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湖南九章第四章|湖南,巨河制造机

0
分享至

水造湖南


湖南是一个快意江湖。

在这里,5341条河流,日夜流淌。

156个湖泊,气象万千。

超过五分之一的土地被水域覆盖。

以洞庭湖为中心,湘、资、沅、澧四水为骨架的水系,流域面积占到了全省的96.7%。

这是一个适合倒过来看的省份。放射状的水系就像一株拥有四个分支的参天大树。四条河流的主干占据了四条河谷走廊,它们的各级支流,就像毛细血管一样,深入到山区的每一个角落。江河的奔涌把本来封闭的山中世界,改造成了中国内陆的超级水运枢纽。

这是一个被隐藏起来的巨河花园。湘江、沅江的径流量都超过了黄河,长1000多公里的沅江是长江的第五大支流(中国第16长的河)。水的切割、侵蚀作用塑造了多元化的地理景观,神话与诗歌在其中传唱。踏遍祖国大好河山的杜甫都感叹“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江与湖的沉积、浇灌孕育了一个中国大粮仓,文明在其中发育、演进、蓄力,直到水边一群超级城市的出现。千万年来,江湖奔流而下,将湖南一点点地推向辉煌的顶点。它们劈山开路,重造湖南,也改变了中国。

湖南,巨河制造机


试想在唐代,一个久居关中平原的汉人,经汉水南下,看到那八百里横无际涯,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会不会把大明宫里的太液池抛到脑后。

而后沿着湘江向南徐徐展开的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山水田园画卷。清秀的山与逶迤的水,两厢对照。深邃婉转的湘江河谷向前延伸形成走廊效应,船行其中,风景在两岸移步,尤其到了上游的永州、郴州。江水穿过永州地区的峰林平原,深入萌渚岭的腹地。分向郴州的支流耒水则越过赤壁丹霞,停在了骑田岭的脚下。

唐代的诗人柳宗元在永州说“欸乃一声山水绿”,北宋诗人秦观则感叹“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万水千山的柔婉在湖南得到最好的阐释。

湖南的地形为大河的形成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马蹄形的省份,三面环山,西部的武陵山、南部的南岭、东部的罗霄山将湖南围成一个封闭的山中世界。深处亚热带季风气候的腹地,南北冷暖气流常在山谷间徘徊,雨量充沛,山体森林覆盖率高,三处山脉各自孕育了自己的大河,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势引导河流向北面的洼地流去,汇入洞庭湖。因为山体阻隔,河流虽多,却又能在各自的流域内独自展开,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大河花园。把一湖四水藏纳于一省之中,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水生财,庞大的扇形水系形成向心力,湖南不仅变得富有,文化上的融合与认同也水到渠成。

然而,历史上,湖南水资源的丰富却成了一个天然的劣势。

被康熙誉为天下“第一能臣”河道总督陈鹏年就在奏疏中写道:“洞庭之水盖巨浸汪洋,绵亘数百里,狂风恶浪,发作不常,一舟覆溺则所损者多人,于是湖南士子畏怯不前,有终身未见场屋者。”意思是,洞庭湖风高浪急,坐船常有被淹死的(还很多),湖南读书人不敢北上赶考,甚至有人一辈子都没进过考场。

湖南的人才崛起是很晚近的事。大湖巨浸的阻碍是一大原因。

湖南是怎么扭转这一局面的?这少不了择水而居的先民们几千年来的经营、开拓。

澧水时代


首先让湖南脱颖而出的是澧水。四水中长度最短、名气最小的那一条。但它所孕育的古文化却极为灿烂,澧水下游密集的遗址见证了这条大河昔日的辉煌。

澧水被称为湖南的“雅鲁藏布江”。发源于桑植县八大公山,一路向东切开武陵山区的岩溶台地,流经著名的张家界地貌,落差达1439米。流域内峡谷危绝,物种极为丰富,张家界大鲵就生活在遭受水流侵蚀的岩溶地貌之中。

东出武陵山后,澧水一改险峻的面貌,在洞庭湖西滨沉降成一片肥沃的冲积平原。平原内地势平坦,河网交错,全新世以来,气候温暖湿润多雨,造就了原始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的理想条件。平原周边山前地带和平原中间隆起的岗地,既可避开水患,又可得近水之利,遂成原始先民们理想的定居场所。

人们伐木为材,修建房屋,形成聚落。聚落的外围,堆泥成壕,围出丘田,撒下了人工培育的稻种。这些都发生在8000到6500年前。

澧这个象形字,记录了人们在富饶的河滩地祭祀神灵的古老往事(曲是贡品的象形,豆是案板的象形)。早期生活在澧水之畔的先民,在这里渔猎火种、水滋谷养,从原始部落发展成古城林立的一方古国。

其中城头山遗址被考古界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城,遗址外发现了人工开辟的水稻田,并配有明确的田垄、集水沟和储水坑等灌溉设施,是已知最早的成熟稻作农业体系。稻作农业的起源也许就在澧水与洞庭湖交织的河网迷津之间。

与城头山相距13公里的鸡叫城,则刷新了考古界对于中国古代木建筑的认识,总面积达630平方米的木结构基础,让人赞叹。先民们可能在4700年前就已经掌握了穿斗式、抬梁式木建结构,住进了豪宅。

它们与鸡公垱遗址、十里岗遗址、三元宫遗址、孙家岗遗址、丁家岗遗址、八十垱遗址等一起组成澧阳平原上史前文明的满天星斗,从史前1万年到4700年前,时间跨越近6000年,澧水文明演进的道路,为华夏文明的起源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版本。

这就是湖南的澧水时代。

湘江时代


澧水之后,湖南迎来了更为辉煌的湘江时代。

湘江是湖南人的母亲河。与澧水差异化的地貌相比,湘江流域谷野开阔,平川润泽,北流之水浇灌着湖南最广阔的一片丘陵平原——湘中盆地。这是一片集丹霞地貌与花岗岩山峰为一体的秀丽之地。上游的莽山、九嶷山,地势高悬,花岗岩岩体随着山体抬升和构造侵蚀逐步露出地表,形成平台状的台地。之后水流沿着岩体垂直方向的节理不断冲刷,塑造出上部分互相分离,下部分还连在一起的岩柱。

莽山与九嶷山的花岗岩峰林就是这样形成的,峰林之下,云蒸霞蔚,裸露的红层组成低矮的丘陵,郴州的丹霞地貌就在这里发育。高山阻碍了南下北上的冷暖空气,汇聚成雨,落水成溪汇成湘江。

秦汉以来,湘江作为沟通岭南的桥梁,价值越来越凸显。

秦始皇为了把岭南拉入国家版图而挖掘灵渠。灵渠将湘江与漓江相连。中国内陆第一条沟通海洋的丝路出现了。中国人把视野投向海外。

马王堆出土的地图清晰地传达了西汉初期中国人的所见。这是世界上第一张彩绘水系地图,地图描绘的是湘江源头区域,地图上方半月形黑色的区域就是南海。

秦汉时期,岭南与中原王朝对峙。秦始皇统一岭南,划分四郡。汉代南越王自立,划山而治,与汉朝分庭抗礼。湘江作为通向岭南的水道,受到朝廷的重视。贸易顺着水道抵达南海。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从这里直达长安。

水运催生巨埠。公元749年(唐天宝八年),唐代移湘潭县治于湘江边的一个大湾——洛口(今易俗河),江阔水深,利于泊舟。水运优势使得这里商旅云集,一跃成为沟通京城到岭南的要冲。唐代书法家褚遂良路过湘潭时,就在《湘潭偶题》中写道:“踏破九衢灯火夜,归来月挂海棠前。”他将湘潭当年灯火万家、街肆连云的繁华迹象,以诗的形式表达。到了明清时期,湘潭更是一跃成为湖南的经济中心,有“小南京”“金湘潭”的美誉。

清末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在《西学东渐记》中写道:“湘潭亦中国内地商埠之巨头者。凡外国运来货物,至广东上岸后,必先集湘潭,由湘潭再分运至内地……湘江湘潭段帆樯如林,船舶集联数十里,往来肩货常年不下十万……”

这就是湖南的湘江时代。

沅江时代


与湘江时代同时,湖南的第三条大河沅江也登场了。

湘西酉水(沅江支流)船工号子有句歌词唱道“湘江深,沅江长”,这是事实。沅江是湖南最长的河,它比湖南最大的河湘江还要长近100公里。但是它的流域太偏僻了。

发源于贵州的沅江,流经的是中国第二台阶向第三台阶过渡地带——武陵山。这座庞大的山脉从北向南延展,从湖北的神农架一直延伸到湖南与贵州交界的地方,被民族学家认定为“武陵山民族走廊”。沅江就像一条流淌在山地高台上的一条河。山中常年云雾缭绕,阴雨不断,植被茂盛,郁郁葱葱,河水在石灰岩地貌中穿梭,水如镜面,山若泼墨。

它的支流渠水、巫水美得让人心痛。一江碧水横卧,两岸青山低首,静谧得像一幅画。

然而容纳了中国最多元的地质、人文景观的沅江,却一直以来给人以“荒蛮”、“封闭”的印象。《水经注·卷三十七》:“武陵有五溪……夹溪悉是蛮左所居,故谓此蛮五溪蛮也。”它今天能够被世人熟知,是沈从文的大力推介。《边城》、《湘行散记》、《长河》都是以湘西沅江边的生活为背景的。

就是这样一条偏远的河。在秦楚拉锯时期,沅水已经是重要的水道。沅水的支流酉水边的一口古井内,出土了36000多枚秦简,详细记载了2000多年前秦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沅水真正迈入鼎盛是在清代改土归流之后。汉、土、苗多民族族群在此地融合、共生。作为朝廷经略西南的桥头堡,贯通湖南、贵州的沅水成为黄金水道。西南的物产源源不断地通过沅江向中原供给。河流的谷地、河滩、冲积扇就成了人类繁衍生息,商品交换之地,进而演化出巨镇。湘西的四大古镇浦市、王村、茶峒、里耶,以及洪江、凤凰这样的古城都是处于水路要冲。

“由辰溪大河上行,便到洪江,洪江是湘西中心”,沈从文在《沅水上游几个县分》的开头就这么写道。
因“扼西南之咽喉而控五省”的特殊水运地位,洪江古商城集散桐油、木材、鸦片、白蜡,发展成西南商业的都会。
康熙四年(1665年),湖北黄州旅洪商人在城区一甲巷建成“黄州会馆”后,各客商、行帮纷纷大兴土木建会馆、宫观,各类商业形态在这里已初具规模,时人形容洪江为“商贾骈集,财货辐辏,万屋鳞次,帆樯云聚”,“烟火万家,称为巨镇”。抗日战争爆发后,人口涌向西南,又加剧了这一繁荣。据民国十九年(1930)统计和民国二十二年(1933)《中国实业志》记载,当时洪江的货币流通量居然达到了湖南省第二位,仅次于省会长沙。

这是湖南隐秘的沅江时代。

出湖,探索世界

三条大河时代之后,湖南水世界真正的高潮即将到来。

这次出场的是一个大湖。

作为曾经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国人从来不吝用最美的诗来赞美它:“白银盘里一青螺”写的是它,“山衔好月来”也是它,“醉后不知天在水”还是它。

1亿多年前,剧烈的地质运动让中国南部地形开始起伏,洞庭湖所在的地区发生一系列断裂,导致了强烈下沉凹陷,形成盆地。进入第四纪以来,盆地再次沉陷,形成接纳湘、资、沅、澧四水并汇入长江的淡水大湖。

它是跟长江关系最紧密的超级大湖。长江的倒灌带来的泥沙淤积出千万亩沃土平原。平原内河道四通八达,水草丰茂,人们耕作渔猎,从最早的城邑到现在的环湖的城市群(岳阳、常德、益阳,平原南缘是长沙),从古至今,洞庭湖都赓续着超级生产力。“湖南熟,天下足”是对它的赞美。

而一直以来在湖南有这么一种说法:一个人有没有出息,看他能不能“出湖”。“出湖”,就是出洞庭湖。择水而居的湖南人,从未放弃过探索世界的梦想,尽管横亘在面前的是肆意汪洋的河泽。

四水中最后出场的大河——资江,也叫“滩河”、“山河”,穿越雪峰山的一段,陡险异常,险滩林立。通过这里的放排佬九死一生。这没有吓住生活在资江上游的宝庆人(邵阳人)。这群出身山野的草莽,通过资江,下洞庭,过长江,到汉口,在九省通衢的汉口码头站住脚跟,并创立了赫赫有名的宝庆帮,他们凭借的是在水中磨炼的勇气、机智、血性……

而后,一批又一批“出湖”的湖南人,不仅在外面站住了脚跟,还改变了世界。这就是一湖四水缔造的传奇,它们出身草莽,汇聚成流后,就成了一股可以改天换地的力量。劈山开路,水造湖南。

参考文献:《湖南地区的文明化与华夏化进程》、《湖南地理志》

潇湘晨报记者钱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潇湘晨报
潇湘晨报
潇湘晨报,影响湖南
83014文章数 32617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