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中伊阙之战为何被渲染?公敌由秦变为国,原因在此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大秦帝国》中,伊阙之战为何被刻意渲染,战争主力由韩赵魏三国变成山东六国,各诸侯国公敌由秦国变为齐国,原因在此

《大秦帝国》作为一本描写战国时代历史的历史性小说,其中刻画了很多著名的战争,比如说长平之战,比如说秦国发动的几场灭国之战,再比如说我们今天所要重点介绍的伊阙之战,这些战争无一例外地都推动了当时历史的发展。

毕竟战国时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时代,它的权力范围划分的非常的零散,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利益纷争也非常的频繁,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很多时候,国与国之间的矛盾或者是纠纷都必须要通过战争来进行解决,国与国之间很少能够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来进行利益的划分;再者一个时代之所以会有战争,除去利益纷争之外,还因为国家势力发展的强弱。



强大的国家需要进一步开疆拓土以继续增强自己国家的实力,尤其是在战国时代那样的乱世。战国时代与其它的乱世像是三国两晋或者是五代十国还不一样,在战国时代那些参与天下纷争的诸侯国都是名正言顺的,它们传承先辈自古以来就有的势力范围,它们本身的权力斗争比三国两晋时期的那种臣子之间的权力争斗更加的复杂,波及的范围也更加的广。

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些诸侯国之间经历了几百年的纷争,最终才到达一个统一的境地;在这几百年当中所发生的战争不计其数,大大小小的兼并战争让春秋战国时代变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战乱繁杂的时代,同时这个时代也让中国的历史变得更加立体,更加辉煌起来。

伊阙之战让韩赵魏三国受到重创,拉大了秦国与其他诸侯国的差距

我们今天所要讲到的伊阙之战,就是春秋战国时代里一场非常著名,非常重要的战争。历史上的伊阙之战是以韩赵魏三家为主力的,在这一场战争当中,韩赵魏三家联合攻打秦国,但最终却被秦国的武安君白起斩首联军二十四万。

这场战争结束之后,韩赵魏三家失去了很大一部分的军事实力,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陷入了沉寂的状态,同时也更加地拉大了秦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更是给山东六国的人们敲响了警钟。

在当时那个时段,秦国是刚刚结束了自己内部的混乱争斗,秦昭襄王刚刚从燕国回到秦国继承王位,他的根基还不是十分的稳定,秦国内部还没有真正能够崭露头角的大将,白起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千夫长,在这种情况之下,山东六国的人都将这个时期看作是攻打秦国最好的时机。



伊阙之战,韩赵魏三国偷鸡不成蚀把米

毕竟秦国一直以来发展的都十分的稳定并且很迅速,即便是苏秦提出了合纵的策略之后,山东六国也不敢轻易的攻打秦国,就更不用说当时的秦国还占据着有天下第一关之称的函谷关了,函谷关本身就是易守难攻的,再加上秦国具有高超战斗力的军队和它良好的经济基础,六国之人从来都不敢轻敌冒进。

可是这一次秦武王去世,秦国出现了一段时间的权力真空,秦昭襄王原本在燕国做人质,刚刚回到秦国根基不稳,同时白起又没有崭露头角,这让山东六国抓住了一个机会,在这样一场战争当中,韩赵魏这三个国家却没有尝到一点甜头,反而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这样的结果可谓是非常值得人们警醒的。

《大秦帝国》中,伊阙之战的主力被改成山东六国

不过在《大秦帝国》这本历史小说当中,作者将这样的一场战争进行了修改或者说是艺术加工,书本当中描写的是那次战争的主力是山东六国,同时,还将孟尝君和春申君的形象加入了进去,充分的表示了山东六国对这次合纵战争的重视。除此之外,书本当中还加入了另一个细节,那就是在战争即将要爆发的时候,齐国的齐王趁着联军在前线抵抗秦军,钻了秦军防御不及的空子吞并了宋国。



宋国在那个时候算是一个中等的诸侯国,虽然比不上战国七雄的土地面积广大,但宋国却地处十分重要的地段,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同时它的土地也非常的肥沃,在中国古代那个重视农业经济发展的时代里,宋国的那一片土地对于发展农业经济具有很重要作用。

宋国地缘政治十分重要,各诸侯国对其虎视眈眈,却不让别国独吞

因此,各大诸侯国对宋国可以说都是虎视眈眈的,但是因为宋国的战略意义实在是太过重要,贸然出兵攻打宋国会引起其它国家的共同敌视,同时,宋国又是明面上臣服于秦国的一个小国,如果与宋国发生军事冲突,那么秦国必定不会袖手旁观。

因此,每一个国家都没有绝对的把握吞并宋国,这也就是为什么宋国凭借着一个中等诸侯国的身份却能够在战国时代这样天下大乱的时间段里生存下去的原因。可是齐国的齐王却设下了一个圈套,先是组织山东六国的军队合纵攻秦,在两军对战的时候,趁着秦国防御上出现漏洞的时机,一举吞并了宋国。



宋国被齐国吞并,对伊阙之战的结果影响重大

齐国做出这种举动之后,孟尝君担心参与合纵攻秦的齐国军队,会受到其它国家的仇视而全军覆没,便私自做主将军队全都撤离了战场,连夜赶回了齐国,也正因如此,韩赵魏三个国家的二十四万联军才会孤立无援,才会被武安君白起斩首在战场之上,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韩赵魏三家与齐国结下了死仇。

这样的一种艺术加工,在逻辑上面是没有漏洞的,可是我们需要探讨的是,作者为什么要加上这样一种艺术加工呢,或者说伊阙之战这场战争本身对于整个时代格局的变化或者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能够起到什么样的独特作用呢?为什么作者要在这场战争上面添加上这样一种艺术形式?我们今天做了重点的分析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艺术加工?



伊阙之战是战国时期一场大规模战争,对历史有很强推动作用

首先伊阙之战,这场战争本身对于战国时期历史的发展,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伊阙之战是战国时代的一场规模比较庞大的战斗,单纯是韩赵魏三家死亡的人数就达到了二十四万,在中国古代那个医术并不发达的年代里,二十四万可以说是非常庞大的数量了,占当时人口的百分比也十分之重,可是单纯的这么一场战争就让三个国家共计损失二十四万多人,由此可见这场战争的规模。

除去规模之外,这其实还是在苏秦提出合纵政策之后,六国第一次大的军事行动,虽说在历史记载的这场战争当中,主要的角色是韩赵魏三家,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楚国齐国和燕国就没有参加这场战争,只不过是因为韩赵魏三家距离秦国比较近。

同时,这三个国家又与秦国的仇恨比较深,因此在这场战争当中,这三个国家才会成为战斗的主力。这场战争的爆发其实可以说是战国时代格局渐渐变化的一个表现形式。



在秦孝公的时候,秦国是一个非常默默无闻的国家,它并不能够引起山东六国的重视,而到了秦惠文王的时候,因为魏国经历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这两场失败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军事实力。因此,整个战国时代的格局从魏国一家独大的阶段变成了战国七雄诸侯争霸,群雄逐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大家的实力基本上都是相当的,一些实力差距比较大的国家相距又比较遥远,所以基本上相安无事,没有什么大的战争爆发。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