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今天,与西北民大的师生共读《概论》教材

0
分享至

一部著作,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的辉煌历程,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钥匙。

一次阅读,如同一次跨时空旅行,让我们置身于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切身感受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


读书不觉夏日长,浸润书香伴成长。近日,中国民族报教育版推出专栏“师生共读《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希望以书为媒,搭建起一个交流思想、碰撞观点的平台:教师们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引导学生深入探索书中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学生们则以其活跃的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概论》学习注入新的活力和见解。

——编者

领 读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渊源

□ 马忠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族工作领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标志的一系列重大原创性论断,首次从治国理政的高度创造性地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赋予其全新的政治、历史和文明内涵,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核心概念。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的重要成果,对于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由“两个结合”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所决定的,有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和民族理论来源,根植于中华民族大一统历史传统,内化于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实践。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共同体思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始终把民族问题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总问题的组成部分加以解决。民族解放、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进步、民族融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主题,而民族融合又是民族生命力之体现和社会主义目的之所在,对此形成了三个规律性认识。

一是要想民族融合,必要政治统一。正如列宁所言,只要各个不同的民族组成统一的国家,马克思主义者是决不会主张实行任何联邦制原则,也不会主张实行任何分权制的。中央集权制的大国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唯一道路。

二是要想民族融合,必要人心相通。列宁始终主张文化交融和共同教育,反对以保护民族文化为名的“精致的民族主义”;提倡铲除民族之间的种种隔膜,使各民族的儿童在共同的学校里打成一片。

三是要想民族融合,必要建设真正的共同体。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他们批判资产阶级“虚假共同体”,将共产主义界定为“真正的共同体”和“自由人联合体”。建设真正的共同体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只要冒充普遍利益的“虚假的共同体”仍然存在,只要冒充人类普遍价值的“普世价值”仍然大行其道,那么,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共同体理想,便始终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与发展的远大理想,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奋斗目标。

大一统理念及其实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文化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不断发展壮大,根源就在于对大一统理念的推崇和实践。

首先,大一统打牢了中华民族作为超大规模政治共同体的制度与文化基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立中央集权大一统政制的王朝国家,通过实行编户齐民,建立郡县体系,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等制度保障,实现了多民族统一于相同的政治共同体。西汉把儒家思想确立为官方主导的意识形态,进一步夯实了大一统政制的思想文化基础。大一统理念及其实践,从此成为中华大地各区域性政权的共同政治追求和古代中华民族的集体共识。

其次,大一统塑造了中华民族和谐相处之道与中华文化认同之道。判定一个民族是否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不是种族,不是血缘,不是地缘,而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只要接受了大一统的礼俗文化和典章制度,就是中华民族一员。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更加重视最深层、最持久的中华文化认同,正源于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传统。

第三,大一统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中国的国家建构历史,既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帝国,也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西方文明是“分”的逻辑,不断把大帝国切割成小国家;而中华文明是“合”的逻辑,由各民族交融成大中华。历史上,很多西方帝国在强盛一时后随即烟消云散,很多西方民族国家短暂统合后又分崩离析,而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文明能以国家形态延绵几千年而从不中断,这正是今天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要遵循的独特历史传统。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工作领域始终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回应时代主题,解决现实难题,取得了显著的现实成就,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在成立之初,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初心使命,提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心任务。经过长征洗礼,中国共产党从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发展成为全民族先锋队,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将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结合,将政治国家建构与民族共同体建设统合,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现代国家形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将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开展民族识别,推进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基本框架,形成党的民族工作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将民族工作重心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形成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向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民族地区312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共同体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实践,是中华文明大一统理念的现代转型,是对西方传统民族国家理论的全面超越,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进一步坚定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理论自信。

(作者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编写组成员,西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院长、教授)

一以贯之:从大一统理念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马英杰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出版发行,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里程碑事件。《概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依托历史观照现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概论》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旨要义,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视角,诠释中华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共同体的过程。从“满天星斗”的中华文明起源,到历朝历代各民族政权“争治”中原,《概论》运用大量文献资料,系统展现了各民族通过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史,内容始终贯穿大一统理念。

中国古代民族史中,“五方之民共天下”格局的形成经历了春秋、战国的长期碰撞融合。文献中明确以华夏居中,东夷、西戎、南蛮、北狄配位四方的记述,大概出现于战国。《管子·小匡》和《礼记·王制》中已有关于“五方之民”及其习性、语言、衣服、器用等不同的记载。《管子》是战国时对齐桓公霸业的追叙性概括,所指“五方之民”,已经从方位上将华夏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放在同一层面上讨论,而《礼记》已经将中原、四夷由原来的二元对立走向了多元一体,使得“五方之民”观念成为“华夷一体”的基本理论,其后“五方之民”“华夷一体”则上升为封建社会有作为政治家的至高追求,体现于中国历代王朝政治实践中。这是中华民族不同于世界其他群体的根本特征之一。

《概论》16讲课程可分为三大板块,明暗两线相互支撑,隐含着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逻辑关系。第1讲为第一板块,讲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基础。第2讲至第11讲为第二板块,从中华民族的原生性、中华民族大一统与各民族政权并立时期的认同与交融阐释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呈现了由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锻造而成的中华各民族,在各朝代共同开拓疆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培育精神的自在过程。第12到16讲为第三板块,又可分为两个部分。第11讲至15讲讲述王朝天下向国家转型,中华民族的新选择与中华民族大发展;第16讲以未来视角,从西方国家的族群分化、社会撕裂的困境中理解文明新路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智慧及其世界意义。从这一板块可以看出,大一统规制下的天下观,使得无论是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反映了大一统政治观吸纳中华各民族、中华各民族积极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教材的这种内容安排,简明扼要,条理清楚,逻辑严密,从多角度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彰显了《概论》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构造板块结构,凸显从大一统理念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揭示了中央王朝对各民族的吸纳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主动融入中华的辩证互动关系。

从《概论》全貌看,全书以历史故事、实践案例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历史规律,这种叙事逻辑具有全方位的育人功能,不仅促进学生理解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历史发展过程,而且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同时,该书对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体系、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作者系西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教研室主任)

静 读 思 悟

史论结合析源流,张本继末明中华

□ 张海群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编写出版,标志着民族领域“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

《概论》整体采用了“论从史出,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史论结合”的行文结构,开篇两讲中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准确规范地定义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基本概念,明确了“十二个必须”“四个共同”“四个与共”“四对关系”等核心理念内涵,梳理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实现“两个结合”的理论来源。书中循序渐进,以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发展脉络为引,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多元的自然人文国情为基,深刻阐明了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必然规律和内生动力,揭示了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

《概论》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呈现了详实支撑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证据,说清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什么”的关键问题,并为“怎么做”指明了方向。

作为一名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的学生,《概论》的出版是我学习上的“及时雨”,为我厘清概念、掌握理论、找准研究分析方向提供了帮助,启迪了我开展更深层次思考。过去,我们学习教材、对专业概念的认知判断,主要是采借西方民族学话语理论;现在,通过《概论》学习,在自身被中华历史文化浸润的同时,也促进了在理论认知上立足中国语境分析中国实践,形成对比西方理论话语并回归本土理论话语分析的自觉。这对我学习、观察、研究、分析中国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系西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

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凝心铸魂

□ 覃雅康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是一部深入浅出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著作,学习此书对于我们新时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习这部著作后,我深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重要性。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度,其历史和文化底蕴深厚。从夏商周的上古文明,到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再到汉唐盛世的大一统,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成就。作为当今世界唯一以国家形态绵延几千年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特有的大一统制度与精神,使中华民族能抵挡一次次离散冲击,分而又合,塑造了多元一体的稳定格局。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受到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更是各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同团结奋斗中逐渐形成的。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框架下,中华各民族经过持久稳定的交往交流交融,彼此凝聚成为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

我深刻认识到,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概论》课程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自觉抵制错误史观的干扰,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更好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系西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2023级本科生)

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 梁羽含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系统地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程,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一个个鲜活故事展现各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历史画卷,充满人文精神,让我对中华各民族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有了深入了解,这极大拓展了我的视野与思维。

《概论》从史前时期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的起源,讲到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些丰富的史料让我明白: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祖国才会有今天的辉煌;只有民族团结,中华民族才能真正走向伟大复兴。通过阅读,我深切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肩负起维护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责任。

未来,我将继续学习和探索,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挺膺担当,积极作为。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西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2023级预科生)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制作 |石建杭

来源 |中国民族报

觉得好看,点亮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国家民委
国家民委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官方账号
5041文章数 653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