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黑龙江省原副省长,59岁被迫害致死,毛主席:大智大勇,人民英雄

0
分享至

前言

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无数英勇无畏的革命者。他们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史诗。于天放,便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从抗日游击队的创建,到智勇双全的越狱行动;从宣传家的激昂号召,到教育家的辛勤耕耘。他不仅是革命战士,还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和宣传家,更是新中国建设的积极参与者。

但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英雄,在十年运动中曾遭受不白之冤,最终在含冤中离世。幸运的是,历史总会还人以公道。如今,于天放的名字已经被平反昭雪,他的事迹和精神也被永远镌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人民英雄传奇而伟大的一生。

东北抗联英雄,共产党的忠诚战士

于天放,原名于九公,1908年4月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白奎堡三道村的一个勤劳致富的农家中。他的祖辈早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就响应东荒开禁的号召,从山东迁徙至东北这片沃土。当时的东北,尚是一片属于剑与风的战场,但于家祖辈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希望的田野。经过数十年的辛勤耕耘与不懈努力,于家终于在东北站稳了脚跟,成为当地颇有声望的家族。


于天放自幼聪慧好学,于1924年,考入了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第一工科职业学校。在学校里,他勤奋刻苦,成绩优异,很快就成为了同学们中的佼佼者。但更令人钦佩的是,他并没有满足于学术上的成就,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他深知国家正处于危亡之际,民族苦难深重,因此积极投身于各类爱国运动中,不断锤炼自己的革命意志。

1928年,于天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平清华大学经济系,这在黑龙江籍考生中是前所未有的荣誉。在清华的校园里,他继续展现着自己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他不仅在学业上保持领先,还积极组织同学们参与到抗日救亡的活动中,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于天放对革命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他意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于是,在1931年,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从此,他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革命战士,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这场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蓄谋已久的侵略行动的开端。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对沈阳的突然袭击,随后迅速占领了东北三省。这一事件,不仅是对中国主权的粗暴践踏,更是对东北人民的深重灾难。面对日军的侵略,东北人民并没有屈服,而是纷纷拿起武器,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于天放回到了他的故乡。他深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有责任也有义务带领家乡人民抵抗日军的侵略。于是,他先后担任了中共满洲省委特派员、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江北独立师特派员等职务,积极参与领导了巴彦抗日游击队的创建工作。

在巴彦游击队中,于天放身先士卒,率领抗联部队在松嫩平原上与日军展开了殊死的搏斗。他深知,只有通过战斗,才能保卫家乡、保卫民族尊严。在于天放的带领下,巴彦游击队成为了一支令日军闻风丧胆的抗日武装力量。他们灵活机动地打击日军,不仅有效地牵制了日军的行动,还为东北抗联其他部队创造了有利的战机。


但是,抗日斗争是艰苦而残酷的。于天放和他的战友们经常面临着食物短缺、“弹药”匮乏等困难。但即便如此,他们也从未放弃过斗争。他们用智慧和勇气,一次次地击退了日军的进攻。在于天放的带领下,巴彦游击队成为了东北抗联的一面旗帜,激励着更多的人民加入到抗日的行列中来。

不幸入狱,但成功脱险

就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的1944年12月19日,由于汉奸的出卖,于天放不幸被捕。敌人抓到于天放后如获至宝,大肆宣扬他的被捕是北满抗联被肃清的象征。他们试图通过金钱、美女和高官厚禄来诱降这位坚强的革命者,但于天放始终坚守初心,不为所动。


影视图

敌人见诱降不成,便对于天放施以残酷的刑罚。鞭背、灌凉水、电刑……种种酷刑接踵而至,但于天放以他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面对酷刑毫无惧色。他始终没有泄露党和抗联的任何秘密。

在经历了长达8个月的折磨之后,1945年1月,日军将于天放转入戒备森严的黑龙江北安监狱。这座监狱距离火车站只有不到两公里的路程,但为了防止他逃跑,日军在转移过程中故意绕路,让于天放无法判断实际关押地点。然而,智勇双全的于天放并没有放弃逃跑的念头。他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机智的判断力,在狱中暗中筹划着越狱行动。

最终,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于天放和另一名抗联战士赵忠良凭借大智大勇成功越狱。他们打死了看守他们的日本特务石丸兼政,在群众的掩护下成功脱险。这段传奇般的越狱经历不仅展现了于天放的智慧和勇气,也彰显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坚定信念。


于天放并非只会舞刀弄枪的武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使他在宣传工作中也大展拳脚。他与李兆麟等抗联领导人共同创作了东北抗联军歌《露营之歌》。这首歌曲旋律激昂,歌词铿锵有力,极大地鼓舞了抗联将士的士气。其中,“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这句歌词,更是出自于天放之手。这句歌词不仅描绘了抗联战士在极端恶劣环境下的艰苦生活,更体现了他们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温暖着战士们的心胸,也照亮了革命的道路。

于天放的才华横溢并不仅限于歌词创作。他还是一位多产的诗人,一生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诗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充满了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对民族解放的渴望。这些诗作在当时广为传颂,激励着无数热血青年投身于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中。


作为一名宣传家,于天放深知宣传工作在革命中的重要性。他运用自己的文学才华和演讲技巧,四处奔走呼号,动员广大群众参加抗日队伍。他的演讲慷慨激昂、感人肺腑,常常使听众热血沸腾、跃跃欲试。在他的号召下,大批有志青年加入了抗联队伍,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解放战争时期,于天放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历任东北民主联军黑龙江军区副司令员、黑龙江省参议会议长、黑龙江省法院院长等重要职务。他不仅在战场上英勇善战,更在后方治理中展现出高超的行政能力,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忠诚战士永垂不朽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于天放继续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先后担任黑龙江军事部长、黑龙江军区党委副书记、副政委、黑龙江省副省长等职务,致力于国防建设和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然而,他的贡献并不仅限于军事领域。


1954年,黑龙江省与松江省合并,于天放从部队转到地方工作,出任黑龙江省政府副主席兼哈尔滨师范学院院长。这一转变对于他而言,是从军事将领到教育家的华丽转身。他深知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急需的人民教师事业上。在他的领导下,哈尔滨师范学院迅速发展成为培养优秀教师的摇篮,为黑龙江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输送了大批人才。

同年国庆节,于天放作为黑龙江省的代表来到北京参加庆典。当他登上天安门城楼时,毛主席亲自与他握手,并用诙谐幽默的湖南话称赞道:“天放,抓不到;今天,见到了。大智大勇,人民英雄!”这是对他多年来为革命和国家建设所作贡献的高度评价。


十年运动初期,由于种种原因,于天放被错误地打成了“反革命分子”,遭受了残酷的迫害。他不仅失去了自由,还承受着身心的双重折磨。但即便在如此艰难的境遇中,他依然保持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革命事业充满了信心。他坚信,历史的真相终有一天会被揭开,自己的名誉也会得到恢复。

可惜的是,于天放没有等到那一天。1967年5月3日,他在含冤中离世,享年59岁。他的死,让党和人民深感痛惜,失去了一位忠诚的战士和杰出的领导者。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中国开始步入正轨,黑龙江省也开展了揭批查运动,旨在揭露和批判十年运动中的错误,并为受害者平反。


于天放与家人照片

在这一背景下,1982年9月,中共黑龙江省委经过深入的调查和审慎的研究,正式为于天放平反昭雪,恢复了他的名誉。这一决定,不仅还给了于天放一个公道,也让那些曾经受到迫害的老干部和革命家看到了希望。虽然于天放本人无法亲眼看到这一天,但他的精神和贡献永远被党和人民铭记。他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的革命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结语

于天放从抗日游击队的创建者,到智勇双全的越狱英雄;从激情四溢的宣传家,到深耕教育的改革者,每一步都彰显了他对革命事业和人民福祉的深沉热爱。尽管在十年运动期间,他曾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但历史最终还他以公道,他的名字和精神被永远镌刻在了民族的丰碑上。

于天放的故事,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传奇,更是一代代革命者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懈奋斗的缩影。他的生平,提醒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让我们汲取于天放等革命先辈的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举报/反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钟裹杂谈历史
钟裹杂谈历史
资深历史学者
964文章数 27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