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重庆女人初中辍学断过腿,3口锅起家,打造洪崖洞身家40亿

分享至

“无处不火锅、随处可火锅”是重庆火锅的精髓。

“游吊脚群楼、观洪崖滴翠,赏巴渝文化、尝天下美食、玩不夜风情。”是重庆人对洪崖洞的推崇。



相信,提起重庆,大部人最先想到的,就是重庆火锅,和游客量能与故宫媲美的洪崖洞。

可是,不管是重庆火锅,还是洪崖洞,都离不开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女士,何永智。

她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聪慧过人。

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她从最开始的3张桌子、3口锅、3000块钱开的一间16平米的火锅店,到如今身家40亿。

不仅让重庆火锅享誉海内外,也让洪崖洞成为重庆的地标建筑。



而她的名字,也传遍海内外。

日本人称她为“中国阿信”,美国人称她为“火锅皇后”。

她总结自己成功的原因,是十二个字,“激情、悟性、直觉、果敢、简洁、乐观”。

可是,如果了解了她的故事,我们会发现,她还有很多其他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一旦开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坚持到底的坚韧;

说干,就会不顾后果的努力干;

坚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豁达等。

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如今,已经68岁的她,仍旧学习新事物,在创业的道路上,奋发前行。

何永智用实际行动来证明,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创业到老。



何家有女,兰心蕙质

重庆嘉陵江作为重要交通运输港口,每天进出的货物花样繁多。

相传,清朝嘉庆年间,很多运来的牛羊,在港口就地宰杀之后,内脏随意扔在地上。为了省钱,纤夫们将这些下水清理,加上花椒、辣椒、八角和生姜等一锅煮。

不想,煮出来的东西香飘四野,一大帮子人围在一起吃的时候,更觉得美味可口。

这种做法虽说难登大雅之堂,但一传十、十传百,也逐渐在重庆流传开来。后来,有人将这种做法搬到了饭馆,并取了个火锅的名字。

五十年代初期,中国约有5亿人口。相信多子多福的人们,在和平年代开始放开胆子生孩子,那时候,家家户户生个十个八个都不稀奇。

1953年,重庆一户人家迎来了他们的第七个孩子,何永智。

没过几年,何永智就成了姐姐,下面又有了几个弟弟妹妹。

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吃饭是个问题,每个菜如果都单做,不仅花费时间,到了冬天天冷的时候,饭菜还凉得特别快,如何能节省做饭时间、还能吃上热乎菜就成了一个问题。

幸好,在食品公司上班的父亲,对吃多少有些研究,一到冬天,就让母亲做火锅,将所有的菜都一锅炖了,然后一大家子围在一起吃饭。



耳濡目染之下,何永智对火锅有了一种特别的感情。这种感情,为将来她踏上创业之路时,选择走哪条路埋下了伏笔。

从小到大,聪明伶俐、乖巧懂事、兰心蕙质的何永智就没有让爸爸妈妈操过心。

特别的,她非常有缝纫天赋,只多看了几次缝纫师傅如何裁剪、如何缝制,她就学了个七七八八。

初中没上多久,何永智觉得父母亲太辛苦,提出想辍学开始当裁缝。

那个时候的大人们也觉得女孩子书读多了,没多少用;反而是学好一门手艺,能够终身受益,便答应了她。

买回来缝纫机后,何永智靠自己摸索,很快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裁缝。与此同时,她还开始设计鞋面,做鞋子。



因为鞋子做得好,她被一家鞋厂的领导看中,招进了工厂,成为一名吃公家饭的鞋子设计师。

那段时间,何永智过得轻松而快乐,白天上班,回家后,再做一做衣服,没有任何压力,也没有任何野心。

很快,她的生活起了波澜。

一直喜欢唱歌的她,有一段时间想找人教她唱歌,妹妹将会弹琴的廖长光介绍给了她。

那天下班后回家,何永智一手粉饼、一手直尺,在布料上比划之后,手起剪刀落,行云流水般地裁剪布料、缝制衣服的同时,嘴里还唱着廖长光教的歌,丝毫没有跑调。

一心二用,互不影响。

何永智不知道,这一幕深深印在了廖长光心里,从那天开始,这个男人就下定决心,此生非她不娶。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

在何永智及家人的眼里,廖长光既不是公务员、也不是工程师,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电工,还喜欢耍小聪明,因此,并不待见他。

但这并没有影响廖长光的热情,他给何永智家做沙发、做电视,没事儿就过来帮忙做做家务、修东修西。

整整三年,他用自己的行动,打动了何永智家人,也让何永智明白,这辈子她都摆脱不了这个执着的男人了。

1979年,两人喜结连理,从此过上了,夫妻同心,其利断金的日子。

拿何永智自己的话来说,如果她没有和廖长光结婚,那她一定会成为一个下岗工人,浑浑噩噩了此一生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何永智当时对自己的工作还是非常满意的,毕竟在鞋厂不仅吃的是公家饭,而且也是她的擅长的事情。

但是,廖长光虽然是个电工,却连欧姆定律都不知道,他心心念念的,是做生意。

1982年,机缘巧合之下,他们用600块钱买来的婚房,涨到了3000块,两人连忙将房子卖了。

可钱还没有捂热,廖长光就辞职,拿着这些钱盘了一个16平米的铺子。

在所有人都反对的情况下,何永智却站在了廖长光这一边。

她知道他心中所想,还跟他商量,要不用这个铺子开个火锅店。因为,从小她就对火锅就情有独钟。

而廖长光也采纳了她的意见,还给火锅店取了个高雅的名字,小天鹅。



只有3张桌子、3口锅就开业了的火锅店,刚开始几个月,生意并不好。妹妹、妹夫等几个合伙的人,眼看3000块就要打了水漂,都纷纷另寻他路。

不得已,平时只是偶尔来帮帮忙的何永智只得开始两头跑。

那是一个星期天,鞋厂放假,何永智早早地来到店里,先将火锅底料熬好,再将买回来的菜清洗、装好,打扫店面,接着开始到外面拉生意。

平时都只到街两头店面吃饭的顾客,突然发现不远处一个美女面带笑容、声音清亮地吆喝着,顿时来了兴趣。



何永智知道,吃火锅最怕味道寡淡,因此每每顾客要加汤、或者要加菜的时候,她都添上大瓢的火锅底料,让顾客吃得尽兴。

这一天,生意出奇地好,晚上夫妻俩数钱,发现进账200多块,抛去成本,赚了60多块钱,是何永智两个月的工资。

何永智觉得,自己可能非常适合做生意。在廖长光的支持下,第二天,她便辞职,全身心投入到火锅店的生意中来。

可以说,正是因为他们夫妻同心,在创业的路上,一个负责找方向,一个负责具体事宜,两人合作无间,才能有如今的成就。



灵感突发,时时创新

80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人们开始走南闯北的闯荡。

重庆因为有港口,每天南来北往的客人特别多。重庆人又非常热情,总是想请外地人尝一尝他们的独特美食,火锅。

民间流传,湖北人不怕辣,湖南人辣怕不,四川人怕不辣。

那时,重庆作为四川的一部分,差不多人人能吃辣,可是,外地的客人却并非如此。因此,吃火锅的时候,只能要一碗清水,涮一涮了再吃。

何永智知道,涮过的食物早已没有了火锅的清香和口感。如果自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生意肯定会更上一层楼。

那天,她像往常一样,坐渡轮前往弹子石,在江心看见一个熟悉的场景,浑浊的长江水,和清澈的嘉陵江水在交汇处互不侵犯。



突然灵光乍现,回店之后,她拿着煮火锅的锅到铁匠铺,让师傅在中间焊上一块隔板。

当时,为了防止辣汤溅到清汤里面,她还让师傅在隔板上缀了一对鸳鸯,并索性给这个发明取了一个鸳鸯锅的名字。

可以说,正是这个发明,才将重庆火锅,成功推广到了全国。

有的客人懒得自己配菜,想让何永智帮忙,可生意火爆、忙得团团转的何永智哪有时间,在心里盘算了一下,直接对客人说,20块钱随便吃。

这一举措既开启了火锅的自助餐模式,也让生意更上了一层楼。

可惜,当时没有专利的意识,她的发明人人可用。

只不过,鸳鸯锅的名字虽然流传了下来,但因为在清洗鸳鸯锅的时候,锅上的鸳鸯时常会划伤清洗者的手,何永智便去掉了鸳鸯,将挡板改成了弧形,蕴含阴阳八卦的意思。

为了有效地解决了辣汤流入清汤的问题,后来,她又发明了子母锅,并申请了专利。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