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敏本可逃生,一个决定让其陷入困境,数天后被捕,英勇就义

分享至

很多年后,粟裕提起曾经的红十军团,为两个人痛心不已,一个是他的年轻搭档寻淮州,一个是领导方志敏。

寻淮州牺牲在谭家桥的时候,仅仅22岁,可谓英年早逝。

而方志敏则牺牲得更晚一些,他和军团长刘畴西双双被捕,在监狱里待了6个月左右的时间,受尽了各种折磨。

身体上的折磨,并没有将方志敏的意志击垮,他在监狱当中,利用仅有的条件,写下了《清贫》、《可爱的中国》等作品,高达13万字。

1935年8月6日,劝降未果的情况下,敌人终于露出了獠牙,方志敏和刘畴西等人英勇牺牲。

方志敏牺牲的时候,年仅36岁,刘畴西38岁。

其实,方志敏本来可以和粟裕一起不死的,但,方志敏的一个决定,让其陷入了困境,最后,英勇就义。

1、方志敏的奋斗



方志敏出生于1899年的江西上饶,父母皆是农民。

8岁入了私塾,12岁又因家里活忙,休学帮助家里。

但乡亲们都知道,这孩子是个上学的料,聪明,有志向。因此,在乡亲们的帮助下,17岁的方志敏又进入了县立高等小学。

从那一刻起,方志敏的人生开始发生变化,他开始接受新的思潮。

身体的成长需要日积月累,但思想的成长有时可以一日千里。

方志敏的人生好像打开了另一个门,走上了另一条道路,道路的名字叫“救国救民”。

1922年,方志敏加入了共青团,而在1924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以一个共产党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革命的大道是不容易走的,道路崎岖难行,这考验着每一个共产党员,包括方志敏。

1927年,方志敏积极领导江西省的农民运动,这和湖南的毛泽东形成了照应。

1927年11月至1928年2月,方志敏等人领导了“弋横暴动”。

当年4月,方志敏等人建立了自己的革命武装,这就是红十军的前身。1930年,红军第十军建立,在赣东北、闽北建立根据地。

从这里可以看出,方志敏其实是个帅才,有非凡的能力,不仅目光长远,而且能根据形势灵活应变。

其后的过程中,红十军渐渐打响了名声。

1933年,红十军先是改名叫十一军,后来就有了整编后的新红十军,人多了,规模扩大了。

此时,组织上派来了一个人,此人名头不小,黄埔一期学员,曾留学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他叫刘畴西,是个独臂将军。

对于刘畴西的到来,方志敏是高兴的,一是刘畴西是中央派来的,他信任中央;二是此人军事理论不错,而且实践经验也有。

于是乎,方志敏成为了军政委,而刘畴西则是军长。

但,随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计划,革命越发艰难。

2、谭家桥战斗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革命遭到重大损失。

于是,“变换战略路线,进行南下”被提上了日程。

如果直接转移,担心国民党的军队围追堵截,死缠烂打,因此,经过商议,为了掩护主力安全撤离,准备派红七军团北上皖南搞暴动,吸引敌人的注意,这就是后来的“北上抗日先遣队”。

我们看看,红七军团都有谁,军团长是寻淮州,一个非常年轻的军团长,1912年出生,比林帅还要年轻四岁,如果发展顺利,此人前程不可限量。

而参谋长也很年轻,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粟裕。

粟裕一行北上时,上面来电指示:停止北上,攻取福州。

攻取福州,只是一个幌子,“希望造成大的声势,吸引更多的国民党军队”是主因。

福州作为福建省会,工事坚固,还有国民党虎将王敬久驻守,注定是一场以卵击石的战役,靠红七军团攻下来,简直就是异想天开。

很快,六千多人就打剩了四千多人,再打,就是继续找死。

于是,红七军团向闽东根据地转移,在闽东,寻淮洲和粟裕等人碰到了叶飞的部队。两方做了交换,粟裕一方给叶飞一些枪,而叶飞给予一些人员补充,两边实力都得到了一定的增强。

稍作停留,红七军团继续北上,他们想赶时间到达皖南。

这一路辛苦前去,历经波折,到达皖南时,皖南暴动(小规模的皖南暴动已经结束)已结束,上面的命令又来了,去和方志敏的红十军合并。从皖赣边区,一路前进,穿过重重火线,到达方志敏领导的闽浙赣苏区时,只剩3000多人。

双方合并,从此有了红十军团,那是1934年的11月。

红十军团成立了,方志敏担任军政委员会主席,刘畴西担任军团长,下面三个师,寻淮州成了十九师师长,还有第二十师、第二十一师。而粟裕继续担任红十军团的参谋长。

此时,项英成为了留在南方搞游击战的总负责人,他遥控指挥着红十军团。根据项英的命令,红十军团应该增加运动战,往北扩大,继续创建新的苏区。

这个决策,导致了红十军团撤出了自己的闽浙赣苏区,去往风险更大的浙西皖南前进。

1934年12月10日,红十军团集结在黄山东南的汤口,国民党军队发现了情况,也看清楚了红军的意图,因此派了大军前来追剿,负责人就是黄埔军校出来的俞济时。

为了立功,俞旗下各支队伍,你争我赶地过来进攻,都想捞一票。

这些前来的国民党军队中,跑得最快的是补充一旅,旅长王耀武。为什么他们最快呢?看名字就可以发现,这是新成立的旅,王耀武等着立功呢。

部队赶往谭家桥时,刘畴西等人决定给予追来的敌人重击,狠狠打击一下。

这是两个黄埔人的较量,一个是黄埔三期的王耀武,一个是黄埔一期的刘畴西。刘师兄的伏击能成功吗?

我们看看安排,刘畴西的安排是以第20师、21师作为主攻,而寻淮州率领的19师在乌泥关穿插,以截断王耀武的后路。

对于这个策略,粟裕和寻淮州两人提出了不同建议,他们认为19师能征善战,作战经验丰富,应该主攻,这样可以对战术的成功起到决定性牵制作用。

但是,刘畴西出于自己的考虑,没有采纳,毕竟,相对而言,寻淮州和粟裕资历尚浅,人微言轻。

实际上,粟裕和寻淮州常年在一线作战,作战实力不弱于刘畴西,甚至强于刘畴西。

可没有军事指挥权,一切都是白搭。

那么,方志敏人呢,他不是这里的最高指挥吗?

是的,方志敏确实是最高领导,但军事方面,他不是主要的指挥者,他也不干预,关键是他的军事造诣也很一般。

一切看起来很美,王耀武向口袋走来。但是,王耀武做对了一件事,留了一个团占据了乌泥关附近的高地。

同时,当王耀武的两个团要完全进入埋伏圈时,20师一个新兵因为紧张提前开了枪,于是王耀武指挥军队,猛攻20师、21师,很快,溃不成军。

而刘畴西此时反应过来,既然前方守不住了,19师抄袭后路,已经没有意义了,于是派人将19师召回。不得不说,这个决定很及时。

此时,寻淮州犯了倔强,想靠一己之力挽回颓势,没有听从命令,他想带人打出一个缺口。

很快,方志敏也派去了人,寻淮州继续自己的主张,想靠他的19师,把敌人打垮。

但,寻淮洲和刘畴西一样小看了王耀武,王耀武是名将,不是等闲之人,他先头部队的一部分回头和占据高点的部队,一起向寻淮州发起了攻击。

完全靠勇猛,是成不了事的。

寻淮州失去了大局观,被王耀武痛揍,腹部中枪后,因为流血过多,英勇牺牲。

几个军队领导,都很自责,唯有粟裕最为难受,那是他一路过来的搭档啊!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