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高端访谈|韩晗:加强工业遗产再利用 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

0
分享至

新型工业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历史发展趋势与时代发展需求,高瞻远瞩确立的重大决策,工业遗产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对于工业化具有积极意义。如何通过工业遗产再利用去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是当下新的命题。近日,武汉大学景园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韩晗在接受佛山传媒《理论周刊》专访时表示,新型工业化与工业遗产再利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文化联系。佛山加强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不仅能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还能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专家简介

韩晗,文学博士,理学博士后,武汉大学景园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工业遗产”专题执行副主编,长期从事工业遗产诸问题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外文局特别委托项目、国家财政部专项委托项目等国家级项目多项,并参与或主持国内外近50个工业遗产改造项目的规划与咨询工作,有《中国方案: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100个故事》《工业遗产旅游》等专著出版。

1、新型工业化需要依靠新质生产力,也要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

《理论周刊》:您是如何理解“新型工业化”的?

韩晗:说到新型工业化,可以从另外两个新概念入手,一是新质生产力,二是高质量发展。这两个概念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核心议题,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且在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众所周知,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先进生产力,它强调的是技术进步、创新驱动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而高质量发展则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强调的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而不仅仅是速度和规模。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供给体系更加有效,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格兰仕车间。/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周春 摄

新型工业化则是在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推动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型的过程。新型工业化强调信息化、智能化、服务化和绿色化,这与新质生产力的特点高度契合。新型工业化需要依靠新质生产力中的科技创新和高效能生产方式,以提升产业链水平,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新型工业化也需要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即在工业化过程中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要理顺一个基本逻辑,新质生产力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动力和支撑,是推动工业化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关键因素;而高质量发展则为新型工业化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是评价工业化成效的重要标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2、工业遗产再利用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和价值引领

《理论周刊》:目前国内很多地方都在盘活工业遗产,助力新型工业化发展。您认为新型工业化与工业遗产再利用有哪些文化联系?

韩晗:作为一名工业遗产研究者,我认为新型工业化与工业遗产再利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文化联系,这些联系不仅体现在对历史记忆的保存和传承上,还体现在对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弘扬上。主要从如下四点予以具体体现。

一是工业遗产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物证,承载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技术成就和社会发展状态。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不仅仅是对建筑和设施的物质性保护,更是对近代以来我国工业文化和精神的传承。这种文化传承有助于增强社会对工业发展历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创意灵感。

二是工业遗产再利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实践。将废弃的车间、矿区、厂区等改造成为文化创意园区、科技创新中心或公共活动空间,不仅赋予了这些工业遗产新的功能和生命,也体现了对现有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对环境的尊重。这种创新精神与新型工业化中强调的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有助于推动新型工业化向着更加智能、环保、高效的方向发展。

三是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有助于提升公众对工业文化的认知和理解。通过改造后的工业遗产,公众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时代变迁,从而增强对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科技革新和产业升级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这也有助于培养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理解新型工业化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问题,更是一个涉及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文化传承的综合发展过程。


佛山创意产业园。

例如,由六个工厂组成的佛山创意产业园,如今已经成为佛山重要的文化产业集聚地,每天吸引大量的年轻人前来“打卡”。2023年打造的“工业遗产+国潮”活动,引起工业遗产研究界的广泛关注,也让许多年轻的佛山人和新佛山人对佛山的历史特别是工业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这对于佛山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而言,显然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四是工业遗产再利用还能够促进地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通过将工业遗产转变为旅游、教育、艺术等多功能空间,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与新型工业化追求的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模式创新是相辅相成的。

由此可知,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不仅能够丰富新型工业化的文化内涵,还能够促进创新精神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和价值引领。

3、工业遗产再利用有助于塑造城市独特形象

《理论周刊》:工业遗产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对于工业化具有积极意义。从文化的维度,如何通过工业遗产再利用去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

韩晗:第一,深入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关键之举。工业遗产承载着工业发展的历史和文化记忆,通过保护和再利用这些遗产,可以传承工业文化,同时激发创新思维。近年来,许多废旧工业空间都改造成了以新质生产力为主导的创意园区,不仅保留了工业历史,还能成为新技术研发和文化创意的孵化器。

第二,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是关键所在。我国许多城市因工而兴,以矿而富,如鞍山、萍乡、黄石等,这些城市的文脉本身就是工业文脉。佛山的工业文化底蕴也很深厚,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有助于塑造城市独特形象,而且在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如佛山的“南风古灶”,就是将工业遗址转变为文化地标,为佛山实现新型工业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佛山南风古灶。/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符诗贺

第三,要应时所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可以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物理空间和文化基础,这一点已经被社会所公认。通过改造旧工业区,可以为新型产业如高科技、文化创意、绿色能源等提供场地和环境,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到了存量时代,工业遗产空间的再利用已经逐渐摈弃了“大拆大建”的传统思维,而是朝向“物尽其用”的新兴路径。

第四,增强公众参与和教育已时不我待。工业遗产再利用有很强的社会教育意义,特别是针对青年人。工业遗产一经活化利用可以成为公众教育和参与的平台。通过开展工业文化相关的展览、讲座和互动体验活动,增强公众对工业历史和新型工业化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公众的创新意识和文化自信。

第五,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是重要实现目标。我认为,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实现目标就是工业遗产旅游,在“旅游”这个概念被重塑的当下,成功的工业遗产都是工业遗产旅游项目——因为工业旅游本身就是新型工业化的体现,因为工业遗产再利用本身就是从“有烟工业”向“无烟工业”的转型,通过打造工业旅游路线和体验项目,将工业遗产与现代旅游活动(如citywalk、露营研学等)相结合,推动文化、旅游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新型工业化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工业遗产再利用的价值归依,所以一切工业遗产的再利用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佛山的工业遗产再利用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理论周刊》:佛山也非常重视工业遗产的保护、挖掘和利用,例如佛山正在打造的“美陶湾”,就是位于国家工业遗产的南风古灶一带。以往,石湾因深厚的陶文化积淀,引领了佛山早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如今,美陶湾作为更高能级的文化产业创新平台,正在持续赋能城市和产业的发展。您认为佛山要如何利用好工业遗产,为新型工业化助力?

韩晗:佛山市通过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不仅保留了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还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美陶湾”是一个我长期关注的项目,这里最近举办的一系列文化活动都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一项目展示了如何有效利用工业遗产为佛山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

长期以来,佛山市高度重视工业遗产再利用工作,这体现了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比如石湾地区的南风古灶作为国家工业遗产,见证了佛山陶瓷产业的发展历程,承载了丰富的工业文化和工匠精神。通过修复和保护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设施,佛山市不仅保留了这一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也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了解佛山工业历史和陶瓷文化的窗口。

而美陶湾的建设恰是一个将工业遗产与现代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案例,佛山市借此打造了一个创新的平台。通过引入文化创意、设计、研发等新兴产业,美陶湾不仅为传统陶瓷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还吸引了一批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推动了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这种产业的转型升级有助于佛山市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有利的竞争位置,实现从传统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


柒号陶仓研习基地、美陶湾数字新媒体直播基地、全球插画产业(佛山)中心三大基地揭牌仪式。/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周春摄

我认为,美陶湾作为一个新兴的城市文化中心,它的发展还注重了与城市功能的融合。通过近年来一系列的规划和建设,美陶湾不仅成了文化产业的集聚地,还提供了休闲娱乐、教育培训、商务交流等多功能服务。这种综合性的开发模式提升了城市的活力,增强了市民的归属感和城市的吸引力,为佛山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佛山的工业遗产再利用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如顺德糖厂、龙江镇甘竹滩洪潮发电站等活化再利用尚未启动,我对这些项目的未来充满期待。

5、有效的工业遗产再利用能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理论周刊》:佛山地区的工业遗产再利用如何助力佛山深入融入大湾区一体化发展?

韩晗: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不仅仅是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更是对工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将工业遗址改造为文化创意园区,佛山成功地将工业文化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地标,如顺德陈村渔人码头·千禧坊的改造,这原本是陈村造纸厂。这种乡村工业遗产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微改造”,实际上为粤港澳大湾区数以万计的乡镇企业改造打了个样,提供了重要的“佛山经验”。

而就佛山本地而言,近年来通过一系列工业遗产的再利用,确实有效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例如,通过引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将传统的工业区域转变为创新驱动的产业园区,这有助于佛山在大湾区中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并提升佛山的城市形象。通过改造旧工业区域,佛山不仅保留了城市的历史记忆,还通过创新的方式赋予了这些区域新的功能和活力,如“岭南天地”的开发。“岭南天地”其实也是广义的工业遗产,这是晚清民国时期佛山手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如铜匠铺、铁匠铺、纺织作坊等,最近佛山岭南天地康得思酒店已投运,这就说明了“岭南天地”这个项目目前看来是比较成功的,至少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地市级城市的大尺度工业遗产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积累了重要经验。

另外,值得重视的是,佛山的工业遗产再利用项目往往与具体的市情分不开,即与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相结合,有效的工业遗产再利用能够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区域均衡发展。这有助于佛山在大湾区中实现更加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增强其在大湾区的功能,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广东省委、省政府支持佛山建设制造业创新高地,这将有助于佛山在大湾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有望成为国内的新型工业化重镇。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刘蓉

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周春、符诗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佛山日报
佛山日报
掌上佛山,专注直播
9483文章数 2069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