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做错事不肯自杀,乾隆赐了他一床被子,大臣秒懂从而饮酒自尽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清朝的雍正皇帝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凡臣者,即便是于江山社稷有功之臣,若不懂得谨言慎行,居功自傲,身为帝王无论如何宽仁也容不下此等人。

正如俗话所说:“伴君如伴虎”,多疑是帝王的本性,这是因为身处最高位者不得不时刻保持谨慎,不可放过任何一个觊觎皇位的人。纵观历史,有功之臣最终落得个凄惨下场的数不胜数。

除去皇帝昏庸外加奸佞小人挑拨离间的情况,剩下的恐怕大都是自身得意忘形、一时疏忽触犯了帝王的逆鳞。在帝王手下做事本就是如履薄冰,若因自身功劳使帝王感受到了威胁,为绝后患,即使是位极人臣也难逃一死。



毕竟,臣子的一切都是皇帝赐予的,君要臣死,有何不可?在乾隆时期就有这么一位重臣,名唤于敏中,他一生都极得乾隆帝的信任和重用,可他的死却众说纷纭,似乎另有隐情。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扶摇直上,平步青云

于敏中出身望族、诗礼簪缨世家,或许是遗传自祖父和父亲的天赋,外加家庭环境的浸染,他幼承家学、天资聪慧、遍读诗书。乾隆二年,二十三岁的于敏中擢进士第一,可谓是少年得意。

此后,他便入直翰林,授修撰,极受乾隆帝的赏识,这么一位少年状元郎,必定前途无量。于敏中文思敏捷、通熟掌故,文章冠绝一时,乾隆帝也对他的才学赞不绝口。



除此之外,他在书法方面也颇有造诣,以清秀洒脱著称,且能熟练掌握汉、满、蒙、梵四种语言,纵论政事也极为得体。有了皇帝赏识和倚重,于敏中频频得到晋升、平步青云,当然他也不负皇恩,对得起乾隆帝对他的重用。

于敏中为人谦虚谨慎,行事小心检点,完全按照皇帝的圣旨行事、周密稳妥。生来记忆力超群的他,无论是乾隆帝即兴吟咏的诗词歌赋,还是口述的要事,于敏中都能一字不差地记下来。

这令乾隆帝十分惊喜,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更加倚重自己。乾隆三十七年,皇帝下诏开四库全书馆,特命于敏中为《四库全书》总裁、主持其事。



当时于敏中虽然身兼多项要职,但对于《四库全书》的编纂也绝不马虎,尽心尽力,这也成了他此生最大的贡献之一。至此,朝廷内外,无人不知于敏中是极得皇帝倚重的左膀右臂,他也成了朝野尽知的京中第一权臣。

权臣之死另有隐情?

乾隆四十四年,时年六十六岁的于敏中因病去世,乾隆帝下诏赐恤,入祀贤良祠,谥“文襄”。此前不久,乾隆帝还因他平定叛乱有功进行嘉奖,在其病重期间曾遣御医前去。

同时,皇帝还谕内务大臣和珅伴帝驾亲临探视,赠送人参。如此殊荣,于敏中应该算是体面而又风光地度过一生,甚至连身后事都颇具荣光。



然而,在这风光的背后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说法,那就是于敏中并非病逝,而是被乾隆逼自尽的。为何会如此呢?这一切,还要由于敏中生前的一件事说起。

乾隆三十九年,太监高云从不知怎么泄露了乾隆帝的朱批,乾隆帝大怒,命御前大臣严厉审讯此人。根据高云从的供述,是于敏中曾向他打听过相关事宜,想要窥探圣意。

此外,高云从还透露自己曾有求于于敏中,听了他的供述乾隆帝大为恼火。在此情况下,于敏中赶忙向皇帝请罪认错,称自己虽未应允高云从,但罪在没有及时向皇帝禀明。



乾隆帝认为于敏中身为自己最倚重的近臣,君臣之间无话不谈,实在没必要特意托人探知自己的心意。于是,他将高云从交刑部严加处理,而对于于敏中则是从宽处理,将他继续留用。

从上述的说法看来,乾隆帝对于敏中还是颇为信任的,不仅没有严加责罚,还给予他死后的哀荣。然而,这件事的背后却有着另外一种不同的看法,那就是乾隆帝的的确确对于敏中心生猜忌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