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遗产”有多强大?后代吃了1000年,第29代孙比李嘉诚还富

分享至

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场之上,历朝历代的贪官都不在少数,随便一个人都能说起几个名字。但要说起两袖清风的“清官”,那包拯一定是所有人心中的最佳人选。

无论是相关的电视剧还是真实的历史故事,都将“包青天”的形象刻画得深入人心。以“清廉”著称的包拯,不仅得到了皇帝的重用,也在民间享有很高的声誉。

但一个两袖清风的好官,却也给后代子孙留了一笔“巨额遗产”,带来的作用令人瞠目结舌,其第29代子孙甚至比李嘉诚还要富裕。

难道包拯的清廉名不副实吗?



包拯的升迁之路

包拯出生于官宦家庭,所以从小他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他在爱民如子之前,也有一个优点,就是对父母十分孝顺。

1027年包拯考中进士之后,就开始了他漫长的为官生涯。

但当时包拯的父母已经年迈,他便上书请求在家乡附近任职。眼看着父母的身体越来越差,包拯干脆辞官回乡,终日陪伴在父母身边。

直到父母去世后,包拯才被重新启用,奉命担任安徽天长的知县,他为官期间一身廉洁,为人民造福。

当时,端砚作为当地著名的文房四宝,除上贡给国家的之外,还必须满足一些贪得无厌的官宦所需。



在包拯为官开始,一直到任期结束,都未曾有一个价值高昂的砚台,这一点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所发现的包拯墓中就可以体现出来。

因为在地方上的卓越表现,包拯于三年任期满之后被调回京城当官。

1043年,河南地区因遭受天灾民不聊生,当时担任监察御史的的包拯亲自前往陈州查访,解决当地的赈灾粮食发放问题。

包拯为了人民,还在后来支持变革了大宋对盐的经营制度。

当时的官盐买卖漏洞严重,所以造成了大量的官府贪污,为了解决这一现状,时任户部副使的包拯于庆历八年前往陕西地区,和当地的盐官一同重新制定盐法,保证公平。

从此期间不断变化的官制就可以很清楚解读出朝廷对包拯的器重程度,而他曾经担任过的官职,还远不止这些。



除了运转使和三司使等涉及钱财的官职之外,包拯还曾担任过宋朝专门负责监察言事的台谏官,监察御史,知谏院和御史中丞等等。

总而言之,他所担任的官职,前期主要管理经济,后期则转向中央对官员任职的监督上来,其铁面无私的行事作风也让宋朝的官僚体系一度保持廉洁,而如此重要的官职,究竟留给了后代什么“巨额财富”呢?

“财富”的真正奥妙之所在

所谓巨额财富,并非是布帛钱粮,而是包拯为官期间所领悟和践行到的精神,在后续的家族发展之中,逐渐演变为指导族人处世的家训和家风。

早年包拯在端州任职时,曾用一首诗来表现自己的志向,大致意思是说,清心是治身之根本,直道乃是为人处世之要诀,强调做人应当成为国之栋梁和精钢,为官就要当好官。



《宋史》之中也曾记载包拯是“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孝肃”著称的家风也就成了后续包家一直传扬的精神。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