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3大阳谋:明明知道是个陷阱却无力反抗,千年来却无人能破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古人用实践验证过的真理来告诫后人:对于光明正大的明面攻击,暗地里的阴招手段中伤难以辨别,更加不容易应对,万万要小心。

然而,实际上历史上有三大著名的“阳谋”,即便是公开地正面使计谋,但是身在其中的人们明明知道是个陷阱却无力反抗,千年来无人能破,狠绝程度堪比阴谋,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面对逆臣,晏子献计:二桃“杀”三士

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虽说在国家军事上,冷兵器时代要纯靠人力去阵前厮杀拼搏才能实现开疆拓土、守卫家园的目标。

但与此同时,国家政治中舌战群儒的文臣也必不可少,古代高超的权谋之术往往能够兵不血刃地除掉眼中钉,这无疑是需要深厚的谋略逻辑与伶俐的口才之能的,诚如《晏子春秋》中记载“二桃杀三士”一典故便是一个鲜明案例。

在春秋争霸之际,各国国君纷纷招贤纳士,他们都企图能够在各地群雄中脱颖而出;当时身为大国齐的君主齐景公手下有猛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



这三人孔武有力,在多次攻敌战斗时都表现得勇猛非常,且均为齐国的大业立下了不朽功劳;而世间万物往往呈现着相生相克、物极必反的发展规律,这三员武将渐渐地在功名利禄的高捧中迷失了自我,变得居功自傲起来。

一次,身为相国的晏子从三员大将的身旁经过,相国故意做出谦逊小步向前快走的姿态,暗中留意面前三人的反应。

而处于当时礼崩乐坏的春秋之际,原本应当注重的君臣大义和长幼伦常在这三位武将的眼中轻如鸿毛,再加上三人自恃功高,根本不不站起身来行礼,这引起了晏子与齐景公的不满。



武将最忌讳功高盖主,而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如此高调行为无异于自掘坟墓,果然很快便迎来了祸患。

晏子认为这三员武将心无大义必将祸国殃民,因而向景公提议除掉他们;齐景公则表示恐怕有心无力,因为这三员猛将能够赤手空拳与猛兽搏击,明杀暗袭恐怕都不是上上之策。

而晏子则表示除掉这三个目中无人的谋逆之臣无需费吹灰之力,只要巧用谋略即可;晏子请景公派人赏赐这三个人两个桃子,并命其按功劳大小分食。



晏子预测自恃功高的三人必定都各自认为自己功劳最大、最应该吃桃而争相抢夺,最终只需等鹤蚌相争,然后坐收渔翁之利即可。

而事实也果然如晏子所预料的那般,公孙接、田开疆述说完功劳后各占有一个桃子,紧接着古冶子又罗列出自己曾鳖口救国君的丰功伟绩,这一席话引得先前的二人羞愧难当,愤而刎颈自杀。

古冶子悔恨自己的言行造成别人的死,于是不愿独活,随之自杀尽追随而去;就此,三位勇猛武将看似均死于自己之手,实则是死于一场精心策划的阳谋。



围魏救赵,逆向思维直击重点解难题

继春秋争霸后,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军事典故,比如赵、魏、齐三国之间相关联的“围魏救赵”,其中正暗含着高深莫测的阳谋。

“围魏救赵”的导火线是一个叫作“中山”的地方,当时魏王想要夺回曾经被赵国强占的北邻小国中山,以此一雪前耻,于是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而心比天高的庞涓对于弹丸之地中山不屑一顾,他认为此地离赵国国度很近,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长驱直入攻打赵都,只要将邯郸攻下,那么小小中山自然是囊中之物。



而眼看陷入危难的赵王情急之下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他求救于齐国,并许诺帮忙解围后将中山赠予齐国;就这样,齐赵两国达成了共识,共同抵御魏国。

按照一般的思路,援助赵国的齐国应该也派兵前去赵都邯郸与赵军联合阻止魏国军队的入侵,但齐国军师孙膑则反其道而行之。

深谙用兵之道的孙膑下令避魏国之锋芒,既然魏军集合精兵攻打邯郸,那么齐军便前往魏国攻打其国都。



果然庞涓慌乱班师回朝解救本国,而齐军则趁机埋伏在途中,本就长途跋涉的魏军在遭到突袭后溃散而败。最终,魏军大败,齐军得胜,赵国被包围的危机也圆满解除了。

为加强中央集权,武帝一道推恩令巧妙削藩

有早期诸侯藩王势力强大导致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乱象的前车之鉴,汉王朝的历代皇帝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在自己统治时期都实行了不同程度的削藩政策。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