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表彰捐建长城女子,始创贞节牌坊,为何却成禁锢女子之枷锁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贞节牌坊从何而来?始于秦始皇,唐宋朝不知为何物,明清最严苛



有一句俗话,叫“当了B子还要立牌坊。” 通俗一些就是形容一个人做了坏事了却还要宣传自己的好名声。这句话背后的故事发生在明朝成化年间,那时候有个僧人名为继晓,深得宪宗的宠信,想要让朝廷给他妈立牌坊,宪宗在他的蛊惑下还真同意了。

而在明朝的规矩中,要想立牌坊就必须为了丈夫守寡20年以上才能得到朝廷的旌表,而他的母亲朱氏是位青楼女子出身,守寡的时候其实也有很多暧昧的事情,宪宗也没查明就直接同意了,这就是 “既当了B子,又立了牌坊”的由来。



说到这里就有小伙伴疑惑了,最早的牌坊一词又是怎么来的呢,又有什么其他的故事呢?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讲讲这个所谓的贞节牌坊最初的由来。

贞节牌坊顾名思义,最初是封建时代的统治者表彰为了丈夫终身守寡或者是殉夫的女性,用来歌颂她们的事迹所建立的建筑,叫做贞节牌坊。贞节牌坊呢也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时代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中国最早出现的贞洁牌坊是什么时候?

查遍史料,“贞节牌坊”最早出现在秦始皇时期。相传当时有一位叫做“清”的寡妇,她靠着自己的商业头脑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并用这些财富帮助秦始皇修建长城。始皇帝为了表彰她的功绩,以她的名字建立了第一座牌坊,命名为“怀清台”,这就是最初贞节牌坊的由来。

虽然在秦始皇时代就出现了贞节牌坊,但是在秦汉时期,那个时候“贞节”的观念并未得到倡导深入人心,那个时代女性再婚是一件很稀松平常的事。



唐朝是公认的极其开放的朝代,唐朝出土的文物里经常出现一种叫“放妻书”的,就是我们现代的离婚证书。就从这一点也能看出,那是一个社会风气十分开放的时代。在唐朝,传统的“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是不存在的。特别是贵族,成群结伙的贵妇骑马外出郊游,随处可见,男女关系也十分开放。

晚唐五代以后,唐朝社会局势动荡不安,皇权被极大削弱,人们追求物欲,追求现实幸福的思想盛行。大家都奉行着“有酒今朝醉”的生活理念,所谓的“贞洁”在唐朝几乎看不到。



秦始皇表彰捐建长城女子,始创贞节牌坊,为何却成禁锢女子之枷锁

贞节观念的转折——程朱理学的开始

再看宋朝前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达到了封建王朝的巅峰,人们对于物质欲望的追求也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各界名人纵情声色,就连许多的文人都是终日流连青楼。这样放纵的社会风气下,宋朝女性的生活和思想,也变得十分地“开放”。

许多人家都不以自己的女儿当侍妾、歌女为耻,颇有“笑贫不笑娼”的味道。这样的伦理观念直到宋朝中期,程朱理学的出现改变了中国的学术思想以及风俗制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才使女性的贞洁回到大众的伦理纲常中。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程颐自己,也并未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他的外甥女在丧夫之后,他怕姐姐过度悲伤,就把外甥女接到家中,然后再改嫁给了他人。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