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失踪后朱棣是如何处置他的妻儿的?实情令人唏嘘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洪武十年,太子朱标喜得次子,生母为次妃吕氏,朱元璋为这个孩子取名为朱允炆。

作为一个比较喜欢孩子的皇帝,朱元璋对朱允炆很是疼爱,只不过他并没有想到,将来这个孩子会从他手中接下大明朝的权柄,成为明朝第二位皇帝。

按照家族地位来说,朱允炆并不是朱标的长子,也不是朱元璋的长孙,注重血统的朱元璋,自然不可能考虑到孙子的事,毕竟当时朱标还是无可争议的皇位唯一的继承人。



可是命运弄人,朱标的长子朱雄英在8岁那年就早夭了,朱雄英是朱标的嫡长子,生母是太子妃常氏。

常氏去世之后,吕氏成为了朱标的正妃,而朱允炆也因此成为了朱标的嫡长子。

朱允炆从小很是聪明好学,为人非常孝顺,每次朱标生病时,朱允炆便会小心在一旁伺候,寸步不离,不分昼夜。

后来朱标早逝,朱允炆尽心守孝,由于伤心过度,迅速消瘦,朱元璋很是心疼,他仿佛在朱允炆的身上看到了朱标的影子,认为大明朝已经承受了他太多的杀戮,继任者当是仁厚之人,便将朱允炆立为了皇太孙。

这一切,看似都水到渠成,没有太多的波澜,但是实际上这番决定朱元璋也是思考良多,毕竟他还有很多优秀的儿子,燕王朱棣便是其中最让他疼惜的儿子之一。



可是燕王终究在身份上非嫡非长,在性格上也和朱元璋太过相似,所以无论从哪点考虑,朱元璋都没有理由选择朱棣。

只不过朱元璋没有想到朱允炆会被权力改变初心,更没想到朱棣会直接亮剑南下打进南京城。

朱棣兵临城下,朱允炆在宫中点起大火,此后不知所踪,那么朱棣是如何处置建文帝的妻儿的?

背后的实情令人唏嘘不已,我们一起来看。

建文帝忘了初心

朱元璋是个很有想法也很爱研究历代朝堂得失的皇帝,他不愿意再走前朝的老路子,决心为大明开创万世功业。

即位之初,明朝北部边境一直都有忧患,北元政权虎视眈眈伺机反扑,让朱元璋怎么也睡不踏实。



好在朱元璋还是个高产的皇帝,他勤勉政事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在后宫耕耘,整整生下了26位儿子。

朱元璋认为即便再忠心的臣子,那也比不过自己的儿子,所以他就将拱卫大明江山的重任交给了自己的儿子们。

既然要给儿子们重任,那就得先给名,于是乎,便将自己的儿子分封为藩王,其中年岁较长的九位皇子依次被封为了:



秦王、晋王、燕王、代王、谷王、辽王、宁王、庆王、肃王,合称九大塞王。

值得一说的是,朱元璋分封的藩王,实权很大,他们在驻守边塞时,可以拥有自己的护甲侍卫,数量可以达到数万人。

而朝廷官员见了这些藩王,自动矮三分,甚至地方上的一些大事和军队的调动,没有藩王的许可,根本无法施行。

这也就意味着,藩王在地方上拥有高度的自治权,是对中央政权的极大威胁,朱允炆继位后,他就对这些叔叔的权力很是忌惮,所以便急不可待的削藩,完全忘了他对朱元璋表露过的初心。



面对藩王自重,朱允炆对朱元璋说过自己的意见,即:

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朱元璋对朱允炆的这一策略是表示默许的,只不过朱元璋没想到,朱允炆直接跳过了前面两个怀柔政策,上来就要削其地。

朱棣起兵靖难

要知道人都有逆反心理,如果朱允炆真的按照他对朱元璋所说的办法进行削藩五步走,那么他没有那么容易失去天下,因为前两个怀柔政策,虽然效果不好,但却是笼络人心、各个击破和师出有名的借口。

朱允炆跳过了这两个步骤,也就意味着失了先机。



在削藩上,朱允炆的两个心腹齐泰和黄子澄产生了分歧,齐泰认为削藩就要先挑势力最大的燕王,黄子澄却认为要先挑软的捏,朱允炆采取了后者的建议,这却给了燕王准备的机会。

朱允炆削藩动静很大,他不仅想要藩王的地,还想要他们的命,周王被废为庶人,湘王自焚而死,齐王、代王、岷王相继被废和流放,朱棣不反才怪,因为下面轮到的就是他。

建文元年,朱棣在北平誓师昭告天下,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正式起兵靖难,一场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就此拉开序幕。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