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启圣:帮助康熙统一台湾不仅没有封赏,还欠了朝廷47000两银子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十一月,清朝康熙皇帝刚刚统一台湾不久,福建就传来了丧讯,为统一台湾做出巨大贡献的福建总督姚启圣病逝,康熙听闻姚启圣去世并没有过多悲伤,甚至连谥号都没给他。

不久之后又有御史弹劾姚启圣在任福建总督期间虚报造船费用47000余两白银,建议康熙向姚启圣的儿子姚仪追讨这笔费用。

可怜姚启圣在任福建总督五年,一直尽心尽力为统一台湾做准备,结果台湾统一了,他不仅没得到封赏,儿子还要陷入被追债的窘境,为何姚启圣会沦落到这种地步?



后世很多人都知道清朝统一台湾是名将施琅的功劳,但是光有施琅一个人可统一不了台湾,没有当时的福建总督姚启圣为他坐镇后方筹备粮草,施琅恐怕就很难顺利攻下台湾,所以清朝统一台湾之战除了施琅,姚启圣也是立有大功的。

现代人了解姚启圣大多是在历史大剧《康熙王朝》中所了解到的形象,电视剧中姚启圣是施琅的老师,是一个碎嘴子的糟老头子形象。其实历史上的姚启圣与电视剧中形象相差甚远,他不是施琅的老师,而且他是一位颇为高大魁梧,颇有勇力的武将,文武双全,为清朝经营福建统一台湾出了很大的力。

明熹宗天启四年(1624年),姚启圣出生于浙江绍兴,自古以来绍兴人都喜好读书,颇为儒雅,不过姚启圣却是个例外,他自幼好武,身材高大,很有勇力,而且为人慷慨豪迈,有古代的豪侠风范。



在顺治初期时,清军攻占江南,姚启圣为了躲避清军骚扰,躲到了南通的通州一带,结果在通州他受到了当地豪绅的欺辱,因此他一怒之下投效清军,由于作战骁勇,被清朝任命为通州知州。

成为知州后的姚启圣就对当年欺辱他的豪绅展开报复,他攀诬豪绅为私通南明,派兵抓捕了豪绅全族之人,将豪绅族灭后,他就辞官回了绍兴老家。

在回乡途中姚启圣去萧山游玩,正好遇到两名清兵想侵犯一名民女,姚启圣假装上前相劝,趁机夺了清兵的腰刀,将两名清兵全部格杀,最后姚启圣救下民女并将她护送回家。



从《清史稿》中记载的这些事迹来看,历史上的姚启圣颇有豪侠风范,他是个有仇必报之人,但还颇有侠义心肠,能见义勇为相救素不相识的女子。

在杀掉这两名为非作歹的清兵之后,姚启圣担心被查出来,于是隐姓埋名躲了起来,并且他还开始弃武习文,改为研学儒家经典,一心求学,就这样姚启圣逐渐成长为文武双全的人。

而姚启圣学文有所成就,他见当年诛杀两名兵痞的事逐渐没人追查,就想参加科举考试入朝为官,可是他是半道出家学习文化,参加正经的科举未必能考中,于是他就想到去获得旗籍身份参加清朝独有的八旗科举。



八旗科举算是清朝独有的科举考试,主要是面向八旗子弟的科举考试,相比于传统的科举考试,八旗科举在文化方面的考试难度要比传统科举低很多,毕竟八旗科举主要面向八旗子弟招考,而八旗子弟大多文化水平不高,难度自然也就低了。

但是八旗科举除了考察文化方面知识外,还要考察武力方面,需要考生能拉开弓,还得能骑马射中靶心,这就是因为满人注重弓马骑射,所以对八旗子弟科举考试不仅要求要有文化,还得要有勇力通骑射。

当时清朝对于监察八旗科举还比较严格,中举者必须要文化合格,同时还得要精通骑射,如果被查出二者有一样不精通,那中举者和监考官都要受到法律追究责任。因此八旗科举比较注重文武双全的能力,这些正好都是姚启圣所擅长。

因此姚启圣就托关系依附了族人中的汉军旗旗籍,由此姚启圣成了汉军镶红旗的八旗子弟,他也就有了参加八旗科举的资格。



康熙二年(1663年),姚启圣考中八旗乡试第一名,被授予广东香山知县之职。由于康熙初期实行海禁政策,姚启圣本人对于沿海贸易是持开放态度,因此他在香山知县任上违背了朝廷的海禁政策,擅开海禁被御史弹劾而被罢官。

康熙八年(1669年)时,仅当了六年知县的姚启圣被罢官回家,姚启圣索性就回归家乡赋闲在家。

这就是姚启圣的前半生,仕途比较坎坷不顺,不过历史上的姚启圣虽然不顺,但是历史上的他也不是像电视剧中那样盛京马场贫困交加的要饭花子形象,历史上他的家资还比较富庶,在家乡生活的并不算贫苦。

历史上的姚启圣并不是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在周培公临终时推荐给康熙统一台湾时才启用,姚启圣是在三藩之乱爆发时,抓住了机会参与平叛才获得重用。



到了康熙十三年(1674年)时,三藩之乱爆发,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举兵反清,正好率叛军攻打浙江的温州、台州等地。姚启圣一看耿精忠叛军攻入浙江,觉得自己为国效力的机会来了,于是他倾尽家财招募乡勇赴康熙的堂兄康亲王杰书大营请为效命。

因此姚启圣获得康亲王杰书的赏识喜爱,此后他一直跟随杰书在浙江和福建两省平定耿精忠叛军,屡立战功。后来耿精忠被杰书迫降,杰书上书朝廷为姚启圣表功,姚启圣因战功被封为福建布政使。

姚启圣能官至布政使,除了杰书的保举之外,最重要的还是他在朝廷中有关系人脉,姚启圣的亲妹夫正是康熙朝的大学士黄锡衮。有黄锡衮这层关系拜托杰书的关照,再加上姚启圣确实作战英勇,因此康熙才知道姚启圣这员大将,而成为布政使之后的姚启圣也就成了一省的二号实权高官。



在三藩之乱初期,三藩之一的平西王吴三桂就曾经秘密联络郑成功的儿子郑经,邀约他从台湾入福建一起打击清朝,为了响应郑经,吴三桂特意派遣大将韩大任率三千兵马从江西入福建支援郑经。

韩大任到福建之后正好遇到耿精忠被杰书迫降,韩大任就有些犹豫要不要继续支援郑经,他已经认为吴三桂胜算很低了。恰好姚启圣与韩大任有一面之缘,因此姚启圣孤身入营劝降了韩大任,而韩大任所部三千余人全部被编入姚启圣麾下。

随即姚启圣率领韩大任所部降兵以及福建的清军攻打驻扎在漳州和泉州的郑经部队,很快郑经被姚启圣击退被迫退守厦门,此后姚启圣又屡次率部击退郑经,可谓是郑经的天敌。

姚启圣对战台湾的郑经所部屡战屡胜,这让当时的福建总督郎廷佐十分赏识他,郎廷佐当时任期将满,准备告老退休,于是在郎廷佐在退休前向康熙奏报,认为姚启圣不仅文武双全可堪重用,还自费五万两白银养军购马以及购置甲胄装备,因此郎廷佐举荐姚启圣接任自己出任福建总督,郎廷佐认为将来姚启圣可以克制台湾郑经,统一台湾不可少了他。



康熙听闻姚启圣自费帮助平叛很是高兴,因此很痛快的批准了郎廷佐的建议,下旨褒扬姚启圣,并正式任命他为福建总督。自姚启圣出任福建总督之后,他就与收复台湾结下了渊源,他在福建积极厉兵秣马,存储军备和构建海防,就为了日后收复台湾之用。

在三藩之乱后期,郑经多次亲率大将刘国轩、冯锡范侵扰福建,伺机从福建登陆,但屡次被姚启圣所击退,康熙十九年(1680年)时,姚启圣率领福建军队彻底击溃郑经所部,并且从郑经手中收复了明郑政权所占据的厦门、金门和海澄,在这次收复金厦之战中,姚启圣彻底把郑经打怕了,郑经失去了金厦两处登陆战略基地,从此郑经龟缩在台湾不敢再与姚启圣交战。

康熙对于姚启圣如此完全压制郑经非常高兴,金厦之战后,康熙加封姚启圣为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并且允许姚启圣子孙后代世袭骑都尉和云骑尉两个爵位。

郑经被姚启圣击溃之后,回到台湾十分抑郁,加之失去了登陆战略基地,郑经可以说被姚启圣压制的非常苦闷,不久郑经抑郁去世。郑经死后本应由其长子郑克臧承袭延平王爵位并监国,但是冯锡范等人攀诬冤杀了郑克臧,改立郑经幼子郑克塽继承延平王爵位。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