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橙友“静姑娘”发帖:去湘湖游玩,看到陶朱亭的简介,有几处明显的错误。
简介原文是这样写的:
陶朱亭是为纪念越国大夫范蠡而建。范蠡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越王句践的助手和谋士,越国返败为胜的功臣。传说他功成身退后。后来转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地,自称陶朱公,以经商致富。范蠡虽很富有,却乐善好施,曾三次散尽家财,救助穷人。如今,范蠡被世人尊为“中华商祖”。
橙友“静姑娘”说,她找出了三处错误——
①“越王句践”应写作“越王勾践”;
②“返败为胜”应写作“反败为胜”;
③标点符号运用错误,“传说他功成身退后”的句号应改为逗号。
湘湖景区工作人员得知消息后,虚心接受了后面两处错误,表示会尽快更正陶朱亭的简介。
不过,对于第一处错误,景区工作人员说:我们没错!
到底是越王“勾践”还是“句践”?
“句践”,没错!
其实,橙友“静姑娘”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个问题的人。
在湘湖的数千年文化积淀,2500年前的吴越时期,一直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章。无论是越王句践屯兵抗吴的越王城遗址,还是馈鱼退敌的历史故事,都深深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但随着前来探寻的游客越来越多,不少人都发出了同样的疑惑:日常生活中常写作的越王“勾践”,为何在城山越王祠的雕像中却被写作越王“句践”?是“勾”还是“句”?是错别字还是另有原因?
为解决这一问题,湘湖管委会曾委托杭州湘湖(白马湖)研究院研究员们进行解答。
通过充分调查研究,研究员们认为,萧山湘湖景区越王城遗址公园中越王祠内的“句践”二字并不存在书写上的问题,而且还蕴含着悠久的历史,不宜写作“勾践”,理由有三个——
第一,尊重中国历史,宣传传统文化。“句”用作人名,在中国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当中就写作“句践”。
据了解,《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章中也写道:“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
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国语》也是作“句践”。
可见,历史上称呼越王“句践”,是用“句”不用“勾”的。
第二,现有专业的、权威的字典、词典,都是使用“句践”而不是“勾践”。
例如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应用规范手册》之“容易写错的历史专名”说:“句践,不要错写成勾(gōu)践。”
在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句”字的解释是:[gōu],高句丽,古族名,古国名。也作高句骊;又用作人名,春秋时越国国王“勾践”也作“句践”。
这些都表明,“句践”才是现在国家权威学术机构的专业称呼。
第三,借此机会加强本土文化教育。文字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演变的,“句践”中的“句”,是“勾”的古字,“勾”是后起的俗字。景区在越王句践的雕塑下,选择采用更为规范的“句践”的写法,可以更好地引导游客来了解、追溯2500年前吴越争霸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湘湖文化地图”2.0版本上线,带你问史越王台
湘湖一带是吴越争霸的军事重地,位于越王桥畔的陶朱亭正是为纪念范蠡而建。
陶朱亭 摄影/朱喵喵
最近,湘湖发布“湘湖文化地图”2.0版本,带你问史越王台。
在原版的基础上,2.0版本不仅增加了新的点位,还丰富了人文故事、老湘湖八景等更多文化内涵。在湘湖,你可以尽情探索每一个角落,感受这里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韵。
湘湖研究院出品
比如越王城遗址位于湘湖海拔128米的越王城山山巅,为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屯兵抗吴的军事城堡。山顶中间低四周高,高处即为当时人工夯筑的城垣,内缓外陡,四角有高隆台地作瞭望用,仅有马门一处与外界相通明代修有数百石级与之相接。城内还有洗马池、佛眼泉等历代建筑遗迹。
位于城山古道半腰,有一座悬空四角亭,叫“古越亭”。亭柱有联:“卧薪尝胆,誓雪越耻;立马馈鱼,智退吴兵。”说的就是越王句践卧薪尝胆和馈鱼退敌的故事。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湘湖的文化,不妨到湘湖驿各点位免费领取一份“湘湖文化地图”,照着地图实地游览一番。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者 韩晨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