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民生论谈丨健全志愿服务体系 精准服务群众“急难愁盼”

0
分享至



图片来源:新华社

林春霞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系统部署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首份中央文件。

《意见》就如何健全全面参与的志愿服务动员体系、精准高效的志愿服务供给体系、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队伍组织体系、覆盖广泛的志愿服务阵地体系、特色鲜明的志愿文化体系、坚实有力的志愿服务支持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重点部署。其中,在精准高效的志愿服务供给体系方面着重提出三项要求。

一是丰富供给内容。配合国家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兴边富民、美丽中国建设、健康中国建设等领域志愿服务。聚焦百姓民生,积极组织济困解难、扶弱助残、扶老爱幼、救灾援助、卫生健康、支教助学、文化惠民等志愿服务。

二是推进供需对接。坚持需求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准确把握群众急难愁盼,把满足需求与引领需求结合起来,优化服务方式,形成长效机制,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便利化、精准化。在开展集中服务和深化日常服务的同时,做好结对服务,以“一老一小”、残疾人、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为重点,采取个性化定制方式提供服务。推广菜单式服务,实现供需双向互动、精准匹配。

三是提升服务质效。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运行,打造主题鲜明、独具特色、群众欢迎的项目。建立项目库,持续推出服务清单。加强全流程质效管理,做好效果评估,改进服务内容、实施方法。深化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持续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春雨工程、文艺进万家、智惠行动、运动促健康、巾帼志愿阳光行动、志愿助残阳光行动、救在身边、银龄行动等,培育志愿服务品牌。

《意见》的出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志愿服务的高度重视,通过健全志愿服务六大体系,旨在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发展壮大志愿服务队伍。特别是在志愿服务供给体系方面,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一老一小”、残疾人、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为重点,推进供需精准对接,在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加大供给力度的同时,努力为群众提供更专业、更有效的服务。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新时代党引导动员人民群众贡献智慧力量、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奋斗目标的生动实践。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服务宗旨和内在精神的志愿服务者,是我们这个时代值得尊敬的群体。

“奉献”不计回报,以“友爱”为可贵品质,通过“互助”体现彼此相互帮扶和勉励,“进步”折射出志愿服务给社会带来良好的风尚和榜样力量。正是这种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与内心信念,召唤着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并激励他们去从事志愿服务事业。目前,我国注册志愿者超过2.36亿人,这是一个庞大且充满大爱的服务群体,这个群体为经济社会发展持之以恒地奉献无私的爱,帮助那些处于困境和危机中的人们走出困境,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志愿精神,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所在。《意见》强调,厚植志愿文化基础。加强志愿文化宣传阐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崇高追求,把雷锋精神和志愿精神体现到志愿服务工作各方面,彰显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时代价值和道德力量。

按照《意见》规划目标,到2035年,基本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协同高效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志愿队伍素质过硬、管理规范,服务领域不断扩展,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更加凸显,全社会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普遍增强,志愿服务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

如今,我国各类志愿服务组织不断兴起,志愿服务已成为经济社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相信,随着《意见》的出台和实施,我国志愿服务体系将更加完善、志愿服务行为更加规范、志愿服务品牌更加响亮,受益人群的范围也将更加广泛。

总 监 制丨王 辉车海刚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经济时报
国研中心主办的综合性经济日报
36611文章数 6312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