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的时候北击匈奴,衰弱的时候南攻吐蕃,北宋深谙其中的道理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爆发于宋熙宁七年,北宋与吐蕃之间的一场战斗,踏白城之战,虽然在历史上的知名度不高,且被研究宋史的很多人直接忽略掉,但它却实实在在的影响了后世的进程,对于半个东亚地区的变动都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其一,踏白城之战,虽然以北宋的惨淡胜利而告终,却直接将吐蕃的寿命延长了三十多年。

其二,越南北部的交趾地区,趁北宋与吐蕃交战之机,悍然出兵两广,后脱离中原政权的掌控。

其三,吐蕃原本是北宋制衡西夏的一张王牌,踏白城之战后,吐蕃暗地里倒向西夏,北宋末年多次趁乱吞并西夏的计划都被吐蕃拖了后腿。

其四,踏白城之战后,引发了宋朝皇室对于辽朝的仇恨,最终与金国签订海上之盟,引发靖康之变。



“踏白城之战”爆发的前提条件

吐蕃王国内部的政治情形与北宋大为不同,更像是现代西方的联邦制体制,在吐蕃国内,有不少拥有半独立性质的地方豪族掌控的区域;吐蕃王国疆域的核心区域处于湟水流域范围内,这与同样处于西北地区的军事强国西夏形成了对立关系,所以吐蕃王国从一开始就是跟西夏处于对峙的情形。

而西夏又是建立在北宋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且多次入侵北宋的领土,这对于几代宋朝皇帝来说都是莫大的耻辱,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吐蕃与北宋都因为西夏的原因处于一种比较友好的盟友关系,共同抵制西夏。

然而这种合作的关系最终在宋神宗时期被北宋打破。

打破的原因很简单,经历了王安石变法后的北宋王朝,面目为之一新,胸有大志向的宋神宗不再满足于三足鼎立的局面,他希望更多的开拓疆土,恢复汉唐时期的江山。

或许是出于战略方面的考虑,他的作战对象没有选择北方的辽国和西北的西夏,而是选择了一直与北宋友好的吐蕃,此时的吐蕃正经历内乱,吐蕃唃厮罗死后,其幼子董毡成为吐蕃之王,因为受到地方的节制,董毡的命令也只能在河湟地区才能够有用,而其他地方的吐蕃领土早已经被他人占有。

宋神宗与王安石当然不会浪费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们秘密的派遣王韶攻攻取熙河地区,刚刚帮助北宋度过庆州兵变的吐蕃肯定想不到,宋朝的翻脸如同翻书一般,根本来不及做出有效的抵抗,王韶便势如破竹的击破了占据河州的木征等人,开辟了两千余里土地,史称“熙河开边”。



虽然木征不怎么服从吐蕃的领导,但河州毕竟属于吐蕃的国土,北宋的行为让吐蕃十分震惊,董毡在思考了当下的情形后,决定派遣青宜结鬼章出兵支援他的侄子——木征。

青宜结鬼章巧施激将法

一举夺下熙河地区的王韶也是十分开心,急匆匆的赶回京城开封向宋神宗完整的报告这一辉煌的战果,等到青宜结鬼章的援兵与木征会合的时候,王韶此时已经在千里之外的开封城内了。

青宜结鬼章是久经沙场的悍将,在简单的思考之下,他制定了调离河州主将出城、设伏围攻宋军以及与西夏联盟南北夹击的战术。

此时的王韶浑然在得知消息后,正在向宋神宗汇报战况的他推荐了屡立战功的景思立,并希望宋神宗对他能够给予嘉奖。



北宋臣子

受到嘉奖的景思立开始变的患得患失,他深怕河州出事连累到王韶以及宋神宗,不想辜负主帅与天子的厚望,久而久之,竟然看不透整个河州的局势,陷入到牛角尖当中,后在青宜结鬼章一封谩骂信的驱使之下,点兵六千,毫不迟疑的出城想要与青宜结鬼章一决高下,而这正好中了青宜结鬼章引蛇出洞的计谋。

虽然景思立被激将法所激怒,但他还不至于糊涂到想要以六千兵马对抗青宜结鬼章的两万人,之所以他毫不迟疑的出城,在于他并没有考虑到青宜结鬼章的行军速度之快,在他的计划当中,青宜结鬼章的军队应该还处于前来支援的路上,而他只需要在援军到达之前解决掉有勇无谋的木征就可以,然后回城坚守。

景思立在与木征交手后,木征的败相明显,逐渐向河州西北的踏白城靠拢,景思立不愿意放过这个一举灭掉木征的机会,趁势追击,掉进了青宜结鬼章的包围圈当中。



吐蕃军包围宋军

掉进埋伏圈的景思立面对两万人马的青宜结鬼章,此时的他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然而已经成为了瓮中之鳖,除了拼死一战,再没有其他的好办法。

景思立战死,踏白城终结

虽然在人数上处于劣势,但双方你来我往的激战的十余个回合不分胜负,青宜结鬼章瞅准时机,派遣偏将绕过宋军所在的山头,从身后进行攻击。而景思立早已经把这个战术看清楚,命李楶进行后方的防卫工作。

可惜,景思立虽然有战术之能,却没有识人的能力,李楶是一个胆小如鼠的人,他不敢与吐蕃军进行战斗,只顾着自身逃跑,景思立的后方立刻暴漏在吐蕃军的攻击之下,此刻,北宋六千兵马算是彻底的被吐蕃包了个饺子。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