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故事会431》义狐碑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清朝嘉庆年间,在崂山西麓有一个板桥镇,镇子上有一家名为“仁和堂”的药铺。药铺的掌柜姓杨,杨家世代悬壶济世,医术高明,因而家业非常兴旺。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在嘉庆十二年的隆冬,以“九头雕”为首的一帮土匪,趁夜潜入“仁和堂”,将杨家上下十五口残忍杀害,然后将所有的金银细软和名贵药材洗劫一空。临走时,“九头雕”吩咐手下放了一把火,将“仁和堂”烧为灰烬。

“仁和堂”的少掌柜杨绍鹏因外出访友,幸免于难。他回来之后,见到的竟是家破人亡,自然痛不欲生。

土匪“九头雕”在崂山一带作恶多端,官府为了将凶匪缉拿归案,曾数次派兵进山剿匪。怎奈山高林密,每次都让狡猾的“九头雕”给溜了。

这桩轰动山东地界的血案,便成了一桩悬案。

杨绍鹏乐善好施,在板桥镇上的名声甚好。人们同情他的遭遇,便由地保出面筹得一些银两,将其中一间烧塌的厢房修葺一番,才使他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杨绍鹏虽说年纪轻轻,但他自幼熟读医书,又深得真传,推拿接骨之术,并不在父亲之下。这一晃过了将近两年。

山里的野果熟透了,正是采草药的好时节。

这一天,杨绍鹏翻过燕岭的时候,已采集了多半篓草药。他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继续朝深山走去。在经过一道人迹罕至的岩隙时,他忽然听到一阵阵凄厉的嗥叫。循声望去,只见一条手腕粗细的蟒蛇,正在翻滚着绞杀一只白色的狐狸。那只白色的狐狸绝望地挣扎着,并朝杨绍鹏投去哀求的目光。

一股怜悯之情油然而生,杨绍鹏犹豫片刻,转身折了一根枯枝,然后冲上前去,狠狠击打蟒蛇的头部。蟒蛇疼痛难忍,放开白狐朝旁边一个石洞逃去。那只白狐已经奄奄一息,杨绍鹏俯身细看,它刚才挣扎时,全身的骨节大都错位了。它的右前足上还有一道腐烂的伤口,血水汩汩地往外涌着。

杨绍鹏估摸白狐先前遭锐器所伤,因此行动不便,才被蟒蛇捕到。

杨绍鹏从药篓里挑选出几种草药,用石头捣烂,敷在了白狐的伤口上。他又从衣襟上扯下一缕布条,将白狐的伤口裹住。然后,他又从头到尾,为受伤的白狐简单推拿了一番,错开的骨节大都复位。

杨绍鹏担心那条蟒蛇再回来纠缠,就把采集的草药倒掉,将那只白狐放到药篓里,背下山来。

左邻右舍知道杨绍鹏救下一只白狐之后,纷纷前来看光景。南市的丁屠夫还带来一些剩骨碎肉。

杨绍鹏将用祖传秘方熬制的药膏敷在白狐的伤口上,每三日换一副。闲暇之时,就为它做推拿。经过杨绍鹏的悉心照料,不到一个月,白狐身上的伤就痊愈了。

这一天,杨绍鹏趁上山采药之机,决定将白狐放归山里。然而,待杨绍鹏转过身下山时,那只白狐一直跟随在他的身后,不肯离去。杨绍鹏便停下脚步,故意板起脸说:“俺家遭不幸,哪有能力养你?!你身上的伤已经好了,还是自谋生路去吧!”

白狐好像听懂了杨绍鹏所说的话,绕着他转了三圈,而后,径直钻入山林里去了。

半个月后的一个傍晚,外面正飘着细碎的雪花。杨绍鹏行医回来不多会儿,门外传来敲门声。

杨绍鹏赶紧起身去开门,竟是那只白狐在用身子撞门。他的嘴里“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用嘴扯了几下他的裤脚,而后绕着院子跑了一圈,便朝外奔去。

杨绍鹏感到很奇怪,便掩上门,跟在白狐的后面。

他跟着那只白狐出了镇子,又往西走了两三里路。山风很大,裹着细碎的雪片,刺得他睁不开眼睛。

跑到一个石坡下,那只白狐停了下来,并不停地绕着圈子。紧跟在后面的杨绍鹏,隐约看到石坡下面好像躺着一个人。于是,杨绍鹏加快了脚步,待跑到近前,他才看清楚,原来是一个姑娘躺在那儿,她一动不动,身上已覆盖了一层薄薄的雪片。

杨绍鹏赶紧俯身试了一下她的鼻息,尚有气息。此时,他顾不得多想,脱下身上的棉袍将那昏死的姑娘裹住,然后背起她,匆匆赶回镇里。待回到家里时,杨绍鹏已经累得大汗淋漓。

杨绍鹏将她平放在火炕上,盖上厚厚的被褥。将炉火调旺之后,又找来姜片在她的太阳穴上轻轻地揉搓了一阵。

一个时辰后,姑娘渐渐苏醒过来,由于受了惊吓,她的神情仍有些恍惚。当她看清楚面前站着一个陌生的男子时,万分惊恐地喊道:“你是谁?!”

第一次跟一个姑娘独处一室,杨绍鹏十分拘谨,他面红耳赤地将刚才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她。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