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通情达理”的战败之礼,向战胜方谢罪就可免遭灭国?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自从西周灭商后,周人摒弃了商朝对神灵的崇拜,转向对祖先的崇拜。为了维护和强化周王室的统治秩序,制定了一系列礼仪,由于祖先崇拜,使得周朝的礼仪更加重视人伦亲情,影响了政治、军事、社会生活等的各个方面。其中在军事领域,制定一整套的军礼制度来指导、规范和约束战争的规模、烈度和强度。



春秋中期前的战争不以消灭敌国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只求维持各国间的力量均衡。周王室虽然衰微,但名义上还是天下的“共主”,周朝制定的规范战争的“军礼”仍然起着约束战争烈度和强度的作用。大中型国家之间进行战争,以威服对方为目的,很少灭其国和摧毁其宗祀。

周朝制定的约束和规范战争的军礼,涵盖了战争前、战争中、战争后的各项礼仪。战争一方打了败仗,要举行战败之礼。

战败之礼在《周礼》中被列为凶礼,即有关哀悯、吊唁、忧患的礼仪

《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禬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战败之礼包括军队兵败返回时国君哭迎败师及率群臣哭于社之礼,国君还要凭吊祭奠死亡的将士。当国都被攻破,为了保全社稷还要向战胜方行投降之礼以求东山再起。我们一一来看:

战败后国君哭迎败师及率领群臣哭于社之礼

《孔丛子·》记载:“若不幸军败,则骑赴告于天子,载橐帐。天子素服哭于库门之外三日,大夫素服哭于社亦如之。亡将失城。则皆哭七日。”



这里说的是春秋时期,军队如果出征失败,要先派人向君王报告,当使者乘车归国禀告时,他的铠甲与弓不能收入袋子中,表示要报仇的决心。君王闻讯后身穿丧服哭于库门之外,而朝廷的大夫们也要穿丧服哭于社,将领如果丢了城池则要哭七天。库门即大门,在宫城之外。这里“哭于社”是什么意思呢?社是一国土地的象征,军队打了败仗,丢失了土地,要向社神哭诉。

《礼记·檀弓》有载:“国亡大县邑,公卿大夫士皆厌冠,哭于太庙三日,君不举。或曰:君举而哭于后土。”这说明君王不仅身穿丧服哭于库门之外,还要率领众臣哭于社。

君王以丧礼迎接败军归来,军队将士也要以丧礼自处。《周礼·夏官·大司马》曰:“若师不功,则厌而奉主车。”这里的“厌”指的厌冠,厌冠属于丧冠。指的是军队打了败仗,大司马要戴丧冠,护送祖先与社的“主”归于祖庙与社庙。大司马是做什么的呢?大司马之职,西周始置,与司徒、司工并称“三有司”,为朝廷大臣,常统率六师或八师出征。“

春秋时国君哭迎之礼,在《左传》中秦晋崤之战有记载:“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此处说的是秦穆公不听騫叔劝谏,一意孤行欲袭击郑国称霸中原,与晋国冲突,秦军伤亡惨重,三员大将被俘,几乎全军覆没。”



穆公闻听秦军打了败仗而回,穿着白色丧服等候在郊外, 面对秦师痛哭。秦穆公道:“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意在向众臣悔过,将过失和责任都归于自己。他对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啊。”

国君凭吊祭奠阵亡将士之礼

除了哭迎外,君王还要吊劳死亡的将士。《周礼·夏官·大司马》:“王吊劳士庶子,则相。”郑注:“师败,王亲吊士庶子之死者,劳其伤者,则相王之礼。”当然了,不仅是战败了要吊劳死亡的将士,战胜了也一样要慰问将士。

不过当时对待阵亡将士之礼,在在现代人看来有些不近人情,特别是战死者的尸体不能归葬所属宗族之墓域,而要葬在战场或宗族兆域之外。因为春秋与汉以后之人都认为战死者的鬼魂会伤害活着的人。《白虎通·丧服篇》引《礼·曾子记》曰:“大辱加于身,皮体毁伤,即君不臣,士不交,祭不得为昭穆之尸,食不得昭穆之牲,死不得葬昭穆之域也。

古人这么做,并不是要惩罚这些战死的将士,而是古人认为战死者是非正常死亡,战死者的身体毁伤有辱祖先。而且对于不能入兆域的孤魂也要进行祭祷,以免其危害活人。

战败投降之礼

春秋时期国家之间发生战争,战争一方如果国都被攻克,那面临的很可能是国君被俘,甚至国家灭亡。这个时候战败国的一切土地、人民和财富都要听任战胜者的裁决了。而战败国会想尽办法,包括实施投降礼仪来挽救国家的命运,保存社稷,以求东山再起,或者是积攒力量伺机复仇。实施投降礼仪的一般是中小国家,接受投降礼仪的一般是大国或是强国。



战败一方,往往在举行隆重的投降礼仪后,祈求战胜方的豁免。胜利一方出于道义,也会接受战败方的请求,给对方留有活路。君王投降后还可以继续为王,国家也可以继续存在和发展。这与战国时期,以灭国为目的残酷战争相比,温情了许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点:

一是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贵族之间多有联姻,有的血缘较近。无论大国还是中小国家都是贵族统治,且相互又有宗族、姻亲关系。如果发生战争将其灭国岂不是同室操戈,为天下人所不齿。《左传·闵公元年》引管仲语“诸夏亲昵,不可弃也”,正是对此的恰当解释。

还有一点就是春秋时期生产力落后,倾举国之力发动战争灭一国,不仅无法对战败国实行有效控制,不小心还会耗尽国力,将敌国消灭后,自己也离土崩瓦解不远了。

那么战败一方实施投降礼仪能保住国家和君王的性命吗?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与《左传》所载相同,五十二个亡国的国家都没有记载实施投降礼仪,而实施投降之礼的国家,国家社稷都得以保留,君王也没有性命之忧,说明投降礼仪还是非常重要的。

投降礼仪在儒家看来是耻辱的象征,所以未将其写入儒家的著作,但《左传》如实地记载了春秋时的一些战败投降礼仪。



《左传》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记载了春秋时期直接涉及投降礼仪的几次事件:分别是《襄公二十五年》《僖公六年》、《宣公十二年》、《昭公四年》。

战败后的逼降和请降有一套礼仪。战败方要诚心臣服请降,战胜方道义上也要以礼相待,这方面郑国子展、子产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了郑国打败陈国后的情形:“六月,郑子展、子产帅车七百乘伐陈,宵突陈城,遂入之,…子展命师无入公宫,与子产亲御诸门。陈侯使司马桓子赂以宗器。陈侯免,拥社。使其众男女别而累,以待于朝,子展执絷而见,再拜稽首,承饮而进献。子美(子产)入,数俘而出。祝祓社,司徒致民,司马致节,司空致地,乃还。”

战争背景是公元前550年,郑国卿子展、子产率战车700乘伐陈,攻入陈国都城,陈哀公著丧服,抱社主,表示国家已亡。文武百官都自缚为囚,听候郑军处置。



虽然是胜利者,但子展与子产表现得可谓彬彬有礼,亲自守候在宫门前,不让其他人入内,以免对陈国宫庭进行劫掠和破坏,可谓纪律严明。

子展以“执絷而见,再拜稽首,承饮而进献”之礼见陈君,也是当时大臣见异国国君的通礼,没有一点作为胜利者对于战败者的轻视。子产入宫,清点完俘虏人数后就出宫了,并没有将陈国的民众、兵马和土地占有或带回郑国,郑军直接班师回国,完全是仁义之师的风范。

《左传.僖公六年》发生的事件,则将投降礼仪更加具体化。失败的君王出降时,需要执行一定的礼仪。大致可分为国君“面缚”、国君“衔璧”、国君“”、大夫“衰绖”、士“袒”、大夫和士“舆榇”五个部分。实施投降礼仪的国君“面缚”、“衔璧”、“肉袒牵羊”,表示自己将“受死”,臣子们则是“衰绖”、“舆榇”,要为国君举行丧葬之礼。这明显是一种“假葬礼”,是乞活之礼,大丈夫能屈能伸,只要国家社稷能保全,其他都是次要的了。



国君“面缚”,指的是国君反绑双手出降,表明放弃自己生命,诚心臣服,期待受降者的宽容。

国君“衔璧”象征着将用来“礼天”的祭器”——璧送给受降方的国君,听从战胜方的裁决。。

国君“肉袒牵羊”,是指国家赤裸上身,牵了羊投降,表示臣服,任胜利一方宰割。

大夫“衰绖” 也是表明战败国臣子的一种态度,战败国大夫们身穿孝服,表示其国君将受死。“衰绖”是古人的丧服,丧期当胸前处缀有长六寸、宽四寸的麻布叫“衰”,结在头上或者系在腰间麻布、麻带或者麻绳之类的叫做“绖”。大夫们身穿孝服先穿孝服,以示国君将受死。

大夫和士“舆榇” 也是一种显示其国君将死的意思,名义上是求死,实际意在乞求战胜方能宽容。

“榇”就是棺材。“舆”一为名词,“车厢”的意思,二可为动词,“抬着”的意思,就是大夫和士抬着为将要就死的国君准备的棺材,准备为其举行葬礼,也是显示其国君将死的意思。



在行礼过程中,上述五个环节并非都要执行,而是根据情况实施其中的一些部分,我们先来看《左传.僖公六年》发生的事情。

《左传.僖公六年》记载: 夏,诸侯伐郑,以其逃首止之盟故也。围新密。郑所以不时城也。 秋,楚子围许以救郑,诸侯救许,乃还。冬,蔡穆侯将许僖公以见楚子于武城。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絰,士舆榇。楚子问诸逢伯,对曰:“昔武王克殷,微子启如是。武王亲释其缚,受其璧而祓之。焚其榇,礼而命之,使复其所。” 楚子从之。

这里记载事件背景是楚国和齐国争霸。公元前 654 年,齐桓公率领诸侯军队攻打楚国的盟友郑国。楚成王围许救郑,包围齐国的盟友许国,许国向楚国投降。为了乞求楚国的宽容,许国的大臣仿照商朝微子向周武王投降之礼,向楚成王请降。



当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就采取了“面缚”、“衔璧”“舆榇”等投降礼,才有了武王“亲释其缚,受其璧而祓之,焚其榇”。

于是受降这天,许僖公两手反绑,衔着玉璧,许国的大夫们穿着孝服,士卒抬着棺材来到楚成王面前。这阵势把楚成王吓了一跳,有点不知所措。大臣逢伯是个明白人,他告诉成王,许僖公是效仿商朝微子向周武王投降之礼,此刻大王您应该向周武王学习“释其缚,受其璧而祓之,焚其榇”才是。楚成王一听很高兴,周武王可是一代圣主,自己效仿周武王也必将留名青史,于是欣然接受了许僖公的投降。许僖公虽然受屈行亡国投降之礼,但也保全了社稷江山,也算是一个好的结果。

《左传》还记录了两次投降之礼,受降者也是楚国,不得不说春秋时期楚国真的是纵横扩张,非常霸气,而实施投降之礼的分别是郑襄公和赖添公。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