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司马懿会撤兵,城楼上那两个书童,是整场空城计的疑点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相信不少人都应该读过《三国演义》的故事,对于小说中的精彩故事,那是印象深刻。其中那个“空城计”被誉为经典,很多人都佩服诸葛亮的才华,绝境时想出这个“办法”。关羽诸葛亮的智谋更让后人佩服,迄今为止被誉为美谈。



但是后人对于司马懿的表现,依然感觉很怀疑,为何断定里面有重兵。除了听诸葛亮琴声不乱之外,还有就是两个琴童,才是这次空城计最大的“靓点”。

两位大宗师的pk

在《三国演义》的后半段,就是司马懿和诸葛亮,这两位大宗师的大PK。严格来说他们性格很像,彼此都是魏国、蜀国掌权人物,在当时能量很大。况且那时掌权人物刘备、曹操、孙权等人,都陆续去世。当时真正厉害的人就是“凤毛麟角”,算是其中“佼佼者”。



两个人综合实力都很强,作为蜀国和魏国的统帅,他们的输赢代表两国的命运。身为朝廷的“一把手”,拥有很强的实力,智谋都是很高。周瑜和诸葛斗了很长一段时间,有那种“既生瑜何生亮”的境况,司马和诸葛同样如此。自从两个人上任后,彼此交手好多次,对于彼此算是“知根知底”。三国后期能够和诸葛亮“叫板”,除了司马懿之外,真没有几个人。

“空城计”这出戏,算是彼此下的一步“大棋”,除了考验智力、勇气,还有心理。看似两个人云淡风轻,私底下诸葛亮“吓得要死”。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当时诸葛亮在城楼上虽然内心很紧张,但是面上还能够“保持”淡定的状态,这种平静心情同样影响周边人,就像周边侍奉琴童一样。



司马懿看到诸葛亮这番“场景”,内心也是坠坠不安,想要进去更怕中计。担心里面如果真的有十万大兵,那么自己贸然进去,是否中了埋伏。看到那两个琴童也是若无其事,让内心犹豫不决,让司马下定决心,直接撤退走人。就有了历史上有名的“空城计”,后面虽然有人想要借此这步“妙招”,只是一般不敢轻易用。

猜测司马懿“放水”

后人猜测司马懿走人,除了顾虑诸葛亮“智慧”,还参考旁边琴童。古代文人谋士因为喜欢“舞文弄墨”,身边都会配备小厮,侍奉主人日常生活。无形当中深受主人影响,琴童受到“诸葛亮影响”,某种程度上,能力肯定远胜于一般人。



就算能力再强,毕竟年龄不算太大,面临生死大事,很难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如果说诸葛亮老谋深算,心理素质强大,琴童才十几岁的年纪,很难做到不心虚。客观上来讲这两个“琴童”,算是这桩“空城计”中最大“一环”,做得还不错。如果稍有不慎,可能都会影响该计划进行,这点让对方打消顾虑。

不过也有人认为司马懿刻意“放水”,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是为保证身家性命。那个时候司马懿已经是魏国的“权臣”,在朝廷中树敌颇多,那时他还没有完全掌控魏国的大权。这时他必须等待“时机”,最起码要为自己争取时间,如果灭掉蜀国,可能下一步就会被帝王忌惮。



就像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故意放曹操走人,就是怕孙权“借机坐大”都是同道理。如果看后面魏国变化,这步棋下得“很妙”,争夺好几年时间。一步步发展自己实力,等待时机找到“机会”,铲除上位之路“政敌”,为后面司马家上位“铺平道路”。

政治角度上考虑

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功高震主这种事时有发生,有时“敌人”存在,对于权臣来讲算是一种很好“保障”。“狡兔死,走狗烹”是同样道理,作为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他怎么可能会犯这种“错误”呢?



如果灭掉蜀国,可能自己“死无丧身”之地,那座城池就不能进。宁愿被别人瞧不起,也不愿意要这份功劳。如果灭掉蜀国,他在魏国的权利会达到顶峰,会成为众人“攻击”对象。因此才会选择放掉诸葛亮,何尝不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