积约30万平方米,接近半个故宫大小,应当是良渚古城的核心所在。


17日,走近马桥抽象摄影展举办,为传播距今3800-3200年的马桥文化增添现代艺术维度

1993:

近20家科研单位和大学联合开展三峡工程淹没区考古调查与发掘,开启三峡文物抢救发掘工作。上海闵行大规模发掘夏商时期马桥遗址,后将相关文化命名为"马桥文化",并建有马桥文化展示馆。

1997:

中国历史博物馆成立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中心,进行航空摄影考古勘察。

1999:

上海大规模发掘松江广富林遗址,发现诸多来自黄河下游的文化因素,后命名为"广富林文化",并建有广富林考古遗址展示馆。白寿彝总主编,苏秉琦主编,张忠培、严文明等撰写的《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出版,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用考古学成果撰写的中国史前史。

2000:

青海发掘民和喇家史前自然灾害遗址。

2001:

四川成都发掘金沙遗址。其文化面貌与三星堆文化相同,是继三星堆后古蜀国都邑。

2003:

陕西眉县杨家村发现西周青铜器窖藏,5名发现窖藏的村民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杰出文化人物"。

2006:

浙江余杭发现良渚古城遗址,2019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7: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始。经过5年工作,全国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6722处。


2008年,福泉山遗址发现中国迄今保存最完整的象牙权杖

2008:

河南发掘安阳曹操高陵,后建成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上海发掘青浦福泉山遗址,发现象牙权杖等重要文物。

2010:

内蒙古发掘通辽哈民忙哈史前灾难遗址。国家文物局颁布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目前,我国共有三批36处遗址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其中有11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0处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调整学科体系,将原来一级学科历史学之下的二级学科考古学和世界史提升为一级学科。江西发掘西汉废帝海昏侯刘贺墓,后建成海昏侯遗址博物馆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陕西调查发掘神木石峁遗址,发现距今约4000年、面积约400万平方米的石砌城址。

2012: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上都遗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开始,历经5年普查全国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实现全国文物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动态管理。

2013:

隋炀帝杨广与萧后的墓葬在江苏扬州被发现,后建成隋炀帝墓遗址博物馆。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发现大量器物上有刻画符号,可能是原始文字。陕西咸阳发掘遭到唐代官方毁坏的上官婉儿墓。首届"世界考古·上海论坛"将浙江良渚古城遗址和陕西神木石峁古城遗址列为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

2014:

我国第一艘考古船"中国考古01号"首航。

2015:

黄海海战沉没战舰水下考古取得重大进展,发现并确定北洋海军致远舰遗骸。

2016: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17:

四川对江口沉银遗址进行了首次考古发掘,共出水各类文物三万余件,实证了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获得世界承认

2018:

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人骨化石葬迹,被认作目前中国发现年代最早、可确认葬式的墓葬。河北张家口太子城遗址经考古发掘确定为金代行宫遗址,后建成考古遗址公园。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发表论文,介绍陕西蓝田上陈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其年代约为距今210万~130万年。

2019:

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世界公认,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与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石峁遗址的核心区皇城台发现结构复杂的门址、规模巨大的台基、气势磅礴的石砌护墙、设计精巧的城防设施,以及石雕、陶鹰、卜骨、口簧、玉器等高等级遗物。

2020:

河南发掘夏代早期的粮仓城—时庄遗址,为研究我国古代早期国家的粮食储备、统一管理和可能存在的贡赋制度等提供了绝佳的实物资料。


《考古真好》2023年5月出版,作者高蒙河

2021:

四川稻城皮洛遗址出土阿舍利手斧、薄刃斧等,彻底解决了中国乃至东亚有没有真正阿舍利技术体系的争议,有力批驳了"东方早期人类文化落后于西方"的学术偏见。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又发现六个祭祀坑,进一步实证了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共同构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作者:高蒙河

文:高蒙河 图:杨颖制作自网络 编辑:李念 责任编辑:李念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文汇报
文汇报
华语世界高品质人文阅读平台
219811文章数 30859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