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前为何无视子龙,把兵权交给李严?1年后诸葛亮给出答案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天下便成了群雄逐鹿的舞台。曹操励精图治在统一了中原北方之后,便将自己的铁蹄伸向了江南吴国。在曹操数万精兵的威胁下,刘备被迫与孙权联合,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后来,随着时势的推移,三国的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关羽败走麦城,张飞被枭小所害,联吴抗魏的策略彻底被愤怒的刘备抛至脑后。

危亡之际必有大才出世,在吴军主帅陆逊的领导之下,吴军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最终大败。万般无奈之下,刘备逃到了白帝城,并进行了临终托孤......



白帝城托孤

章武三年春二月,诸葛亮接到了来自前线的诏令,接到命令后,诸葛亮便星夜赶赴永安。夜深了,影影绰绰的灯光照在了刘备的床头,诸葛亮和刘婵依次跪在刘备面前。

望着眼前的人,刘备沉声道:“备不才,不该不听先生的意见,这才酿成了大祸,为我蜀汉王朝带来了灭顶之灾啊!”诸葛亮闻言后则是泣声道:“陛下洪福齐天,必然能化险为夷。”

刘备握住诸葛亮的手说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随后刘备又对刘婵说道:“我死后,整个蜀汉王朝就交给你了。此后孔明先生就是你的亚父,凡事一定要遵从先生的想法去做。”

在这段著名的白帝城托孤事件中,还有一个人经常被后世所忽略,这个人就是尚书令李严。刘备虽然将整个蜀汉王朝交给了诸葛亮,但是却将兵权交予了李严。



诸葛亮虽然贵为宰相,掌握了整个蜀汉王朝的绝对权利,但是李严却也被授予了副相并且手握军权,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他都是蜀汉政权的第二号人物。刘备之所以会将如此重要的权力下放给一个半路投降而来的人,其实也是无奈之举。

人才凋敝的蜀汉

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上将。整个蜀汉王朝也正是在这些旷世大才的奋斗之下成立的。然而到了刘备执政的后期,整个蜀汉王朝却面临着人才极度匮乏的局面。

关羽和张飞去世后,当时的蜀汉王朝能真正带兵作战的只有赵云、黄忠、魏延、李严。黄忠虽勇,但却是廉颇老矣,魏延则是天生反骨,在诸葛亮去世后便反出了蜀汉王朝。

以上两个人不能堪当大任是事出有因,但是刘备关于赵云的安排,在后世却被很多人诟病。如果只是从表面的情况来看,赵云在各个方面都比李严更加适合手握军权。



要知道在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之时,正是因为李严运送粮草不及时而葬送了大好的战争局面,从这些方面来看,刘备的这次任命仿佛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但是如果深入了解下当时的情况就能发现刘备的深意。

李严的才干

李严在青年时期就因为才学出众而被任命为秭归县令,后来在刘璋的大力提拔下成为了成都县令,在刘备率军攻打益州时,李严奉刘璋之命于绵竹一带抵抗刘备的军队。

然而,早已军纪涣散的蜀军哪里是刘备铁骑的对手,不得已之下,李严最终率部投降了刘备。自此,李严便成了蜀汉王朝的一员得力干将。

归属刘备后,李严依旧兢兢业业,为了能够健全蜀汉的法治,李严编著了著名的《蜀科》,法治的健全是刘备治蜀的重中之重,为后来蜀汉王朝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结合上述的事实来看,刘备对李严的任命,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对李严才干的信任,但是如果只是以才干为标准的话,赵云也是不输李严的。

当年在长坂坡赵云七进七出救阿斗时,曹操就曾评价道:“世人只知吕布之猛,却不知子龙之勇胜过吕布百倍。”因此来看,李严之所以能与诸葛亮一同被任命为托孤重臣,其实是刘备对原益州官僚和百姓的一种安抚。

虽然刘备以为军师庞统报仇为由进军益州,打败了刘璋,占据了蜀地。这一系列的理由看似冠冕堂皇、义正言辞,但是这些理由却未必能让蜀汉的老臣们信服。

要知道,孙吴政权也是在历经了两代人的不断努力之下,才彻底坐稳吴国的江山,而相比孙权之于东吴,刘备的处境则更显得无比艰难。



益州坐拥川蜀胜地,民间多享乐之风,官员和百姓多数只想偏安一隅,并不愿意过多地与曹魏和东吴有兵戎之争。可是,刘备终其一生都是想要匡扶汉室的。

在彻底占领蜀地和汉中之后,他更是打出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政治口号,诸葛亮总揽朝政之时,也是先后发动了五次北伐。

因此看来,蜀汉老臣们与刘备集团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而有能力化解这些矛盾的人就非李严莫属了。出生自蜀汉,而且深得刘璋信任,李严在蜀汉老臣和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也正是因为他的从中调停,刘备政权才得以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反观赵云,他虽然勇猛,但却并不擅长可意调和各方势力,促进蜀汉经济发展。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